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市县动态 > 丽水

35年奋斗在一线的“文化老兵”

——记浙江好人、丽水好人杨建明

发布时间:2024-01-17 10:08:50 来源: 丽水日报 记者 兰伟香 通讯员 包成春

  足迹遍布全县203个行政村

  杨建明出生于1965年,1988年6月进入到松阳县文化馆工作。至今,杨建明共组织、策划、导演了600余场各类文化活动,坚持送戏下乡20多年,足迹已遍布松阳全县203个行政村。

  每年临近春节,是他最忙碌的时候,因为他要到各个村庄指导村民编排乡村春晚。

杨建明指导学员排舞

  “杨老师,我们的节目要参加省里比赛了,帮我们指导一下……”话音未落,杨建明就驾车赶往了松阳县城郊的水南街道,现场给演员们指导。“我们每年正月初一的演出,杨老师都到现场观看,和我们共度佳节。”水南街道寺岭下村的何樟林十分感动。而杨建明却说:“和村民一起过春节、看春晚,是一名文化人最高的礼遇。”

  因为乡村春晚时间节点的特殊性,杨建明已经数不清自己多少个“年”没有在家。很多时候,他上半场在这个村的现场,下半场又出现在另一个村的会场。非遗馆、公园、广场,只要有文化活动的场所,人们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不仅如此,周末、五一、国庆,杨建明也几乎没有休息。

  “只要大伙需要,我就会随叫随到。”这是杨建明对群众的承诺,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坚持。

  2022年2月,离松阳县板桥畲族乡组织传统畲族三月三活动只有不到两周的时间,杨建明临时接到乡里电话,原先负责该活动的团队临时变故,需要他帮忙组织策划该项活动。他没有迟疑,马上奔赴离县城一个小时车程的乡村,连续多日奋战在活动现场,最终为观众呈现了一台高质量的演出。

  35年来,他奔波在各个节目现场,并且,每一次演出,从舞台布置到灯光、音响……每个细节,都一一把关,演员们如何走台,如何演唱,如何表演……他都精心指导。他会为一个节目编排、一台晚会创意、一次活动筹划,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但是,当精彩演出掌声四起的时候,他觉得之前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应有回报。

  让松阳高腔重焕生机

  松阳高腔是松阳唯一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被誉为“戏曲界的活化石”,然而却一度面临剧目流失、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人才匮乏、演出市场萎缩等问题。杨建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他的多方奔走呼吁,2019年12月,松阳高腔传承中心成立,2020年,松阳高腔专业剧团组建。

  “老一辈的高腔艺人没有规范的剧本,每次演出台词都不是完全一样。”杨建明感到戏曲曲牌抢救迫在眉睫。他花了近半年时间,组织人员对松阳高腔曲牌进行搜集整理和校对,对松阳高腔19个传统大戏和30余个折子戏进行系统的抢救性保护,通过简谱和五线谱记录、视频录制、剧本记录,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共抢救记录98支曲牌,其中唱腔曲牌76支、器乐曲牌22支,为松阳高腔留下了传承的范本。

搜集整理松阳高腔曲牌

  他还开展传统剧目复排工作,创编、复排折子戏《碧波潭·拔鳞》《悦来店》《柿子红了》,唱腔片段《率将士闯天门》《鲤鱼记·花园相会》、松阳高腔原创歌曲《拜刀记》等,如今相继已在展演。沉寂多年的松阳高腔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文化需要传承,但松阳高腔因缺乏规范化的人才培养,后继乏人,这是杨建明最为担心的事情。

  “以前的松阳高腔多是采取传帮带的形式,演员几乎都在农村,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人识字不多,国家非遗传承人和省级非遗传承人人数逐年减少。”对此,杨建明非常重视高腔人才的培养,和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婺剧院、浙江音乐学院等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选送小学毕业生到专业院校定向委培班学习,同时,还举办松阳高腔培训班以及每年的松阳高腔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广泛地参与进来。

走访非遗传承人

  “有了传承的人才,相信以后松阳高腔这个‘活化石’,将会越来越多地走进百姓的日常娱乐生活中。”杨建明说。

  用戏曲讲好松阳故事

  松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这里,藏着很多动人的故事。杨建明希望能通过戏曲这种形式,把这些好故事以“最美的姿态”绽放于戏剧舞台。

  张玉娘,就是其中一个。

  从2014年起,杨建明开始谋划打造《张玉娘》剧目,一次次奔赴浙江越剧团,与导演、编剧、作曲落实对接工作,仅修改剧本就达18稿之多。

  杨建明生病在杭州治疗期间,病床上还摆着一堆的工作材料。身穿住院服装,挂着吊瓶,却仍然专注地奋笔疾书,前来探望的朋友被这一幕感动了:“他心里一直都挂念着工作,还没有出院,手上扎着留针,就赶往浙江越剧团商量《张玉娘》剧目。”最终,《张玉娘》亮相国家大剧院,荣获省第十三届戏剧节新剧目大奖、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戏剧类入选作品奖,是丽水市唯一一个获得此殊荣的剧目。

  松阳也是红色热土,有着很多红色故事。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时,杨建明牵头与浙江婺剧院创编松阳高腔红色革命题材剧目《箬寮风雷》。

  为了了解革命历史,杨建明在箬寮、安岱后等偏远山村重走了红军所走的路线。他和当地村民打着手电筒进入已经荒废多年的山洞,深入了解红军当年战斗的情况。后来,《箬寮风雷》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入选第十四届浙江省戏剧节以及浙江省党史学习教育推荐巡演剧目。

  建党百年之时,杨建明又牵头筹拍戏曲电视剧《红色浙西南》。

  “用戏曲来讲故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果的方式。”杨建明说。

  对于未来,他表示:“我的文化梦一直都在,只要我在,就将一直奔赴在路上,为群众送去更多的精神食粮,也为松阳文化的发展传承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标签: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