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亲人”阿华:大山老人的守护者

发布时间:2024-01-04 16:11:53 来源: 掌上温岭 作者 郑灵芝

  从2008年到2023年,15年的坚持,6038次、3.1万余小时的义工服务,张金华和他的温岭市城南义工服务队走遍了城南镇49个村落,成了200多位空巢老人口中的期盼。除了日行一善,他还组织“临终关怀”“敲敲门聊聊天”“流动爱心电影院”等系列公益活动。

  张金华今年50岁,城南镇寨门村人,是温岭市公安局的一名辅警。早在2008年,他就开始参加义工活动;2010年,他加入温岭慈善义工组织;2011年3月,他组建了城南义工队。公益15年,张金华成了大山里老人们口中的“亲人阿华”,“用心做小事,快乐做公益”成了他一辈子的坚守。

  临终关怀让生命优雅谢幕

  “临终关怀”是一个略显沉重的词。但在温岭城南镇,张金华领着一群志愿者用爱守护着老人们生命的尽头,让他们更有尊严地离去。

  谈起临终关怀,张金华至今还记得一件事。“一次,我们去大雷山看望一个80多岁的阿公。当我们到他家里时,才知道老人已经过世了,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张金华说,隔壁的邻居告诉他们,老人去世前还念叨着义工队的好,希望能最后再看看他们,说声谢谢。老人临终前的话,让张金华有了个想法:给予那些即将离去的老人临终关怀,让他们能够平平静静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时光。他把想法告诉了其他队员,立即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城南镇林岙村低保户张阿公,没有婚娶,没有子嗣,患有严重的糖尿病,身体状况恶化后已经无法生活自理,只能由一些亲属抽空过来搭把手。得知这一情况后,张金华和队员们敲开了他的家门。刚一进去,臭味扑鼻而来,屋内凌乱不堪。尽管如此,张金华他们仍细心地为他理发、修剪指甲、擦洗身子、换洗脏衣服脏被子。连续25天,一天早、中、晚三趟,陪伴他直到走完生命最后的旅程。这是阿华第一次开展“临终关怀”。

  摘梅坑孤老院是城南义工队长期结对的一个点,那里的老人每次看到义工到来,远远就开始招呼他们坐下。之前,孤老院里的应阿婆就是在张金华和队员们的轮流陪伴下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阿婆病情加重丧失语言功能后,每次队员给她翻身时,她总会轻轻捏下队员的手,用眼神来表达谢意。张金华知道,老人太多的话都包含在这轻轻一捏里。

  对临终老人而言,最大的关心莫过于陪伴聊天。张金华回忆,在陪应阿婆的时候,时常会感受到她对死亡、孤独的恐惧:“我该怎么办呀”。这时候,张金华就会拉着她的手说:“阿婆,没事的,我们都是你的家人。”听到这些,老太太紧张的手慢慢放松,然后安然入睡。阿婆走得很安详,那天她的老伴程阿公含泪握着张金华的手,表达了感激之情。之后张金华又发动队友们为程阿公捐助了3200元钱。“这里就是我们的家,我们以后还会常常过来的。”温暖的话,让程阿公又一次湿润了眼眶。

  张金华和伙伴们从2012年开始“临终关怀”服务,主要对象是一些孤寡和留守老人。每次接手前他都会向邻里及亲属了解老人的喜好与禁忌、身体状况及基础疾病,日常会陆续安排团队里的主要成员参加一些基础医疗培训,自己也会无私传授自己掌握的技术。平时他和队员们聊得最多的便是如何做精做细。不论是绝症晚期还是寿终正寝,老人在生命的最后,都会变得更加敏感和脆弱,如何哄老人开心,减轻老人身心上的痛苦,是张金华和队员们在不断摸索的方向。

  “当生命已经看得到终点时,如何让他们在最后一程走得有尊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他说这是自己坚持下来的动力。这一坚持就是11年时间,截至目前,张金华和他的义工队,已经送走了23位村镇里老人。虽然和过世的老人们没有血亲关联,他却尽心尽责,尽全力陪伴老人们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每位老人都有人生的缺憾,我尝试帮他们给最后的人生画上尽可能圆满的句号。”

  圆梦老人“爱心电影”走遍山村海岛

  一块空场地,一间房子,就是一个天然的影院;一块幕布,一只音箱,一个笔记本电脑,一台投影仪就是“爱心电影院”的主要设备。从开始的温岭城南到玉环清港,从为一群老人放映到为一位老人放映,6年放映张金华和队员们已为山区群众放映电影600场,观影人数超2.6万人。

  2017年初,张金华和一群志愿者来到温岭市城南镇照谷村上洞自然村做公益。该村位于大雷山脚下,处于温岭和玉环的交界处,这里有4户人家共7人,平均年龄超过70岁。80多岁的李小春告诉阿华,他40多年没看过电影了,很想再看一次,但年龄大了,腿脚不便,无法下山。阿华就想,能否为这些大山里的老人做点事,搞个流动的“爱心电影院”。

  回到温岭市区后,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朋友,大家帮忙捐助了电影幕布、笔记本电脑、投影仪、音箱和电缆线圈等5件套的设备,成立了“爱心电影院”。同年6月,爱心电影首映选在照谷村上洞自然村,这是阿华特意为李小春老人圆梦。一进村,却听说老人已离开人世,阿华深感遗憾,自责没能早点来放这场电影。这份遗憾,升华为内心的动力,他更坚定了为老人们圆梦的决心。

  “爱心电影院的定位就是可以为1000人播放,也可以为1个人播放。”张金华表示,“爱心电影院”除了传递欢乐与感动,更多的是一种陪伴。近6年的时间里,爱心电影走遍了温岭及周边的山区乡村。那些经典影片,唤醒了每一位老人深藏的记忆,张金华曾动情地说:“露天电影对于生活在大山里的老人们来说,它是一个怀旧的梦,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对于一些腿脚不便,没办法走到播放现场的老人,张金华还会特地为他们播放专场电影。玉环市清港镇前赵村的接力窝山上,76岁的梁贵玲老人的腿受过伤,走路一拐一拐,只能在自家的房前屋后走动。阿华得知他想看电影后,便赶到到接力窝山,在梁贵玲家门口架起电影幕布,为老人一个人放映。

  爱心电影院的善举感染了许多人,不少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纷纷前往学习、复制。张金华回忆说,最远的是杭州市富阳区一家公益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们驱车前来交流经验,并拷贝了爱心电影,为当地留守老人带去欢声笑语。

  “我希望爱心电影院能走出温岭、走出浙江,甚至走向全国。”张金华表示,接下来,他们将努力运转爱心电影院,不断扩充新鲜的影片资源,一如既往给更多留守老人带去欢乐。

  日行一善把爱洒进大山老人

  沿着蜿蜒的山路,张金华开着做义工的“雷锋车”,向当地城南镇联谊村上绾山自然村行进。这里平时并不热闹,除了偶尔的几处人声,只剩下穿堂而过的风声和鸟鸣。老人们也会感到孤独和寂寞。但每个月总有几天,阿华会来这里陪伴老人,带来一阵欢声笑语。

  这些老人看到阿华来了,他们会热情地到门口迎接。碰到阿公阿婆腿脚不方便,家里住得也比较偏,阿华都会亲自去他们家里接。村里老人们陆续到了,在一户人家门前,阿华和义工们忙着给老人们理发、量血压。

  在这些大山老人的心里,阿华是亲人般的存在。“阿华好,阿华最好了,比我的亲人还要好。”80岁的李花妹感动地说。76岁的方美青告诉记者,阿华来这里给老人服务10多年了,除了给山上老人理发,他们还会经常陪老人聊天,让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最初因为爬山遇见一个上独居老婆婆出去理发,因交通不便,上山下山要花一天的时间,看到山里的老人对很多事无能为力,他便萌发了帮助老人的想法,从此就停不下来。“15年来,我做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陪老人聊天、给老人理发,还有陪他们看看电影。刚开始做的时候,我看到山里老人是确确实实的不方便。因为他们可能冷冷清清没人陪他们聊天,所以这些年我就是坚持为老人服务。”张金华告诉记者,看到山里老人脸上的笑容,他就感到特别幸福。这些年他和义工们不仅给山里老人带去方便,更多的是一种陪伴。

  去往城南镇山里的各条小路,张金华已经开过无数遍,他熟悉这里的每一个村庄。除了给山里的老人们洗头理发、修剪指甲、测量血压、修理电器、代跑等,他还相继组织“敲敲门聊聊天”“生日祝福”“共吃一顿家常饭”“临终关怀”等系列助老微公益活动。他已经组织了1800多次“敲敲门聊聊天”活动,通过走访、交谈、安慰、心理疏导,帮助山里的老人摆脱孤独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张金华“日行一善”的公益脚步从不曾停下,做公益已经成为张金华生活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在大年初一,他还会带着孩子,约上几个志愿者,去看望大山里的空巢老人。因为他的持之以恒,被团队里的伙伴们笑称为“疯狂义工”,被大山里的老人称呼为“亲人阿华”。

  这些年,“中国好人”、中华慈善突出贡献(个人)奖、全国文明家庭、“浙江好人”、浙江省最美志愿者、浙江省首批“五星级义工”、首届“浙江最美助残人”、浙江省“最美家庭”、台州市道德模范等各项荣誉接踵而至。阿华的故事已被很多人知晓,作为城南义工队的队长,他更像是一块公益行动的活招牌。但是张金华却说:“虽然收获了这么多的荣誉,我还是最喜欢‘亲人阿华’这个称号,我觉得,这才是最高的褒奖”。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踏实前行。如今,在张金华的带领下,城南义工服务队从初期的6人发展到662人,还吸引了40多名来自美国、英国、非洲的国际友人加入,成为了温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志愿服务队伍之一。当被问及“为何能多年如一日”,张金华说只是尽了自己该尽的义务,只要大山里还有一位老人,他们服务的脚步就不会停下来。

标签: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