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强:大明龙泉官窑“复兴者”

发布时间:2024-01-04 10:34:47 来源: 丽水日报

  青瓷,莹润、典雅,被誉为“世界瓷器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青瓷艺人李邦强,低调、谦卑,富有工匠精神。

  他复兴了龙泉大明官窑,让失传600多年的龙泉明代官窑青瓷烧制技艺重现业界,得到清华大学教授、陶瓷专家张守智的高度评价;

  他与人联手,研制出故宫博物馆馆藏龙泉明代官窑青瓷5件、龙泉青瓷博物馆馆藏龙泉明代官窑青瓷(修复)15件、国外博物馆馆藏龙泉明代官窑青瓷5件,及龙泉明代官窑青瓷工艺技术新成果作品5件;

  他,让国宝“复活”。

  李邦强潜心求索,“以一颗匠心,琢一世瓷事”。

  苦苦寻找的突破口

  瓯江之畔,满目青翠。

  一位中年人常常穿梭于瓯江两岸,探寻青瓷密码,反复推敲紫金土,斟酌釉色配方,考究器型之美。这就是李邦强,一位安静内敛的国之工匠:1964年出生于龙泉青瓷世家,1983年毕业于浙江省龙泉陶瓷技术学校,现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龙泉市古窑瓷厂厂长、龙泉明代官窑青瓷研究所所长,被丽水市人民政府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创作中的李邦强

  生于斯,长于斯,李邦强对龙泉青瓷有独特的感情。由于档案的匮乏,学术界许多人认为,龙泉窑属于民窑系统,虽然历史上多次出现供给朝廷的青瓷器物,但从明代开始,由于景德镇青花瓷的崛起,龙泉青瓷从明朝晚期逐步走向衰落。长期以来,人们对龙泉青瓷是“官窑”还是“民窑”争论不休,特别是对明代龙泉青瓷的认识一直存在误区。

  对此,李邦强“耿耿于怀”。于是,他时常奔波于各个图书馆,翻阅文献资料,考古实物遗存。

  通过大量的史料证实,明代宫廷的确在龙泉烧制过瓷器,而且相当精彩,留存在故宫博物院的器物,也得到专家肯定。由于龙泉明代青瓷的工艺技术失传已久,且复制烧造存在很大难度,多年来,研究瓷器的专家一直苦于无法复制出明代龙泉窑宫廷瓷的实物。

  和其他人一样,李邦强也在苦苦寻找突破口。

  机会来了!

  2006年9月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龙泉市博物馆联合对大窑龙泉窑遗址中的岙底片枫洞岩窑址进行了主动性发掘。在这次龙泉窑大窑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一些制作工整、纹祥精细、釉色滋润、器形宠大的瓷器,其精美程度是以往龙泉窑瓷器中少见的。“如大窑遗址中发现的五爪龙纹和江西景德镇明代官窑遗址出土的五爪龙纹十分相似,说明龙泉窑在明代确实为宫廷烧制过瓷器。”在李邦强看来,这对文献中关于处州烧造宫廷用瓷的记载作出了很好的诠释。

  对此,他有些惊喜。从这次挖掘出的青瓷实物证明,明代是龙泉窑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是中国古代青瓷生产的又一个闪亮点。而枫洞岩遗址的发掘,明确了龙泉窑在明代确实为宫廷烧制过瓷器。

  青瓷的情怀,历史的责任,古窑瓷厂厂长的身份,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

  “当年之所以将厂取名‘古窑’,始于自己对古陶瓷的钟情。”他说,一直以来的心愿就是恢复龙泉青瓷好的传统烧制技艺。李邦强的龙泉古窑瓷厂,是龙泉青瓷行业中最早研究生产龙泉历代名瓷的陶瓷坊之一,汇聚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坛根等人才,在龙泉青瓷原料和釉料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已成功恢复失传千年的龙泉青瓷冰裂纹。

  恢复龙泉明代官窑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他义无反顾。

  苦行僧般的艰辛探秘

  李邦强是执着的,这是他的性格使然。

  他自诩是奔波于乡村的陶工,终日与泥土打交道,痴迷于釉色的研究。

  没有任何相关资料,不知道胎釉成分,他想要恢复失传600多年的明代龙泉官窑青瓷烧制技艺,仅靠古窑瓷厂显然太难。

  明代在龙泉烧制宫廷御用青瓷的文献记载很少,他在研究中只发现两处:一是《大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制样,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江西景德镇)处(浙江龙泉)等府烧造。”这条史料告诉我们:明代的供用器皿式样,需经反复推敲,斟酌,定夺制样;朝廷也讲成本核算,须计算人工物料,不惜工本是相对而言的;迁移饶处等府烧造是因为数量较少且朝廷自置烧制不成的由朝廷派官员在饶处等府监烧完成。但仅凭这些远远不够!

  转机发生在2007年。

  这一年,龙泉大力开展市校合作,李邦强的古窑瓷厂顺利与浙江大学“联姻”,成立了以李邦强为组长、周少华为副组长的《龙泉青瓷明代官窑工艺技术的恢复研究与开发》项目小组,与浙大共同开展研发。“选择技术力量强大的名校作为技术支撑,加上政府及各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俱备,给恢复失传已久的明代龙泉官窑青瓷烧制技艺带来了新的希望。”对此,李邦强深感欣慰。

  此后,该项目被浙江省科技厅列为2008年重大科技项目。

  “不知道胎釉配方,也不知道如何烧,想要恢复失传的烧制技艺比创新还难。”李邦强回忆说。

  通过以浙江大学材料化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周少华为主的浙江大学师生的努力,对出土古瓷残片的胎釉组成进行全面的科学技术测试和分析,最终破译了龙泉明代官窑青瓷坯体、釉面的配方体系。根据这一研究成果,李邦强带领技术人员翻山越岭,踏上寻找瓷土矿之路。“不同的瓷土矿,瓷土的成分都不一样,只能一处处去找。找到不同瓷土,进行一次次调配,最终配出明代官窑青瓷配方。”李邦强说。

  配方配好后,会通过快递送到浙江大学,但更多时候,李邦强都是亲自送到杭州,他想更快得知结果。那段日子,他经常奔波在龙泉与杭州的路上。

  寻找过30多处瓷土矿,测试过300余个配方,这些简单的数据背后,是李邦强等人付出的无数次艰辛。期间,李邦强先后拜访数位民间陶瓷专家和老艺人,查阅大量史料,一些国外的朋友也为他寄来相关书籍。

  经过四年多的实验室研究和100多次瓷片烧制试验后,他们终于迎来成功,使失传600多年的龙泉明代官窑青瓷传统制作技艺再现当代。

  2015年,由浙江大学与龙泉市联合主办的“大明龙泉官窑再现展”在浙江大学紫金港图书馆三楼开展,李邦强设计的50多件造型典雅、制作工艺精湛的作品,再现了大明官窑的风采。同时,李邦强与课题组完成的《明代龙泉青瓷官窑技术恢复与开发研究》项目,相继通过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项目鉴定验收和中国古陶瓷学术专家的技术评审,被专家称为“国宝再现”。

  恢复失传600多年的明代官窑烧制技术,不是一项简单的工艺技术的复原,从原料、成型、刻花装饰、施釉及烧成的整个工艺过程都需要重新设计、探索。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王莉英仔细察看恢复的明代龙泉官窑青瓷后,认为李邦强恢复出的作品器型硕大,造型准确,刻花精美,达到了明代龙泉为宫廷烧制青瓷的技术及风格特征。

  众多专家的鼓励肯定,给了李邦强无限的信心。

  在青瓷之路上,他走得坚定从容,底气十足。

  孜孜不倦的追梦路

  李邦强对青瓷的追求,并不只是恢复失传600多年的明代官窑烧制技术。

  为弘扬龙泉青瓷南宋文化,恢复南宋龙泉青瓷工匠为宫廷烧制哥窑传统烧制技艺,他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坛根牵头成立“宋代五大名窑哥窑传统烧制技艺复烧研发团队”,汇聚名望颇高的古陶瓷青瓷专家及民间老艺人20余人,在哥窑发源地龙泉溪口古窑址,采用当地原材料,进行南宋哥窑传统烧制技艺研究。2017年9月25日下午,哥窑传统烧制技艺复烧举行点火仪式,著名导演张纪中等一大批名人赶来,为之开窑。

  李邦强说,不用去北京故宫博物院,在龙泉也能一睹“珍宝”的芳容。

  2019年12月21日,故宫博物院珍藏的10件南宋龙泉青瓷在龙泉“复活”。复烧过程中,瓷土和釉料都采用了当地原始的材料,按宋代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术对10件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珍宝”进行复烧,共耗时三个多月。对于李邦强而言,这是呕心沥血的三个月。这次国宝“复活”,在青瓷界引起广泛反响。业界大咖纷纷点评:南宋龙泉窑国宝复活,震撼圈内圈外;每一件作品皆一神一型,均是风华;一釉一色,均是美学……瓷器从来都是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现实载体,而李邦强通过这一载体,让世界看见中国文明的独特路径,看见古代文人心物合一的美学风范。

  纵观李邦强的作品,釉色凝重沉稳,造型优雅大气,让人能看到历史的绵延,青瓷的静美,工艺的精湛。他设计的作品《三潭印月壶》被选为G20杭州峰会国礼,作品《哥窑灯笼壶》《哥窑莲花对碗》被选为G20杭州峰会在西子宾馆国宴元首贵宾厅陈列用瓷,作品屡屡在全国性陶瓷评比中获金奖,多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英国珍宝博物馆等国内外知名博物馆收藏,深受国内外陶瓷专家及收藏家的好评……

  如今,李邦强的青瓷事业又有了新阵地——他的大师园已建成。

  “百花齐放,百家争艳”,是他最想看到的青瓷未来。于他而言,在继承明代官窑青瓷烧制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不断传承创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标签: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