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氏家训》的可贵之处

发布时间:2023-12-12 11:09:00 来源: 浙江宣传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家喻户晓的《百家姓》,将钱姓排在了第二位,这与吴越国国王钱镠有着密切联系。钱镠及其后人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推动了江南一带的安稳和繁荣。事实上,除了治国,钱镠还注重修身治家,他两度订立治家“八训”“十训”,经后人整理和补充后编定了《钱氏家训》。

  古往今来,《钱氏家训》成为很多人关注和研究的对象。2021年,《钱氏家训》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第一个国家级家训非遗项目。今天,在钱镠的故乡临安,《钱氏家训》已经走进学校。不禁要问:《钱氏家训》为什么具有强大的传承生命力?

钱王祠图源:视觉中国

  一

  公元912年,在吴越王钱镠的治理下,江浙一带承平多年。时年60岁的他,对外地位尊崇,被后梁皇帝尊为尚父,家藏丹书铁券;对内威信空前,修筑钱塘江海塘,疏浚西湖,江南地区可谓富甲全国。

  站在60岁的关头回望,钱镠却有着异常的清醒。古语曾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钱镠给家人制定了八条家训,也就是后人所说的《武肃王八训》。家训中,钱镠提到了江西钟氏、河中王氏、幽州刘氏等家族,家风不正、兄弟不睦,最终家族分崩瓦解,“子孙若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便是破家灭门”。

  转眼又过去了20年,公元932年,钱镠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病床上,见过天下许多兴亡成败的钱镠,将一生的感悟,浓缩成了10条家训,被后世称作《武肃王遗训》。相比之前的八训,《武肃王遗训》体现出的眼光更为长远。钱镠教育子孙后代化家为国,从一家的兴衰,论述到一国的兴亡,认为“家道和而国治平”。据钱镠的遗愿,后代之中,如有人败坏家风,“须当鸣鼓而攻”。

  伴随时代变迁,个人命运沉浮。但神奇的是,《钱氏家训》持续地发挥着家族教化的作用,并以此为精神纽带,将散落各地的钱氏族人凝聚在一起。

  如今,世人看到的《钱氏家训》,通常是民国时期钱镠第32世孙、近代外交官钱文选编选的。它的内容,是根据《武肃王遗训》和《武肃王八训》的精神,综合了各地钱氏宗谱的家训内容,不断修改和完善,最后以格言形式加以呈现的。

  钱文选整理的《钱氏家训》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篇,短短五六百字,从修身持家到为人处世,留下了众多广为流传的名句,给人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以《钱氏家训》为主题的“一封家书互动影像展”图源:“临安发布”微信公众号

  二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的人生起点,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家训家规,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诫子书》,等等。《钱氏家训》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过个人、家庭、社会、国家4个层面,建立了家庭与个人、社会、国家的纽带,体现了家庭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统一。在广为传播中,《钱氏家训》走出“一家之言”的局限,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

  比如,家国一体的情怀。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钱氏家训》秉持着家国一体的情怀。“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追求,不应执拗于个人的眼前利益,而应着眼于天下和长远。

  同样,在为官从政时,《钱氏家训》告诫后代要以民为重,“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

  “圣人云顺天者存。又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在钱氏家风的影响下,北宋建立后,当时的吴越国国王钱俶审时度势,决定纳土归宋,使得吴越国地区的人民免受战乱之苦,经济社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

  比如,崇尚读书的观念。在中国的很多家训中,教育后代子弟读书是必不可少的。对先贤来说,读书的目的,一是明白人生道理,二是培养国之用才,而不是为了升官发财。

  《钱氏家训》要求,“子孙虽愚,诗书须读”,从家庭教育上根植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不仅如此,站在当政者的角度,家训提出“兴学育才则国盛”,希望通过兴办教育,为国家兴盛培养更多人才。

  还比如,无愧圣贤的修养。“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钱氏家训》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产物,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要堂堂正正无愧于天地,言行举止要符合圣贤的标准。

  交朋友要有信,和邻里要有善,对老人要尊敬,对孩子要爱护,遇到急难之事,该出手时就出手,《钱氏家训》对培养子孙后代的优良品性尤为重视,提出了“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

  此外,《钱氏家训》还包含了孝敬父母、勤俭持家、廉洁为公等诸多内容,教育子孙后代走好人生之路。

石雕非遗传承人钱友杰刻的《钱氏家训》图源:“临安发布”微信公众号

  三

  《钱氏家训》虽然起源于千年前的家族智慧,却早已超越了时代,也超越了一族一姓的范畴,丰盈着一代代人的精神世界,给予我们许多启示。

  家训不能“躺”在博物馆里,而要真正成为家庭教育的有效工具,扎根在每一代青少年心中。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也是孩子最初接触的“课堂”,家庭中的家风家教家训会深深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也是留给孩子们的最好遗产。《钱氏家训》提到,“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要想建设好家庭文明,还需汲取家训中的精华,结合现代实际,融入到日常教育中,让家训能够被青少年所理解和接受,进而产生共情共鸣。

  “道德传家”的力量是巨大的。读懂家训,既要读有字之书,牢记有字书上的内容,更要读“无字之书”,以身作则让好家风代代相传。任何一本家训,都不可能囊括所有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道理。对于后代来说,最有效的家庭教育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行动起来、做好表率,好家风就会像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

  此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党员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有着重要的教育借鉴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历朝历代,治国必先齐其家。“一门三学士”的苏家,家训中有“非义不取、为政清廉”,《朱子家训》告诫后人,“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钱氏家训》中关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不少内容,值得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时常警醒。

  知来处,方明去处。人生的启蒙,多藏在家长里短的情感之中。千家万户的好家风,不仅奠定了每个人成长的方向和道路,也撑起了全社会的好风气。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标签: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