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标准化+非遗活态传承

发布时间:2023-12-11 16:19:08 来源: 浙江文明网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指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浙江省委省政府部署和强调,要讲好文化遗产传播的生动故事,做好文化遗产利用的活化文章。

  浙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17项、国家级非遗257项、省级非遗886项(按保护地计为1076项)。现阶段,我省非遗以传承人保护为主,随着老一辈相继老去,年轻一代青黄不接,存有失传风险。此外,多数非遗产品缺乏统一标准,部分产品上市无标可依,存在产品“能出口国外,却不能进国内商场”的现象。

  为此,省市场监管局积极践行非遗活态保护、传承与创新的“标准化+行动”,讲好浙江非遗新故事,促进和提升浙江非遗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让非遗产品从博物馆走进千家万户,助力山区26县共同富裕。

  一、做法成效

  (一)以“标准化+”助推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省市场监管局组织成立专家团队,总结提炼非遗产品文化元素、关键原材料和特色工艺,在满足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前提下,研制具有鲜明文化特色、地域特色、工艺特色的非遗产品标准,发布《濮绸》《杭罗》《全彩织锦标签》《畲绣》《手工丝绵》等系列非遗标准,正在研制《杭纺》《杭缎》两项标准,以书面形式固化非遗产品的工艺特色、工艺要求,助推民族的精神、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传统气质活态传承。通过研制《纺织非遗产品标准化工作指南》,指导各地采用标准化手段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同步研制标准英文版,为世界文化传承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以“标准化+”畅通非遗产品贸易流通。指导有关单位,将产地、原料、工艺步骤和产品特性等纳入非遗标准,并结合产品特色定制标准,规避简单执行现行标准所带来的不合格风险。如,针对植物染料研制《天然染机织服装》《植物染料染色床上用品》等标准,规范植物染产品质量要求,使企业产品在万象城、银泰、天猫等线上线下平台销售时有标可依。

  (三)以“标准化+”助力山区26县共同富裕。指导景宁县局研制《畲绣技术规范》地方标准,提炼绣法、针法和民族风格图案的独特性,规范畲绣传统香袋和服装等民族工艺品的品质要求。该标准将配套《畲绣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指导景宁县刺绣协会为农村闲散妇女提供绣娘职业培训,目前协会培训出上百位绣娘,通过承接畲绣加工业务,收入可达300元/天,有效促进山区创收共富与民族团结。畲绣,真正从传统的“指尖文化”演变成了广大畲乡女性改变生活、增收致富的“指尖经济”。

  二、经验启示

  (一)标准化是挖掘非遗文化价值的重要手段。文化是人类改造社会的活动方式及全部产物,标准化作为一种人类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在中国式现代化以及共同富裕背景下,文化的繁荣和产业的发展充分融合,能够进一步挖掘文化价值,体现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讲好浙江非遗故事,凸显浙江江南韵味,支撑浙江纺织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这也正是建设“文化浙江”,打造“共同富裕重要窗口”的应有之义!

  (二)标准化是促进非遗发挥经济价值的重要路径。把标准引入纺织非遗,用标准固化纺织非遗具有辨识度的特性及特色,不仅能够保证纺织非遗产品的一致性,也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非物质文化传承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传承,实现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让非遗产品助推实现共同富裕。

  (三)标准化+行动是实现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模式。对标准化+非遗模式进行广泛宣传,能极大地促进和提升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该模式从景宁到丽水,从丽水到浙江、全国,乃至国际上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能推广应用,是浙江走在全国前列的生动体现。

标签: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