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头:一座墓碑一生守护

发布时间:2023-03-17 10:08:59 来源: 台州日报 记者 周子凝

王保头在潘心元烈士墓前。

  3月中旬,阳光正好,清风徐徐。玉环市清港镇台山村潘心元烈士墓前,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人,表情肃穆地站立着,他的名字叫做王保头。

  清明还未到,整个烈士陵园稍显空荡,但他的身影常常出现在此,“再过一段时间,扫墓的人会渐渐多起来,这几天,我有空就会来山头转转,清理杂草、树枝。”

  对于81岁的老党员王保头来说,守护这座墓碑,是他一生的使命与职责。

  一个名字,始终牵挂于心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潘心元烈士墓是一座无名墓。更早前,墓周边的土地是用于种植庄稼,台山村部分村民在此劳作。

  “墓里的是潘先生,他有恩于我们台山人”“他曾经在村里办夜校,教大家识字”“他是真正的英雄,值得我们守护”……自打记事起,王保头常常听到村里人讲起“潘先生”,也就是那座无名墓的主人。

  稍大些,他就常跟着父亲下地干活。“墓里这位潘先生是‘湖南爷’,不要忘记他对我们的恩情。”劳动间隙,父亲总是神情严肃地对他说,将来得要好好守护。

  “‘潘先生’是谁,我得找到他。”王保头懵懂的脑海里总会冒出这个想法,它就像一颗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红色烙印也从此刻入了他的骨血。

  时光流转,成年后,王保头当了兵。经过四年的军旅生活,他对“潘先生”的敬仰有增无减。

  身在外,心总是牵挂着老家这位英雄。

  退伍回乡后,王保头一放下行李,就直奔台山无名墓,“当时,这儿比较荒凉,杂草丛生,我见到后,心里不是滋味。”

  想到父亲当初的话,王保头心一横,就义务包揽下了无名墓的管理、清扫工作。

  1978年,他被分配至海山乡乡政府工作,其间,他还入了党。

  参加工作后,王保头奔波于干江、海山与台山村三地,只要休息回乡,就会上山打扫墓碑周边的环境。

  “大家都忙着各自的生活,总得有人站出来、做些事,就由我来当这个‘服务员’吧。”回忆过往,他的嘴角露出了一丝笑容。

  159级台阶,走了一辈子

  王保头坚信,英雄不该被埋没。

  在工作之余,他便四处寻访,考证“潘先生”的真实身份,足迹遍布了整个玉环。

  皇天不负有心人。1985年,王保头从一位蒋姓老人那得知,“潘先生”名叫“潘心殷”。后经多方考证,他才晓得,因错误发音导致误传,“潘先生”应叫“潘心元”,湖南人,是一位红军干部。

  得知“潘先生”的基本信息后,王保头激动得一晚上没睡好觉,也更加坚定了继续收集资料的信心。

  通过相关部门和王保头25年的不懈求证,1994年,经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认定,清港镇台山村的无名墓为潘心元烈士墓。

  也是从这年起,他正式承担起了烈士墓的义务讲解员一职。

  为做好讲解工作,他把《潘心元英雄传》读得滚瓜烂熟,并结合身边村民们的口述,把讲解说得浅显易懂、生动活泼。

  每每到了清明节、建军节、建党节、国庆节等节日,王保头会早早穿戴整齐,前往烈士墓做准备工作。

  一场完整的讲解往往需要1小时,最多的时候,一天要讲约10场次,但他甘之如饴,从不抱怨。“在部队期间,我就坚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只要人民有需要,就会站好最后一班岗。”望着潘心元烈士墓,王保头的眼睛湿润了。

  已是耄耋之年,可说起潘心元烈士的事迹,他依然条理清晰、字字铿锵,“年纪大了,身体也容易出毛病,这两年,就有好几位年轻人拜我为师。”

  在清港镇镇政府工作的林烨就是王保头的徒弟之一。“从读小学起,我就听王保头老师讲解烈士事迹。他的讲解激情澎湃,耐人寻味,十分接地气,又不乏史料佐证。”她说,有时碰到老师有事、身体不舒服时,作为徒弟就顶上来,为他分担一些工作,“王老师既当守墓人,又当讲解员,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尊敬。作为他的徒弟,我们会把烈士事迹讲好讲透,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山脚下至墓碑,一共159级台阶。不过数百米的墓道,王保头走了一辈子。

  如今,走得有些吃力了,可他仍是头也不回地上山。

标签: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