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市县动态 > 金华

久负盛誉的浙婺,为何每年送戏下乡百场

发布时间:2023-03-08 10:00:22 来源: 金华日报 记者 徐健勇 王志金

  这两天,金华开发区罗埠镇下周村村委会门前的戏台早已拆除,空地上,整齐停放着几辆汽车。而半个月前,这些车子却只能被“挤”到村子外围的马路上。

  前段时间,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开展了系列送戏下乡活动,除下周村外,浦江县檀溪镇潘周家村、武义县温泉小镇溪里村,也是场场爆满,盛况空前。

  浙婺六上国字号新年戏曲晚会和央视春晚,声名鹊起,是名副其实的婺剧龙头,为何每年坚持送戏下乡上百场,哪怕去年在不适合户外演出的酷暑天气,也毅然奔赴?

  答案,就在一场场下乡戏中。

  火爆现场让人难以忘怀

  “没想到会来这么多人,不少人还是从外地赶来的。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种情景。”55岁的金华开发区罗埠镇下周村村委会副主任潘永玲摇着头,说起半个月前的看戏场面,彼时情景历历在目,眼神中流露出的却始终是难以置信。

  浙婺下乡,小孩趴在戏台边上听得津津有味,乌泱泱的人群在台下喝彩连连……演员们全情投入,让戏迷们难以忘怀。

  下周村村民汪素琴看了演出后,赞叹不已。她特别喜欢看戏、听戏、唱戏,还给记者唱起了婺剧《告别青龙山》。

  近日,记者来到浦江县檀溪镇潘周家村,一阵悠扬的乐曲声从小道上飘来。一群戏剧爱好者正敲锣打鼓,练习婺剧《花头台》。他们是村里自己组建的什锦班。

  “从来没这样看过戏,白天晚上都看,不看完不回家。”戏迷周小留说,这么多人在村里看,热闹,很开心。

  潘周家村的“一根面”很有名,热情的村民还免费安排“一根面”给观众吃。

  百姓爱看,演员自然也演得起劲。说起这,浙婺演员郑柳倩会心一笑:“在武义演《穆桂英》时,楼胜老师飙出一句武义方言,不仅让台下观众一阵惊喜,台上的我们也大感意外。不仅逗笑了全场上万名观众,把演员也逗笑了。”

  台前幕后

  唱好婺剧“戏外戏”

  郑柳倩说,乡下戏台前趴着小孩,让她想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婺剧最早也是来自群众,来自草根,我们想更多地回馈他们。我们欣喜地看到,现在年轻观众越来越多,送戏下乡,也是对小孩子们的婺剧熏陶。”

  文化有其受育的土壤,文化又终将滋润回土壤。

  作为八婺大地上的一朵奇葩,不少金华人是看婺剧长大的,金华的婺剧土壤非常深厚。在浙婺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严立新看来,如今,婺剧从国家最高层级的舞台,走向世界舞台,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根还是在基层、在农村。

  严立新告诉记者,浙婺一直有送戏下乡的好传统。近年来,送戏下乡更加频繁,虽然忙碌,但每年都会有上百场甚至数百场的送戏下乡活动。

  “我们想通过送戏下乡,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正能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婺剧人的职责和担当。”

  虽然农村的硬件条件不如城市大剧院,但演员们在农村演出和在大剧院演出,演出质量并无二致。就拿化妆来说,著名婺剧表演艺术家陈美兰,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要花三个小时,在农村演出也一丝不苟地花三个小时。浙婺将《白蛇传》《穆桂英》等经典剧目,悉数搬到农村舞台上,为农村观众献上一场场“文化大餐”。

  “既要有金杯银杯,也要有老百姓的口碑嘛。”严立新说,去年酷暑天气,浙婺演员送戏下乡时,台上演戏,台下刮痧。“只要观众看得开心,我们做的事情就有意义。”

  浦江县戏剧家协会主席林红阳去潘周家村看了浙婺演出,他说:“浙婺的影响力很大,浦江人民非常欢迎,满足了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这么大的阵容,推动大家了解婺剧,爱上婺剧,对我们婺剧的传承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浙婺不仅有送戏下乡,还有送戏进社区、“种”戏进校园。从送到种,帮助学校建立婺剧兴趣班,让婺剧在小朋友们心中扎根,培养更多的婺剧观众和后备人才。

  在金华开发区罗埠镇下周村送戏下乡期间,浙婺演员们也进了几趟校园。“他们连续两天早上,分别去了罗埠镇中心小学、罗埠镇中心幼儿园演出,学生和老师们都很喜欢。”罗埠镇政府工作人员蒋旭萍说道。

  送戏下乡,处处没想到,处处都是“想”。其实,“送戏下乡”本身又何尝不是一台“文化戏”。浙婺的声名鹊起,不仅在戏中,也在唱好这场“戏外戏”中。

  声声妙入耳,芳香自流长。

  浙婺的送戏下乡,仍在延续……

标签: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