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姝颖(后一)向毛华岳(左一)送花(共享联盟·金华季俊磊摄)
“毛爷爷!”出发前,邹姝颖已决定要克制情绪。但日前再见到80岁的毛华岳时,这位明年将从浙师大毕业,回到家乡武义任教的“准老师”,还是流下了眼泪。
18年前,邹姝颖就读于武义大田乡古竹中心小学。她一直记得,在她入学那年,学校里来了个“毛爷爷”。毛华岳是浙师大原党委书记,古竹中心小学名誉校长。2003年,浙江省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大田乡是武义的欠发达乡镇之一,浙师大则是其帮扶单位,为期5年。那时,临近退休的毛岳华,接下了帮扶领导小组组长的工作。改善山区教育,是他牵挂的一大要事。
“我是毛爷爷带头帮助学校后受益的第一批学生。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邹姝颖说。尽管在浙师大的校园里,两人此前从未有过交集,但邹姝颖还是在偶然间发现,这位学校的原党委书记,竟就是自己当年的“老校长”。
而在毛华岳眼里,这份记忆最初是沉重的。早年间的古竹中心小学,“根本没法跟城里学校比”——不仅校舍破旧,连学生用的课桌都是坑坑洼洼的。其他配套办学条件也十分简陋:乒乓球台是水泥浇筑的,上面放了几块砖头权当球网;操场碰到雨天就会泥泞不堪,有时积水可以深达10厘米左右。
古竹中心小学旧貌一览(共享联盟·金华季俊磊摄)
“这竟然已经算乡里条件最好的学校?”和当地干部调研时,毛华岳诧异了。
2004年初,毛华岳开始带头筹划实施古竹中心小学校园扩建工程。经过他的牵头努力,5年时间里,浙师大先后捐款捐物300多万元,武义县各级有关部门也筹措了300万元,使学校逐步达到省“万校标准化建工程"二类学校标准。
就读期间,邹姝颖也清楚地记得母校的变化。
“我记得二年级暑假结束回到学校,发现新教学楼都建起来了,变得好漂亮。”邹姝颖说。原本,大家上学时还要带蒸饭盒,很难吃上肉。在那之后,有了崭新的食堂,饮食明显改善,还有了新篮球架、新乒乓球台……实际上,包括邹姝颖在内,大多数学生家境并不好。学校焕然一新的样子,给“山里娃”们的心田,种下了“不一样的东西"。
邹姝颖分享了最让她记忆深刻的地方。“毛爷爷”的到来,还让从小生长在山间的大家,有机会看到“外面的世界”。“每年儿童节,毛爷爷都会安排学生到金华参观游玩,去景区、动物园、博物馆、浙师大校园等等。”她说,当年全校近300名学生,哪怕经费受限,“毛爷爷”都要保证每个孩子在毕业前都能去上一次。其实,邹姝颖如今和浙师大的缘分,也正源自当时的一次参观。“还小的我偷偷下了决心,要努力学习,来这里读书。”她和他们发现,大山外,是大千世界,在等他们去闯。
儿时的邹姝颖(右四)随学校在浙师大校园参观(共享联盟·金华季俊磊摄)
“我是个老头子,趁还没退休,身上还能发点光热,高兴都来不及呢。”毛华岳说。
实际上,毛华岳对孩子们的承诺,时至今日仍在继续。2008年,毛华岳在第一轮帮扶工作结束后就已正式退休。他与古竹中心小学的缘分本应走到尽头,但他仍坚持以“名誉校长”的身份,继续帮助一代又一代的山区孩子。
多年来,他四处奔走,游说社会各界继续捐资捐物,古竹中心小学的扩建工程得以延续:2010年,武义农村小学第一条塑胶跑道在古竹中心小学建成;2012年,办公综合楼破土动工。他还倡议成立了“古竹中心小学教师奖励基金”。在全家人的支持下,他带头捐赠,并与爱心企业合作,形成如今超百万元规模的教师奖励基金。基金里的每一分钱,都结结实实用在了培养优秀教师队伍、留住乡村教育人才上。
不过,毛华岳也确实未曾预想,他的背影,会成为邹姝颖等一批“山里娃”们难以忘却的榜样。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邹姝颖说,自己回武义教书的打算,也是想向恩师对大山的奉献“致敬”。她的其他同学,有的也跟随“毛爷爷”的脚步,站上了讲台。
“我会一直做下去,无限期。”他说。
“我会像他一样,出山之后,再入山。”她说。
如今,两人再遇。这场跨越18年的“双向奔赴”,是巧合,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