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拾遗者"张惠烈:用一座家庭档案馆照见一座城市的成长

发布时间:2022-11-01 09:43:16 来源: 读嘉 记者:黄建东

  在大运河畔的海宁许村沿塘老街,有一座“家庭档案馆”,档案馆设立在一处老式建筑内,步入这座老式小楼,木楼梯、木地板、木格窗,并无华丽的檐头雕刻,亦无辉煌的殿堂大厅,仅有几处花草和木门上的老式对联。

  这座家庭档案馆的主人是张惠烈,与我们所知的档案馆不同,它主要展示个人所集藏品,因此成为全省第一家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档案馆。

  一抬眼,张惠烈站在木楼梯间:“你们来啦!”已过古稀之年的他,头发花白,却依旧满面春光。顺着张老的招呼声,记者走上楼梯,进入展览大厅。

  “张惠烈家庭档案馆”展示的代表性藏品有张惠烈的家庭档案、许村档案和海宁档案三大类。档案馆面积有240平方米,分为两层,共有实物380余件、档案资料500多册。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

  眼前,一件件见证岁月的老文件、老证件、老图表等档案实物,以及病历、成绩单、日记、书信等家庭档案,记录着张家生活的点点滴滴,也见证着海宁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

  透过家庭档案看向历史,参观者不断追随。在时间漫长的涓流之中,一处档案的发声,带动着几声回响,而这回响背后,是文化的传承,是时代的印记。它们就像一个个悦动的音符,演奏出一曲昂扬奋进的岁月之歌。

  从“红杏书屋”到“家庭档案馆”

  沿着展柜,记者轻步慢移,一件件档案资料从眼前划过。

  一张类似奖状的证件,是张惠烈与妻子钱蓉芬的结婚证,粉红的纸张上没有新郎新娘的照片,也没有民政部门的公章,但盖了刻有“浙江省海宁县许村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字样的大红印章。此外还有张惠烈的家庭来往信函、不同年代的病历和体检报告单、海宁县机关报、历年电话本、历届海宁观潮节的证件及宣传册……

  一旁的张惠烈,一边向记者介绍着每件档案背后的故事,一边向记者回忆起最初的“档案情”。“我最早被档案影响,是1988年调动工作那会儿,我从印刷厂调到轴承厂工作,在轴承厂主要是在档案室参与企业档案升级工作。”张惠烈回忆道,1962年到印刷厂当学徒的时候,就凭着兴趣收藏像章、时政特刊等资料,后来,他调去轴承厂从事档案工作,开始感悟到档案的重要性。

  之后,张惠烈一头扎进周围的“档案”中,一发不可收拾。“收集资料还是挺苦的,常常为一点点东西跑很多路,但是每当有收获时,我就觉得再苦也值得。”张惠烈说,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冬天,他因在杭州一个旧书摊上“淘宝”而错过乘火车的时间,后来只得改乘汽车,不巧那天还下着雪,他只好用围巾包着头一步步走回家。

  书籍、杂志、报纸、证件、照片……只要是有价值的资料,都会被张惠烈“收入囊中”,就这样,在他的房间里,堆满了各种厚厚的档案。一天,母亲走进张惠烈的房间,看见周围满是一摞摞堆得老高的报刊书籍,叹道:“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档案越集越多,但张惠烈一件都舍不得扔,于是,张惠烈开始着手将手边的档案进行归纳整理。1996年初,张惠烈将家里二十几平方米的后屋腾空,让自己的档案“住了进去”。他将杂乱无章的资料进行分类,按照学来的档案规范进行整理,初步形成家庭档案、书籍报刊、专题资料三大类布局。

  张惠烈给自己的后屋命名为“红杏书屋”。为什么取名“红杏”?张惠烈告诉记者,其名取自北宋诗人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寓意新生事物茁壮向上。此后,红杏书屋成为张惠烈的精神家园,也为张惠烈的人生轨迹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红杏书屋建成后,让社会各界在书屋的档案中获益,书屋也像红杏一样“闹”出了属于它的风采。“在之前的海宁文史与文艺界的编志工作中,书屋里的一些资料发挥了作用。慢慢地,红杏书屋开始被大家知道。”张惠烈拿出一些报纸,一边翻着一边说。这里面不仅有关于书屋的各种报道,也有张惠烈从1995年到2009年发表在各种杂志上有关“家庭档案建设”的文章。

  书屋声名远扬,越来越多的人来此查历史、找资料。2014年3月,红杏书屋被海宁市史志办授予“张惠烈地方史志工作室”牌匾。2016年,海宁市为充分发挥家庭档案在档案资源建设中的作用,对推进家庭建档工作做了多次调研、研究和谋划,在征询张惠烈老人及家庭的意见后,将张惠烈家庭作为“家庭档案示范户”建设的“第一馆”。

  因张惠烈家庭档案数量庞大,在家中直接建馆不仅将对其家庭生活带来不便,同时也将给家庭档案的保存带来困难。经过多方协商,在许村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最终选定离张惠烈家50米的汤氏百年民宅二楼作为馆址,并列入海宁市档案局档案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

  据了解,汤氏民宅为海宁市级文保点,被国家文物专家誉为京杭大运河旁保存较完整的近代民宅。2017年6月8日是国际档案馆日,同日,“张惠烈家庭档案馆”正式开馆,成为浙江省首家家庭档案馆。

  家庭档案馆里的“家庭”

  “家庭档案馆的核心是‘家庭’。”张惠烈说。

  在角隅处,有两本集纳信件的册子,一下子将张惠烈的思绪拉回到30多年前——“我听说晓枫近段学习成绩又进步了,虽然他没有和我说,但我真的为我的外孙感到骄傲!惠烈,把晓枫放在我这儿,你就放心吧!我知道我的外孙以后一定会是优秀的人才的!”……

  1989年9月,张惠烈的长子张晓枫初中毕业后到上海读书,3年后留在上海工作,一直寄宿在外公家,隔代的祖孙两人,由于代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矛盾。很长一段时间,外孙都不愿和外公说话。在得知这个情况后,张惠烈在儿子回家时,将自己与老丈人之间的信件拿出来给儿子看。

  “那时候我也是年轻人,总会和老一辈在生活中发生摩擦。但我没有想到的是,父亲会如此关心我和外公之间的矛盾。”张晓枫吃惊于父亲与外公间的通信,看见父亲手中的一封封信,他才真正体会到外公对他真正的爱与期待。也正是从那时起,张晓枫开始理解外公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与外公的关系变得融洽了。张晓枫说:“看了那一封封往来信件,让我一下子‘长大了’。”

  在档案馆,张惠烈将整理好的《晓枫赴沪就读三年两地书》《晓枫赴沪就读三年文件材料》放进了“家庭档案”里,那近100封书信也时刻提醒着张晓枫如何看待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如何维护家庭的和谐。如今,张晓枫和家人之间已经很少再通过信件进行交流了,但任何与家人相关的材料,他都会交给张惠烈。“因为家庭档案,让分隔两地的一家人交流更加多了,这就像一根隐形的纽带,牵挂着我们。”张晓枫在电话那头告诉记者。

  在家庭档案中,还有不同年代的病历和体检报告单。记者轻轻翻阅,有上世纪70年代张惠烈在海宁许村卫生所就诊时的病历,还有在浙江省中医院和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看病时的病历……“当年医疗条件非常有限,我记得许村卫生所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医生不多,最好的医疗器械是一台X光机。”张惠烈在一旁说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了,医疗条件也越来越好。

  “这是我1999年到浙一医院看眼睛的病历,另一本是我老婆2013年到杭州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看病时的病历。”张惠烈拿出展柜里的两本病历档案告诉记者,他1999年到浙一医院看病,看完病需要拿发票回海宁报销,他老婆2013年到杭州就医时,从海宁坐车20分钟就能到医院,看了病也不需要再拿发票回来报销,因为他们的海宁医保卡已经能在杭州直接刷卡结算了。

  这些档案是张家留下的痕迹,也让我们看见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在2011年底前,浙江省已初步实现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联网结算“一卡通”,也就是从那时起,凡是持有社会保障卡的参保人员,可到任何一家省级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刷卡就医。

  从张惠烈的家庭档案中,我们不仅瞥见了一个家庭走过的岁月,更寻找到了一抹时代留下的独特记忆。这个记忆,呈现着一个家庭几十年来健康幸福的生活轨迹,更记录着家庭随时代变迁铭刻的社会印记。

  档案馆里见证城市变迁

  档案馆里的几个铁皮柜引发记者的好奇心。“这是海宁市档案局赠送的,为了充分利用它,我给每层都做了标签,第一层是海宁名人,第二层是海宁文史……”张惠烈说,在这几个档案柜里,既有徐志摩、金庸、陈学昭等海宁名人的研究资料,也有海宁市历次重大活动留下的资料。

  “在丰富多彩的档案资料中,有关海宁的记录是重中之重,也是我这个档案馆区别于其他藏书人家的一个重要特征。”张惠烈表示。

  看见记者好奇,张惠烈伸手从一层铁皮柜中拿出一沓档案,这是一组关于海宁“三大文化”的史料,里面有历届海宁观潮节的票据、相关证件和宣传册,海宁元宵硖石灯会的宣传资料,以及有关海宁“三大文化”的一份份泛黄的红头文件……

  作为海宁的“三大文化”,潮文化、灯文化和名人文化已经成为海宁的“金名片”。从张惠烈家庭档案馆里的这些档案史料中,参观者可以清楚地看到海宁“三大文化”的命名和定性经过。而作为海宁“三大文化”之一的潮文化,如今已成为海宁辨识度最强、内涵最丰富的地方文化。“海宁靠海,而海宁之名也与钱塘江涌潮密切相关。”张惠烈介绍,钱塘涌潮,千秋奇观,始于汉盛于唐宋,明代中期时,盐官已成观潮胜地。

  讲起收集潮文化资料时的趣事,张惠烈滔滔不绝。每逢观潮节,张惠烈总会兴冲冲地跑到景区,留下那一张观潮纪念卡。而在红杏书屋“出圈”后,无论是游客还是相关部门领导,都非常支持张惠烈,为他的收藏助力。“之前一位海宁市人大的老领导特地托人将2001年观潮节嘉宾的礼品袋原封不动转赠给我,还有一位收藏联谊会的秘书长,知道我缺少1986年的观潮纪念卡,便将自己的卡片割爱予我。”在张惠烈的眼里,每一件档案都有独属于它自身的故事。

  在档案馆里,一份名为《四个轮子一起转全镇产值超亿元》的文件引起记者的注意。“这是许村镇1986年6月在嘉兴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发言稿,是我当时从一堆废弃的文件中留存下来的。”张惠烈说,1984年7月,嘉兴市农村工作会议在许村召开,重点研究发展乡镇企业,明确提出了乡镇、村、联户、个体企业要“四个轮子一起转”的口号,这次会议被评价为“给农民指了路、替干部壮了胆”。解放思想就是解放生产力,在“四个轮子一起转”的推动下,1985年,许村镇的联户、个体企业纷纷开始购买织机兴办纺织厂,全镇掀起农村工业化的第二次浪潮。那年,许村镇成为嘉兴市首个产值亿元镇。

  这些在岁月中形成的珍贵资料,如今都在张惠烈的档案馆里熠熠生辉,也让想了解海宁历史文化的人视若珍宝。海宁市档案馆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张惠烈家庭档案馆浓缩着张惠烈老人强烈的档案意识和数十年来孜孜不倦的付出,他的藏品或许经济价值并不突出,但在历史痕迹、资料性和地域文化的传承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档起回声,案存记忆。

  记者从展厅走出,脑中仍回荡着一种温润的声调,这声调从张惠烈的一件件档案中传出,穿透房梁,绕过瓦石,牵引着今人向历史的最深处走去。

  家庭档案的收集琐碎、繁杂,但对于张惠烈来说,这仅仅是一种“习惯”——习惯将手边的资料储存,习惯将记忆的事件记录。他也在这个习惯下,逐渐成为一名“文化拾遗者”。

  在和张惠烈的对话中,记者不禁惊叹:“您脑子里始终有一根‘档案’的弦呀!”老人笑笑,默不作声,眼睛一刻也离不开手中的档案,在这位白发老人眼里,记者看见他对史料的珍惜、对藏品的痴迷,每一件都是岁月的记忆、人生的轨迹、历史的回声,也成为百姓日常生活故事的再现。

  而对于一户家庭来说,记者从张惠烈那里看见了家庭建档的重要价值,这星星之光,点亮着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诠释着家庭生活的温暖足迹,丰富着家庭文化的教育滋养。这是社会档案意识提高的表现,也将为家庭文明素质的养成添砖加瓦。

  记录家史春秋,传承社会文明。张惠烈家庭档案馆用家庭档案串联起张家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也点缀着一代文明记忆中的“高光时刻”。

标签: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