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市县动态 > 绍兴 >

一口现成饭吃出幸福味

记者在诸暨爱心食堂当志愿者,这里的老人们——

发布时间:2022-10-12 14:42:52 来源: 浙江日报

  诸暨市爱心食堂

  为解决农村老人就餐问题,自2021年6月起,诸暨市探索建设爱心食堂文明实践点。由点到面、从盆景变风景,目前已建成食堂144家,覆盖217个村社。今年底将建成190家,覆盖285个村社,辐射面达到57.9%。2023年全市覆盖率将超过70%。

  爱心食堂由所在行政村组建“管家—理事—监事”团队常态运营,构建“个人出一点、基金捐一点、政府补一点、志愿帮一点、经营筹一点”的筹资模式,同时吸纳、撬动更多社会资源、公益力量参与,还融入“共享五福”志愿服务,已累计收到各类社会捐赠1780余万元,招募志愿者3200余名,进一步激发了文明活力。

  在诸暨市璜山镇徐家坞村爱心食堂的餐厅里,69岁的徐志光拿着打好的饭菜,与村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边吃边唠家常,不时传出阵阵笑声。18公里外的东白湖镇上英村,每天中午10时30分左右,90岁的孙雅琴都会搬个小板凳,坐在家门口等着村妇女主任陈美送来“爱心便当”。

  类似场景在诸暨越来越多。就在不久前,诸暨村(社)爱心食堂入选首批“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为民办实事项目。

  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不久前,我们来到爱心食堂当志愿者,从老人的一粥一饭中寻找答案。

志愿者在马剑镇马益村爱心食堂为老人理发。拍友赵丹荣摄

  舌尖上的幸福“食”光

  早上刚过8时,外面还是烟雨蒙蒙,徐家坞村爱心食堂的厨房内已经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洗菜、淘米、切菜、打蛋……身着厨师服的志愿者们各自忙碌着。

  “村里老人们吃饭早,我们得赶紧忙活起来咯。”看到前来体验的我们,志愿者徐菊英一边张罗着当天的午餐一边说,“今天我们要做肉末蒸蛋、清炒丝瓜、西施豆腐3样菜,都是些符合老人口味的家常菜。”

  说话间,我们系上围裙、戴上口罩,加入帮厨队伍,和志愿者们一起完成50余份午餐的烧制。

  这是我们第一次烧这么大分量的菜,调料要放多少合适?火候怎么掌握?炒菜时间怎样控制?一个个问题让我们犯了愁。

  尤其是炒菜时,我们需要双手合力才能翻动,但徐菊英轻轻松松用单手就可以做到,“刚开始做饭的时候,放多少调料我也没有把握,就靠一遍遍试。”

  看着无从下手的我们,徐菊英一步步耐心指导:“你现在做的这道菜,料酒、酱油这些调料放一到两勺就好了,别放多,菜太咸了不健康。”中途她不断提醒我们,菜一定要烧软,“老人们牙口不好,不多烧一会儿,他们咬不动。”

  共有60位志愿者在徐家坞村爱心食堂轮流服务,他们每餐都会特地挑选一些老人嚼得动、易消化的食材。考虑到营养均衡,食堂安排的一周食谱讲究荤素搭配、营养全面。

  “收火,装盘!”看着眼前桌子上摆满的餐盒,第一次当“大厨”的我们倍感开心,也终于明白徐菊英说的话:“爱心食堂是为了老人的幸福,我们每天做的就是守住老人‘舌尖上的幸福’。”

  “开饭了!”中午11时,随着徐菊英的一声高呼,一份份热气腾腾的饭菜被端出,早早在食堂等候的老人们开始拿着餐具排队取餐。

  84岁的村民徐万龙带着76岁的妻子裘彩珍准时来到食堂,舒适的用餐环境和可口的饭菜得到了两人的赞许。“年纪大了,烧点饭吃很累,爱心食堂价格便宜,味道也好,解决了我们的实际困难。”徐万龙说。

  “爱心食堂饭菜口味好,人多还能聊聊天,心情舒畅。”一旁正在吃饭的老人们听到后也纷纷给出了好评,并希望爱心食堂长久办下去。

  “我们办爱心食堂的初衷就是为了让老人吃上一口方便的现成饭,让年轻人可以放心在外打拼。”徐家坞村党总支书记徐国富介绍,村里常住人口有700多人,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390多人。由于子女常年不在身边,不少老人舍不得花钱或图方便,吃饭常是随便对付。

  这样的现象在诸暨并不是个例。当下,老年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3.8%,老龄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空巢老人、独居老人、高龄老人的“做饭难”“吃饭难”问题更加凸显。“之前在村里做前期调研时,打开老人家里的橱柜,看到的都是他们舍不得倒掉的剩菜剩饭。”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东白湖镇殿南村党总支书记斯永灿深有感触。

  目前,诸暨市共有144家爱心食堂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用餐服务。每人每餐收费4元至6元不等,低于成本价。除集中就餐外,对距离较远和行动不便的老人,食堂还安排专人送餐上门。

老人们在五泄镇江滨村爱心食堂用餐。拍友楼琼卉摄

  送餐暖胃更要暖心

  第二天中午,我们来到东和乡友谊村爱心食堂。

  “好的好的,我们马上过来了,再稍微等一下。”接完电话,张浩阳就拉着我们马不停蹄地打包饭菜,再将打包好的餐盒放入保温箱内,“今天我们总共要送3趟,去晚了,老人吃不上饭可不行。”

  今年50岁的张浩阳,是友谊村爱心食堂的一名送餐志愿者。最初,得知村里爱心食堂招募送餐员时,他跑到村书记面前主动请缨:“别的忙我也帮不上,送餐的任务就交给我!”

  “每天午饭和晚饭都会送上门。”张浩阳介绍,现在他每天要花1个多小时,骑电瓶车为十几位老人送餐,其中年龄最大的老人已90多岁。

  “说不累是假的,特别是夏天送餐,一趟下来浑身像是洗了个澡,但是看到老人能吃上口热乎饭,就觉得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张浩阳笑着说。

  收拾完毕,张浩阳带着我们开始一家一家送餐。

  “57号是炳松还是盘桃来着?”张浩阳忘了手里的餐盒是哪位老人的,他从裤兜里掏出了自己写的小纸条,“原来是盘桃的餐盒,那给她放家里就好了。”

  拿过张浩阳手上的这张小纸条,我们看到每个老人的名字以及对应餐盒的编号、订了几餐、餐盒放在哪里等信息都详细地标注着,“就是怕自己弄混了,时常可以拿出来对一下。”

  “宣小芬,宣小芬,在家不?”还在屋里头的宣婆婆听到张浩阳的声音,缓缓从里面走出来。“每天都能吃上热乎乎的现成饭,真是方便。”87岁的宣婆婆跟我们说,她双目失明、行动不便,儿子又常年在外务工,吃一餐像样的饭对她来说成了件难事,村里开设爱心食堂后,她的生活改善了不少。

  看到老人拿稳了饭菜,张浩阳才离开。这是今天的第5家,还有8家老人等候着我们送餐。

  “这趟饭送完,我们先回食堂‘补粮’。”从宣婆婆家出来后,张浩阳带着我们又返回了食堂。回去的路上,他跟我们解释,因为村与村之间有一定距离,为了保证老人拿到手的都是热乎的饭菜,每跑完一个村就要返回食堂重新取餐。

  “最后去的这个里娄沟村离食堂有4公里,路虽然不长,但是山路弯曲,需要小心。”张浩阳说。前段时间,他去里娄沟送餐,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他赶紧把电瓶车上带着的衣服盖在保温箱上,又在上面加盖了一层塑料布,拿绳子扎好。等一切弄好,他已经被淋成了落汤鸡。

  “下面我们要去的那家老人已经92岁了,腿脚不好。”一路上,每到一处送餐,当我们问起老人家里情况,张浩阳都如数家珍,“我也就是送得多、聊得多,只有了解他们有什么需求,才能更好地用心服务。”他说,送餐不仅是要暖老年人的胃,更要暖他们的心。

  受益者也是奉献者

  结束友谊村爱心食堂的体验,我们前往浣东街道盛兆坞三村。刚到村里爱心食堂门口,就看到一辆拉货车停在这,运货小哥正将大米、油等物资搬进爱心食堂。

  一旁的妇女主任陈焕利还在疑惑:“这是谁送来的?”问了问周边的村民,都说不是自己捐的,就连运货小哥也不知道雇主是谁。

  “又是一个默默做好事不留名的。”陈焕利说,就在前阵子,她的微信上突然多了一笔500元的转账,有一位爱心人士委托其他人给爱心食堂捐款。当追问捐款人姓名时,受托人表示捐款人不想留名,只是为爱心食堂尽一点力。没过几天,又有一位爱心人士悄悄打了500元爱心款……

  “这样不肯留名的村民还有呢,悄悄地捐款捐物,问起来也不肯承认。”陈焕利向我们透露。

  我们翻开陈焕利手上的本子,看到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笔捐款。“300、500、1000……每一笔捐款,都是村民真诚的心意。”陈焕利说。

  “我们村里没有大老板,但人多,可以发动大家都捐一点。”“给村里做点事是应该的,就是希望老人们能够吃得好一点。”在村民的你一言我一语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正是他们的爱心助力,让爱心食堂充满了活力。

  除资金、物资外,各类志愿服务也是各界爱心人士奉献力量的形式,爱心食堂成了集理论政策宣讲、健康医疗、文化娱乐、休闲健身、便民志愿服务等为一体的多跨养老场景的载体。有的老人在享受各类志愿服务的同时,也逐渐由就餐者转变为爱心食堂建设者。

  看着食堂物料区堆放的各种蔬菜,70多岁的村民周大均有些自豪:“这些都是我刚从菜园里采摘来的,最多的时候我们种了十多种应季蔬菜,每个月可以给食堂省下不少买菜钱。”这让在食堂吃饭的他觉得没有“白占便宜”,自己也成了奉献者,为爱心食堂持续运营提供动力。

  爱心食堂就像一块磁铁,把村子里的人力、物力聚集在一块。体验过程中,不少村干部告诉我们,最开始他们担心爱心食堂难以为继,但运营后才发现,真正解决民生实事,会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从山区到城区,从乡镇到社区,诸暨市爱心食堂如雨后春笋般在热腾腾的烟火气里不断发展,也让越来越多的诸暨老人乐享幸福晚年。

在徐家坞村,记者(右)随爱心食堂送餐员为老人送餐。共享联盟·诸暨叶京取摄

标签: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