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乡风文明 > 好家风

吴浣筠:三代书香秉红烛 一家九人育桃李

发布时间:2022-09-15 10:10:40 来源: 台州新闻客户端 记者 屈扬帆 通讯员 洪婕

96岁的吴老师精神依旧矍铄

  现年96岁的吴浣筠怡然生活在葭沚街道后村小区的一栋联排立地房里。虽年近百岁,但她依旧身体健朗、耳聪目明,自己做饭打扫,种花养草。她最喜欢在门廊坐着,在晨光熹微中或夕阳西下时,戴上老花眼镜读书看报,刷刷智能手机。

  走过路过的村民大多和她打声招呼:“吴老师,早!”“吴老师,好!”“吴老师,饭吃了吗?”

  家长带着孩子经过也让孩子喊声“吴太婆”,顺便说一句:“吴老师是你奶奶的老师,你看她现在快100岁了,还在看书呢。”

一家三代的全家福

  1948年开始教书,1981年退休,吴浣筠33年的教学生涯,从黄岩辗转到路桥、椒江,历经十几个学校,真正的“桃李满天下”。在她的悉心教育下,家中连续三代,出了9名教师,是名副其实的“教师世家”。

  她从旧中国教到新中国

  “我是新中国成立前一年,成为老师的。”吴浣筠说。那年,22岁的她从黄岩师范毕业。彼时黄岩只有7所小学,正规师范毕业的老师,非常稀缺。她被分配到头陀的一所学校,条件不好,但算是个正儿八经的学校。当时能够来读书的,都是家里条件不错的孩子。第一年的工资不是钱,而是“校田”里出产的稻谷。年轻的姑娘美滋滋地卖掉稻谷,换了一枚戒指。

东山公社的师生留影

  新中国成立后,正规的人民教师地位还是很高的。吴浣筠常和家人念叨,自己参加政府组织的教师培训,统一着装、戴八角帽、穿列宁装,威风凛凛地走在临海街头,特别受人瞩目。那一年是她人生画卷里最美的弧光,工资每月16元,比不少干部都高。

  随后几年,她辗转到宁溪的光明乡蒋东岙小学。那里地处偏僻,教师稀缺,吴浣筠一个人教四个年级混合的复式班,就是四个年级的学生同时坐在一个教室里,学生年龄跨度十几岁。教这个年级的十几个孩子时,另外的学生就做习题。这样轮着来,不停在讲课,一堂课下来,喉咙吃不消。

  这还不是最苦的,在吴家岙小学任教时,学校条件更差,教室漏风漏雨的。她最怕下雨天,因为学生上学要过9里山路,山路建在峭壁上,非常难走。吴浣筠每天上课第一件事就是数孩子,少一两个就提心吊胆。

吴老师是启明小学唯一一个女教师。

  转到了启明小学,才有所改善,那时整个学校一共8名教师,她是唯一一位女教师。走进一年级教室的时候,吴浣筠吓了一跳,满屋子的学生,数了数,足足有80多个。大大小小,挤在一起,每个人脸上都露出新奇而渴望的眼神。

  “和前几年不同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号召农民的孩子也要读书认字受教育。那些穷苦人家的孩子,都开始来上学。低年级人特别多,年龄跨度也大,小的五六岁,大的十五六岁。”吴浣筠说,年龄小一点送来小学,年龄大一点就去读“夜校”。那时候的社会氛围开始全面重视教育,“扫盲”是特别流行的词。吴浣筠白天教小学,晚上提着煤油灯教“夜学”,虽然条件依旧艰苦,但忙碌而充实。

  后来,她又辗转到了金清小学。那段时间是她最担惊受怕的。金清沿海,距离大陈比较近,大陈当时还未解放,有匪寇时不时出没来抢东西,骚扰当地居民。她下班后要经过一片麦田,每每都是胆战心惊,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抱头蹲下,一动都不敢动。

西山小学留影

  上世纪60年代,吴浣筠才调到了椒江西山。这一带地处偏远,连个像样的学校都没有。水光小学的教室是一座废弃的寺庙。四周是高大的佛像,一块简陋的黑板就靠在佛像身上,加上几张村民合伙打的木桌椅,就成一个教室。她的宿舍也在寺庙里,让她心里屡屡犯怵的是,教室后面还摆放着一些村里人的棺木。这样惊悚的环境,一度让她想放弃教师这个职业。

  但那是时代的桎梏,也是时代的进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人民群众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很多小学都是村里办起来的。没有钱,没有地,村里就用祠堂、寺庙等改建成学校。虽然简陋,但好歹村村有学堂。能让孩子上学认字有出息,是乡村群众最大的念想。吴浣筠想起《陋室铭》,自我安慰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就算有白丁,我也要教会他们。”她终究是选择留在教师队伍,从黄岩到路桥再到椒江,辗转了数个学校,最终,在西山小学安定下来。

  这十几年间,她被派来派去,始终兜兜转转在各个小学之间,没有在一个地方长久停留过。她见过夹缝中生存的简陋校园,见过年龄不一的学生,见过无数双渴望收获知识、冲破桎梏的眼神;她从一个书香世家的女孩,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她也结婚生子,既为人师,又为人妻、为人母。

  “当年,读书是穷苦人民摆脱命运的最佳途径,而我们教书育人,是知识的破晓,也是时代的曙光。”吴浣筠说。可能是有点久了,很多事情都忘记了。但是第一年工资换来的戒指、临海街头穿列宁装的年轻老师、复合班里特殊的教学方式、80多个人一班的一年级、沿海地区的“绿壳”、靠着佛像的黑板……这些瞬间,总会在她的记忆里闪回。

  改革开放后,教师的生活条件终于得到了极大改善。1981年,吴浣筠在西山小学正式退休。养育了6个孩子,教出一个“桃李满天下”,她过上了平静安详的退休生活。她到过现在的东山中心校看孙子,看到美丽的校园、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设备,总是感慨万千,千言万语化为一句:真好!

  “母亲是我学习和工作上的启蒙老师”

  李秀福是吴浣筠的第3个孩子。父亲当年从上海的高中毕业,也在黄岩教书。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对儿时的他来说,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后来父亲因故离开了教师队伍,母亲的一份工作,挑起养育全家的重担。母亲虽然工资不少,但家里人口众多,还是挺困难的。

李秀福诉说着母亲对自己的双重启蒙

  他从小跟着吴浣筠辗转于各个学校,学校对他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往往母亲在教室里上课,他就在学校周边疯玩。6岁那年,调皮的他在学校外的水塘边不小心落水,被路过的村民救了。村民拎着湿漉漉的他到吴浣筠面前:“吴老师,不能让孩子一个人乱玩,要出事情的。”

  吴浣筠拿这个调皮小儿没办法,只能把他带到教室,给他纸笔让他安静坐着。当时,吴浣筠正在教二年级。李秀福就这样懵懵懂懂开始上起学来,可以说,他的启蒙教育从二年级开始。那时候,纸和笔金贵,到了晚上父母亲总是用一支毛笔蘸着水,教他写字。耳濡目染多年,李秀福书读上去了,还练就一手好书法。

  1972年,李秀福初中毕业。因为母亲祖上是富裕人家,算是成分不好,他无法等到上高中的名额。家里人一商量,那就上班。他从出生开始,就没离开过学校,干脆也当老师吧。14岁的李秀福,正式入职西山小学,成为一名教师。

  14岁,半大的孩子,第一次上课走进教室,发现班里好几个人和他差不多高。一看年龄,比他还大。学生比老师还大,这怎么教?万一他们不听话怎么办?母亲告诉他,只要课上得好,学生就会尊敬你,和你几岁没关系。

  为了上好课,李秀福总是在晚饭后,和母亲一起灯下备课,向母亲请教如何上好课,如何当一名好老师。

  “我妈是我学习上的启蒙老师,也是我工作上的指导老师。”李秀福说,有了名师指点,他在教学上得心应手多了。第一届学生教毕业,就取得全部考上中学的好成绩。小李老师年纪小,教得挺不错,名声就这么出去了。

  西山中学在各地物色优秀的年轻教师时,听闻李秀福的名气,就过来请他任教初中。初中毕业教初中?李秀福心里直打鼓,但初中对他来说,好像是更广阔的平台。他答应了下来,一面当初中老师,一面参加继续教育拿到大专学历,让自己的学识和学历配得上三尺讲台。

  初中老师比较稀缺,李秀福一边当语文老师,一边还要兼职体育老师。“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这句网络上的“老梗”,在当年都是无可奈何的现实。

  1994年,当地政府推出“双推双考”政策,县里的文体局应政策招考一名副局长。或许正是李秀福既教语文又教体育,校长琢磨着,文体局嘛,又是文又是体,那李秀福老师比较适合。他就被推荐参加考试,之后就离开了“三尺讲台”,转为行政人员,直到退休。而李秀福的妻子依旧在华师大附属台州学校任教。妹妹、妹夫也在三尺讲台上,挥洒了几十年汗水,相继退休。

  三代人9名老师教龄加起来200多年

  李秀福任教西山中学时,班里曾有个特别的学生,那就是自己大哥的孩子李白虹。“白虹是我教的,学习不错,为人踏实,从小耳濡目染,立志当老师。”

  奶奶启蒙,叔叔教育,在人生分水岭上,李白虹义无反顾地选择师范类学校。在择校时,特地选择了奶奶曾经就读的黄岩师范。李白虹说:“爷爷奶奶、叔叔婶婶、姑姑姑父都是老师,我从小就对这个职业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情。”

李白虹在课堂

  1996年,李白虹师范毕业,分配到葭沚街道的子鑫小学,成为家里第八位老师。2016年调到东山中心校,现担任后勤副校长。他的妻子林红芳也是东山中心校的老师。至此,祖孙三代,9名老师,一时间传为佳话。

  “我们家除了婶婶是金融学院的老师外,其他都是基础教育的老师,大部分都在西山或者东山的学校任教。全家人加一起,教龄足有200多年。”李白虹说,“虽然祖孙三代的教学环境、教学经历天差地别,但有一个理念是通的,那就是始终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让他们开心的是,奶奶吴浣筠身体健康,在漂亮干净的后村过上了安详宁静的生活,李白虹的父亲就住在不远处,时常能照顾着。

  吴浣筠很喜欢生活在这个不大不小的村庄里,她说自己当了一辈子的教师,从旧中国教到新中国,从旧时代教到新时代,虽然没有赚到什么钱,但有一样事情让她永远自豪,就是“桃李满天下”。

  “其实不算是‘桃李满天下’,但是桃李满村庄是有的。”吴浣筠笑着说,“从村口走到村尾,一路上都有人和我打招呼。这村里大部分人是我的学生,或者我儿子、孙子的学生。”走在路上,常常会有陌生人向她问好,坐公交时会有人给她让座买车票;一个人走路走累了,经常有陌生人停车送她回家;家门口的台阶上,总有人放着水果、蔬菜。每逢婚假喜事,村里人总想着把她请过去当上座客。“这种体验,是其他所有的职业都无法做到的。”

教师节的相聚

  家里老师多,教师节就成为家里除春节外最重要的一个节日。那一天,小辈们有空,总会到奶奶家聚一下,和她拉拉家常,说说体己话。吴浣筠安享天伦,还是不忘教导小辈:“现在当个教书先生多好!这么好的学校,这么好的教室,要知足,要心存感激。教书育人是有温度的,看到别人成长是一件快乐的事。”

标签: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