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鼓词和永康钉秤:鼓韵传乡愁 木秤见公平

发布时间:2022-08-11 10:08:07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徐桢瑾

  在永康,流传着“千秧八百,不如手艺盘身”的一句老话。一技傍身,既有事干,又可果腹。永康鼓词和永康钉秤是永康古老的传统曲艺与技艺,起初正是老百姓的谋生手段。

  上个世纪,永康人大多是听着鼓词的唱腔和钉秤的吆喝声长大的。每天清晨,还未打开家门,便从远远的巷子里传来了钉秤匠的吆喝声:“钉秤咯,钉秤修秤咯——”到了傍晚,大家吃过晚饭,来到村口老树底下,听鼓词艺人唱故事:“天上月亮有圆缺,池塘荷叶分高低……”一天的喧嚣过后,最是乡音抚人心。

  永康鼓词和永康钉秤从时光中走来,流传千百年,早已镌刻下历史的印记。它们曾经辉煌一时,但逐渐走向式微。如今,在“守”艺人手上,它们又渐渐“活”了起来。

永康鼓词演出现场童跃明提供

制作木杆秤

  一曲乡音唱乡愁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描写的鼓词演出场景,“负鼓盲翁”是对当时鼓词艺人的真实写照。旧时,鼓词艺人大都是盲人,演出道具是一只鼓盆、一根鼓箸和一副竹吉板,他们演唱鼓词以换取饭食和唱资。

  永康鼓词俗称“唱事”或“唱公事”,脱胎于宋代南下的鼓子词,主要流行于金华永康及周边的武义、磐安、缙云等地。2011年,永康鼓词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与戏剧不同,永康鼓词一人便是一台戏。不需特定舞台,不受场地限制,随时随地都可演唱。唱腔曲调丰富,表演抑扬顿挫,鼓点张弛有度。唱本题材多为除暴安良、伸张正义、男女情爱、乐善好施等,注重寓教于乐。

  用永康方言演唱,是永康鼓词最鲜明的地方特色,永康谚语、俗语也会出现在唱词中。因而,永康鼓词是金华地区独一无二的曲艺种类。

  童跃明是新一代永康鼓词传人,他是听着永康鼓词长大的。“都说吴侬软语,永康方言不软却硬,不怎么好听,但用永康方言唱出来的永康鼓词是很好听的。”说着,童跃明现场向记者表演了一段。不似琵琶声的“大珠小珠落玉盘”,演奏时,鼓点与竹板声相互交错,节奏分明,唱词音韵曼妙悠扬。虽然外人不易懂唱的是什么,脑海里却浮现了一个个故事画面。

  永康鼓词是好听的。童跃明说,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儿时的他听着不觉得有什么,长大后才知道那是乡音,是乡愁。

  清代时,永康鼓词很流行,解放后也仍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主要娱乐方式。童跃明至今记得小时候村里鼓词演出时的场景。“鼓词艺人坐在路边石板上,鼓点一响,竹板一敲,声音一出,村民们就都拿着竹椅和板凳从家里出来,围坐在一起听,长剧本能唱上几天几夜。”

  这样的场景,现在很难再看到了。随着娱乐方式多样化,鼓词渐渐没了市场。近几十年来,鼓词艺人数量也急剧减少,整体发展呈萎缩状态。20世纪50年代,老艺人尚有百余人,80年代仅剩60余人,进入21世纪以来,已不足20人。

  一杆木秤走天下

  与永康鼓词一样,永康钉秤这项传统技艺,历史也十分悠久。

  永康素有“衡器之乡”的美誉。据有关资料记载,永康钉秤始于宋代,兴盛于清代和民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木杆秤交易为主的永康衡器市场一度达到鼎峰,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衡器交易市场。2009年,永康钉秤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今年73岁的朱子岩是永康钉秤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4岁起,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钉秤,那时经常一个人挑着扁担和工具箱走南闯北。

  在那个年代,木杆秤是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所以钉秤是一门非常“吃香”的手艺。“天晒裂了,饿不死钉秤客。”这句永康人常说的老话说的就是不管在什么时候,会钉秤的人都有饭吃,是饿不死的。

  “对我们永康人来说,钉秤是祖业,兴盛的时候有上万人从事钉秤,在全国各地到处跑。”朱子岩说,当时一把木杆秤撑起了一个产业,在永康古山镇金江龙村、墁塘村一带尤盛,很多人都以做衡器配件为生。

  朱子岩告诉记者,钉秤是一门精细活儿,因为是纯手工制作,非常考验手上功夫,这是机器无法取代的。旁人看到的也许只是那一杆秤,背后却是钉秤匠无数个日夜的心血。制作一把木杆秤,需要经历选材、刨秤杆、画直线、定位、包头、装刀纽、校准、分刻度、钻秤花孔、钉秤星、打磨、上光、装配等十几道主要工序。

  一杆秤,讲究的是“斤斤计较”。朱子岩说,木杆秤不仅是称重工具,更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标杆。对钉秤匠来说,秤的公平在心中,“天地之间有杆秤”,这是钉秤匠的职业操守。说白了,做秤也是做良心。做了大半辈子秤,朱子岩一直是这样要求自己的:“要做就做最好,把每一杆秤都做到最高标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木杆秤渐渐淡出了衡器市场,取而代之的是电子秤。加上钉秤是门手艺活儿,费时、费力且手艺难精,从事手工钉秤的人越来越少。“现在只有十几个人会钉秤了,都是年纪大的人,年轻人大都不愿意学,做普通的木杆秤也赚不了什么钱。”朱子岩说。

  非遗“活”起来技艺传下去

  从辉煌走向式微的永康鼓词和永康钉秤,在“守”艺人手上,如今又渐渐“活”了起来。

  近年来,永康市对永康鼓词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2014年起,永康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鼓词老艺人,以视频及音频的方式记录下他们的演唱,并整理出版鼓词经典唱本。同时,每年开展鼓词传习班,培养了一批有文化、会创作、能说唱的永康鼓词新传人。

  童跃明从小喜爱本土文化,对永康鼓词有着极度的热爱,长大后更是坚定地选择传承这项古老曲艺。无论走到哪里,他总是随身带着演出道具和服装,装东西的袋子上写有两句话,“鼓韵声声传丽州,闻歌千里起乡愁”。他说,这样不管到哪里演出,大家都知道他唱的是永康鼓词。

  现在,永康鼓词还走进了校园。童跃明自己就在龙山镇桥下小学教授永康鼓词,令他欣慰的是,不少孩子对永康鼓词很感兴趣。

  在童跃明这代永康鼓词新传人的传承下,永康鼓词被赋予了新内涵。他们结合当下实际,创作了各种新主题的作品,通过送文化下乡等形式在民间演唱。“新一代永康鼓词传人现在有30多个,希望在我们这代人的努力下,让永康鼓词一直传承下去。”

童跃明教学生唱永康鼓词童跃明提供

  同样,朱子岩也在不断为老技艺找新出路。他的工作室里,摆有各种大小的秤,其中有一杆长达3.48米、自重30多公斤的“中华第一秤”,这杆秤曾于2015年获得“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称号。这也是他对永康钉秤的一次大胆创新和尝试。

  “必须要创新,不然再好的技艺都传承不下去。”此后,朱子岩开始将木杆秤往工艺品方向发展。现在他做的木杆秤既有大秤,也有微型秤,秤杆多是紫檀木料,秤花用的是千足金,秤杆上还钉有八仙过海、龙凤呈祥等复杂的精美图案,除实用价值外,更多的是收藏价值。

  受父亲影响,朱子岩的儿子朱海浪也加入了永康钉秤的传承队伍中。父子二人从秤文化入手,挖掘木杆秤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将原本普通的木杆秤,应用到现代从商、婚嫁、新房等不同场合。

  “秤的寓意很美好,在生活习俗特别是婚俗中,秤有着特殊的应用,寓意着称心如意。”朱子岩说,根据秤的文化内涵,他们开发了多种产品,如中华龙秤、如意秤、中华秤画等。其中,中华秤画融合了刺绣非遗技艺和书法艺术,是手工木杆秤与国画艺术的结合,颇受市场欢迎。

工艺美术秤中国秤画朱子岩提供

  新时代下,永康鼓词和永康钉秤有了更多的时代特色,特别是廉政文化,人们以永康鼓词唱廉、永康钉秤说廉,实现了非遗新传、文化新说。

  正是因为“守”艺人的不断拼搏进取与守正创新,永康鼓词和永康钉秤曾经从百姓中来,如今又回到了百姓中去。

  

标签: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