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市县动态 > 嘉兴 >

这抹“中国蓝”,嘉兴这位“染”字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做到了极致

发布时间:2022-08-09 10:13:52 来源: 读嘉新闻 记者 吴梦诗

  撇出故事

  蓝,代表着中国,在国际上被称为“中国蓝”。它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国民色,是文人心头柔美知性的水韵江南,也是印记于人们心灵深处的一抹东方情结。

  在哀警卫先生眼中,蓝色有各种表情、各种语言,等待着人们去发现与表达。

  而他的表达,正是在我国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的蓝印花布。早在2005年,桐乡蓝印花布就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成为第四批非遗“国宝”。

  哀警卫的大半人生都在和蓝印花布打交道,他也因此成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2010年)和国家级非遗项目浙江省级传承人(2017年)。

  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在近日公布的《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名单》名单中,哀警卫的名字赫然在列,成为了目前全国仅有的三位“染”字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的其中一位,也是嘉兴第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他的三组参评作品——《旋律》《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吉庆富贵》从他指尖流淌出来,沿着这些作品的纹理,一条关于“染”字号大师哀警卫的脉络渐渐清晰明了。

  恒久不变的,是那股熟悉的蓝靛染料气味

  炙烤的骄阳,没能挡住游人如织的脚步。桐乡市石门镇振石路558号,丰同裕,在工作日的晌午依旧门庭若市。

  走进厂区,院子的灌木丛和草地上四处晒着印染后的布料,远远望去如一片片蓝色的湖水。白色的土布晾在高高的支架上,阳光下随风飘扬,美得像是午后的一个梦。

  19年前,哀警卫筹资复建了这座非遗殿堂,以匠人之心,让丰同裕染坊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得以恢复,并将这抹蓝不断发扬光大。其中的一砖一瓦,从亭台水榭到原始摆件,都低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这里作为老百姓了解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入口,多的是慕名前来拜访学习的人。

  今年哀警卫51岁,如无意外,他每天都会来这里办公,采访当天一如往常。

  记者随同哀警卫进屋,直至到达办公室入座,耳边对“大师”的问候声未曾间断。哀警卫回以每个人真挚的笑。他笑得热烈,在亲善的性格之外,流露出他对蓝印花布的强烈热爱。

  “蓝印花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因其朴拙幽雅的文化韵味而流传于世。如果你用心去触摸,这种色彩和触感,会让你不知不觉滋生出一种温暖和亲切感来。”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了解这项技艺而来,这让哀警卫感到快慰。

  哀警卫并非出身染布世家,但儿时的他却见证了家乡后河对岸的丰同裕染坊,它的兴衰与变迁。

  “墙外面便是我们的染坊店。母亲坐在椅子里向外面望,可以看见杂留往来的顾客,听到沸反盈天的市井声,很不清静。”这是一代艺术大师丰子恺在《我的母亲》一文中,描述了祖父家的染坊,也是哀警卫记忆深处的丰同裕。

  尽管后来,丰公笔下的这座染坊在抗战时期被日军的炮火所毁,但至始至终,那蓝靛染料的气味缭绕鼻息,未从哀警卫的思绪中淡去;那条萦绕着烟火味的后河,也一直聚集着绘制、镂刻、上浆、染色、晾晒、刮浆的老师傅,匠心流淌于民间,手艺就是本钱。

  走出校门,哀警卫就随表哥跟镇上的名画家吴蓬学习画画。他画画进步神速,不久就会帮着人家做真丝手绘。吴蓬帮一家蓝印花布厂做设计,哀警卫也就跟着学设计。吴蓬耐心传授给哀警卫设计中的疏密、粗细与明暗节奏关系,成为哀警卫绘画与设计的启蒙老师。

  1995年,24岁的哀警卫在浙江绍兴的一家商场里,看见了一件粗糙却又透着质朴的蓝印花布衣服,他说:“那时候我就在想,那件蓝印花布的衣服由我来做的话,一定会做得更好!”也就是那一瞬间,他的内心萌生了新的打算。

  回到石门后,哀警卫开始天天去拜访所能打听到的印染企业,从家乡石门一直延伸到全国各地;他还请来原来在丰同裕做学徒的老染匠沈加林,按部就班跟他学习古老的印染技艺,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掌握了整套蓝印花布的印染工艺。

  2003年,哀警卫重建了丰同裕,这家百年染坊又复活了。此后,他的生活与染布不可分割,生活在染坊里,或是凝神设计新的图样,或是细心绘制、镂刻花板,亦或是上手染色、晾晒、刮浆……午后的阳光透过院子里的薄纱漫进来,院子里,除了染布时竹竿触碰染缸发出的清脆声响,只有那股熟悉的蓝靛染料气味恒久不变。

  对这一抹蓝,始于痴迷

  这一天要染布,哀警卫彻夜不能入睡,一匹匹白布会在染缸中发生奇迹,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动作中,着上最绚丽的蓝。

  哀警卫说,桐乡蓝印花布的工艺制作过程,像一杯茶那般值得回味,每块亲手雕制的油纸版纹样都是一段刻苦的回忆;每缸植物靛蓝染料的味道都让人放松。看着蓝印花布出缸时,由黄变绿、由绿变蓝,每一个过程,都散发着不可思议的魅力。

  在染坊工作的春秋与冬夏,各有染色的讲究与典故,有学艺时的回忆,亦有手工制作的温度。

  桐乡蓝印花布是一门与时间有关的技艺。在制作时,采用植物板蓝根作为靛蓝染料,纯手工刻制花版,用黄豆粉和石灰粉做防染浆,再经漏刮面料,入缸染色,以及十几道反复重染,使白布充分浸染,染料在空气中氧化,经过时间的沉淀,原本的偏青色渐渐才会变成厚重的蓝色。但这还不是最后一步,蓝色着上后,洗去浮色、褪去白浆,白色亮丽的图案便显露出来。

  哀警卫熟知布匹与染料碰撞的内在规律。在如今的规范化生产下,每个步骤需要浸染多少时间是计算过的,如此,染出来的东西总是“正确的”,不会有意外降临,又能成规模。

  而丰同裕仿佛一直沉睡在时间的长河里,带着小镇宁静致远的气质,这里嗅到的是手工制作的慢生活痕迹,从最初的设计到最后的刮浆全凭师傅经验,每一步都是细腻的手艺,是匠人的倾心制作。

  “之所以没有采用机械化生产,是因为传统的生产工艺一旦工业化,那么百年老店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会失去艺术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传统的东西并不是代表着落后。”哀警卫的眼神中闪着光芒,他动情地说,“只有当心、手与蓝三者合一的时候,作品才仿佛注入了生命,绽放得更美、更动人。”

  2010年,在哀警卫的带领下,丰同裕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也成为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2014年12月,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丰同裕则是该项目的一大生产性保护基地。

  同时,哀警卫本人先后创作的几百件优秀作品,也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其中,作品《秋山图》《行云山居图》被浙江省博物馆收藏;作品《曙光》被中国木雕博物馆收藏;作品《百鸟朝凤》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

  他的设计展示出多样的艺术风格,既继承传统,又融入现代元素。走近这些作品,冥心倾听,仿佛能听见那蓝草根叶摇落的呢喃。所谓“栩栩如生”,也不过如此了。

  人类与草木之间有着互相认同的亲缘关系,这些草木染色的东西,总给人恍惚如昨的遐想和贴体入微的亲近。哀警卫说,接受大自然的馈赠,并虔诚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最环保、最坦荡、最文明的享受。

  匠人之魂,终于透彻

  二十年磨一剑。

  为了将这门技艺更好地带入寻常百姓家,哀警卫在坚持传统印染工艺的同时,在布料材质上,实现了从棉布到丝绸、麻料、甚至羊毛的创新,使作品呈现出万般风情;在图案上,则吸收了版画、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不断开发新的图案。

  几年前,他专门去敦煌石窟观摩壁画,受益匪浅。“原本以为线条艺术源于外国,看了敦煌壁画才知道中国早有这种艺术了。”这次旅行所获得的灵感,帮他克服了困扰自己多年的难题:受纸制花纹图版的限制,长一点的线条在蓝印花布里一直很难表现,看完敦煌壁画,他顺利地设计出以中国经典细纹格子等元素来构图,简洁中有繁复,流畅中有曲折。

  哀警卫在传统染色的染料和颜色上也十分较真。他花了整整6年时间,打造出传统植物靛蓝色的106个色阶,从墨蓝到淡淡一抹蓝,将蓝做到透彻,这也是国际首创。

  “水天一色”略嫌单调,于是哀警卫又尝试拓展草木染色的谱系,枇杷叶、桑树皮、红茶、栀子、紫草这些野花、中草药都是绝佳的染料,让其渗透到纺织品上,让我们看到更多大自然的缤纷。

  做这一切,只因哀警卫内心通透,他明白:定格的艺术终究会消亡,只有融于生活、融入时代,才会经久不衰。

  “在许多人的认知中,桐乡蓝印花布带着泥土的芬芳,似乎并不能登大雅之堂,可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元素。但传统不能固化、一成不变,用诚意与变革,它完全可以符合更多年轻人的口味。”哀警卫表示。

  为此,他专门到清华美院进修纤维艺术,用传统碰撞时尚,开辟出一条革新之路。

  2016年,哀警卫大刀阔斧,淘汰了丰同裕60%的老款蓝印花布,保留经典图案与款式,开发新型蓝印花布布艺品与蓝印花布文创衍生品。

  “我们设计了适合现代生活、年轻化的实用蓝印花布布艺品,包括服装、配饰、箱包、围巾、方巾、文具等多类桐乡蓝印花布创新产品,让蓝印花布产品更好地适用于大众的日常生活消费,而不是一件只穿一次的旅游产品。”哀警卫拿出一件女款丝质长衫,大片的白,只在裙边渐变出美丽的蓝,这是采用了吊染技术,这种隐约的美更让人沉醉。

  与此同时,哀警卫积极发挥地域优势,组织知名画家、工艺美术创作师为蓝印花布设计新图案,推出了“水乡风景”、十二生肖等画面清新、形式新颖的蓝印花布产品,大胆地将清明上河图、丰子恺漫画等独具文化特色的名人字画,以及小桥、流水等江南元素引入设计图案,赋予了这门传统技艺新的内涵。

  “我们常常说非遗传承,但在我看来,传承从来不是目的。非遗要融入现代生活,把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才是其应有之义。”哀警卫说,“所以,丰同裕一直在做的事情,是如何让蓝印花布变得更实用、更为大众所喜爱,如此,才能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捺出态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个盛夏的晌午,在丰同裕,记者有幸听到了许多作品背后的故事。情怀,既是许多作品创作的初衷,又是它们的归宿。

  在“丰同裕”厂区的展馆内,除了陈列着极具年代感的老织布机、各种印染工具外,还有一个巨大的装置艺术品。

  无数根细线串起一片片呈波浪形的蓝印花布,装置的中间则是一支红色的船桨。

  这幅名为《乌镇印象》的作品正是出自哀警卫的创意,该作品在第八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上获得银奖。

  古老的工具和现代的装置艺术,在同一时代中展示,仿佛映射出蓝印花布的过去和未来。

  在哀警卫看来,“文化是核心,创意是手段。”蓝印花布的发展也离不开鼓励年轻一代推陈出新。

  2016年,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蓝印花布分馆应运而生,成为宣传江南传统民间手工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窗口。

  时光流转,如今,丰同裕也培养了一大批80后、90后设计师。他们在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蓝印花布的研究领域,哀警卫同样非常重视。他对蓝印花布工艺进行文字资料和图片整理,形成一定的文字成果,至今已出版《江南蓝印花布翎毛图谱》《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江南蓝印花布丰同裕》等多部书籍,发表多篇论文,毫不吝啬地将桐乡蓝印花布发扬光大。

  何为匠人之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于哀警卫而言,匠人之魂,正是不遗余力地将桐乡蓝印花布染制技艺作为一门既传统又现代的实用工艺,融入大众生活,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项日渐式微的非遗保保护项目被人们记住。抓住这个“点”,丰同裕必定能再创百年辉煌,这项“国宝”级非遗也必定能真正深入人心。

标签: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