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新时代文明实践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农村文化礼堂真正建在群众中

11月28日下午,嘉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现场会召开。与会人员分别参观了南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湘家荡区域(七星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余新镇曹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从中心到站点各具特色,鲜明一条红色主线,凸显“城乡一体、智慧治理”。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自2018年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以来,嘉兴市的海宁市、南湖区、嘉善县先后列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各地按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实践点四级架构,建立了“两员”队伍和志愿服务队伍,推出了志愿服务项目和文化惠民活动,成效显著。
各具特色看点十足
南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洋溢着科技感与时代感,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设有新时代文明实践展示区、红色实践书苑、有声“学习”书柜、“学思悟”专栏、文创产品展区等,配备了LED展示大屏、电子触摸屏、志愿者注册机、党员宣誓墙、直播大讲堂,是集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便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城乡基层综合宣教服务平台。
“只要有空我就会来这里看看书,有时也去健身,全都不用花钱,真的很好。”在湘家荡区域(七星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记者见到了正在图书馆看书的市民肖先生。他是这里的常客,热情地向记者介绍了上下三层的基本功能:第一层是嘉兴市图书馆七星街道分馆和智慧书房;第二层是文化客厅和社会组织办公区;第三层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展陈及“民情枢纽室”等活动区。这里突出了新思想传播、践行、服务三大功能,致力于打造一个传播思想、实践文明、成就梦想的百姓之家。“大家都喜欢这里。”
地处乡村的余新镇曹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主阵地,打造“五力同心”的文明实践模式,利用五个文明实践点,将志愿服务和日常活动相结合,把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让群众真正成为文化礼堂的主人。
目前,海宁市、南湖区、嘉善县、秀洲区、海盐县等地实践中心已投入使用,平湖市、桐乡市的实践中心也即将建成开放。各镇(街道)积极统筹现有阵地资源,建立了52家文明实践所、772家文明实践站、1734个文明实践点;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87家,行政村覆盖率99.49%,居全省首位。
“享受者”化身“参与者”
记者从湘家荡区域(七星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了解到,该所聘请了社会组织入驻,政府购买服务,约定每年组织300场各类实践活动。湘家荡“公益巴士”“湘城少年派”等志愿服务项目已成为区域品牌。
在全市,这样的志愿服务队伍有2623支,他们传扬优秀文化、传播文明风尚、传递人文关怀,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全市农村文化礼堂今年已累计开展各类活动3.5万场次,惠及群众近120万人次。各地在工作创新的探索上也是因地制宜,各显神通,海宁市的“李家播报”、秀洲区的“百花茶座”、嘉善县的文明实践户评选、平湖市的文明银行、海盐县的家庭道德指数以及南湖区、桐乡市的“新媒体平台+文明实践”等做法深受群众欢迎,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
在活动中群众不再是“享受者”,而是化身“参与者”,积极策划、参与活动,这些从群众中来的活动带着群众需要,满载生活气息,因而也备受群众喜爱。
让嘉兴样本走向全国
记者从现场会上获悉,为深化推进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下一步,嘉兴市将围绕“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坚持“全域化、高质量”,突出“机制化、常态化”,通过“七个走向”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
与会人员认真学习“七个走向”,即坚持思想认识要从“小切口”走向“高站位”,目标定位要从“聚人气”走向“聚人心”,内容供给要从“粗放型”走向“精准化”,志愿服务要从“行政化”走向“机制化”,群众角色要从“享受者”走向“参与者”,资源力量要从“大拼盘”走向“大融合”,工作推进要从“全域化”走向“高质量”,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农村文化礼堂真正建在群众中,让嘉兴样本走向全国。(南湖晚报记者陈培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