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户人家如何心连心?走进"两山"理念发源地余村

发布时间:2019-06-28 09:10:42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贾晓雯 何畅 李琳

  浙江在线湖州6月2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贾晓雯 何畅 李琳)“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6月初夏的浙江安吉余村正是这副景象。6月26日一早,“重走解放路奋斗新时代”长三角主流新媒体记者团走进“两山”理念发源地安吉余村,“这里哪里像是一个村,更像是一座城”。中国江苏网的记者梅源说出了对于浙江乡村的第一印象。

  眼前的余村,青山绿水,一条小溪绕着村庄静静流淌,周围的山上是茂盛的竹林,游人如织。记者们走进余村,了解风景如画的余村背后那段五味杂陈的过往。

  安吉余村的一方荷花池记者贾晓雯摄

   “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

   余村人守住了“绿水青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余村山多地少,人均耕地才半亩多。为了温饱,余村人“靠山吃山”,视矿山为“命根子”,一跃成为全县有名的“富裕村”,集体经济收入最高时接近300万元。

  开山挖矿给余村带来巨大的伤痛。村主任俞小平告诉记者,那时的村里粉尘蔽日,衣服挂在院子马上变泥衣;山上毛竹也因被粉尘覆盖,连年减产;有人因震耳的开炮声失了聪,甚至还有人被炸出的飞石砸中……

  “村民们明知其害,却找不到其他门路,为了赚钱,只能硬着头皮上。”俞小平说,这是当时很多村民的想法。直到2003年,安吉提出生态立县。余村“壮士断腕”陆续关停矿山和水泥厂、石灰窑,集体经济收入从300万元减至20多万元,各方压力排山倒海地向村班子袭来。

  站在岔路口,这场涅槃重生,可谓举步维艰。转折发生在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听到余村主动关停复绿矿山的做法后,他立即肯定道:“你们下定决心关掉矿山,这是高明之举。”

  余村面对着“天时地利人和”,全村200多户人家一条心,办起了农家乐,搞起了漂流,钱包再次鼓起来。从2004年到2018年,余村从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8000元,村集体收入仅55万元,发展为人均年收入4468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471万元。

  安吉余村村口刻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记者李琳摄

  百家姓百条心

   为何余村能够连成一条心?

  余村280户人家、100多个姓氏,是个名副其实的“百姓村”。百家姓,百条心,为何老百姓的心却出奇的齐?

  农家乐“春林山庄”老板潘春林,是天荒坪镇农家乐协会的会长,也是余村最早开办农家乐的村民。他告诉记者,在众人商议的基础上,村里专门制订了农家乐管理条例,对农家乐污水处理、明码标价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实现了合理竞争、有序发展。对于这一管理制度,潘春林很认同:“近些年,我们村陆续建起了50多家农家乐。虽然规模不一,但大家都遵守统一规定,合理竞争,有序发展。”

  记者了解到,目前,余村已形成了民主恳谈、村“两委”商议、党员审议、村民代表决议和乡贤评议的议事决策传统,探索出一套“自主提事、按需议事、约请参事、民主评事、跟踪监事”的议事机制。

  山绿了,水清了,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村子的钱袋越来越殷实,如何管好村里的一本账?俞小平说,余村在全省较早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党务、村务、财务每月都要公开。别说一顿饭,乱花一块钱都不行。”俞小平拿着遥控,在电视上操作了两下,记者们在大屏上就看到了余村的每一张原始票据。这是余村建设的村务公开在线云平台,他说:“村里办事用钱不怕公开,更不怕村民监督,要让村民的安心。”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余村也有自己的“家规”——村规民约。2017年10月,“禁售禁放烟花爆竹”被写入余村村规民约。为让旧俗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村委会提前介入、发放倡议书、设立“双禁”警示牌、挨家挨户上门宣传、提供替代服务,“禁售禁放烟花爆竹”最终在村民代表大会上通过。

  从严禁使用草甘膦,到严禁用电枪、农药、毒药捕鱼,从严禁在水库、山塘等地露营、烧烤,再到成为湖州市首个实施烟花爆竹“双禁”的行政村……这些年,余村的村规民约不仅上了墙,还落了地,成为全村人的自觉行为。

  “我们村多年来无一起刑事案件、无一起群体性事件、无一人越级上访、无一起安全责任事故,历任村干部无一人违纪违规,各类矛盾纠纷的调处率和调解成功率均达到100%。”俞小平骄傲地说到。

标签:余村 乡村 “两山”编辑: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