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要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蹲点余村看“两山”

发布时间:2019-04-16 10:38:00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胡昕然 戴利强 何畅 曹杨 王昊 通讯员 李佳

  浙江在线杭州4月1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胡昕然戴利强何畅曹杨王昊通讯员李佳)四月的湖州安吉余村,山逶迤,水晶莹,每一口空气都沁人心脾。

  这里是“两山”理念的发源地。从村委会一路向西,金灿灿的油菜花海与连绵青山相互掩映,一块大石碑赫然立在村口,上面刻着十个大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石碑前,是游客争相合影的画面。石碑后,是余村人奔向幸福的故事……“两山”理念,为余村重新找回了发展的脉动,也让这个小山村走出了一条“绿富美”的康庄大道。14年时间,这个仅1000多人口的小山村,从“靠山吃山”的矿山村变身为“养山富山”的“生态村”。

  2019年的春天,浙江在线记者来到余村蹲点采访,溯源“两山”,感悟新语。

  靠山吃山

  石头经济难为继

  傍晚的山风从漫山遍野的竹海间穿过,林中是新笋在拔节生长。村民汪苗青正和挖笋的工人们清点一天的收获,双手满是泥土,眼里是掩不住的喜悦:“最近是旺季,今天挖到的笋有6000斤左右,接下来很快会到1万斤。”

  今年58岁的汪苗青,是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5000亩毛竹林的护林员。巡山、育苗、采摘……每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一丝不苟。谁能想到,这个精心护绿的“养山人”,十多年前,曾和村里绝大多数村民一样,靠吃“石头饭”过日子。他指着眼前绕村而过清澈见底的余村溪和精致小楼掩映成趣苍茫竹林说:“在十几年前,这里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

  汪苗青

  上个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余村人均只有四分耕地,大山里优质的石灰岩便成了村民眼中最好的资源。村民开始炸山采矿,办起了村办矿山开采厂、水泥厂、化工厂……家家户户不用再守着几分田过日子,而是吃上了“石头饭”,全村200多户家庭有一半以上在矿区务工。余村也一度成为安吉县规模最大的石灰石开采区,一年光石头就要运出去24万吨。

  “电视机、电冰箱这些‘大家电’都是我们村先用上的。”汪苗青回忆,由于经济效益可观,余村冷水洞、罗子坞、卫山3个矿山同时开采,每年带来300多万元的净利润,让余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首富村”。

  钱袋满了,日子就安心了吗?并不是。汪苗青清楚记得,因为矿山、水泥厂带来的污染,余村人叫苦连天。当年,汪苗青负责在矿山上放炮,“一炸山,半个小时都看不到天空,每天都要放上100多炮。”常年笼罩在烟尘中的余村,青山看不见了,竹笋变小了,连千百年的银杏树也不结果了。村路被拖拉机碾压得泥泞不堪,平日里村民不敢开窗,更是无处晾衣,一出门鞋子上就蒙上一层灰。“晴天余村溪的溪水是白色的,而一下雨,溪水就像酱油,淤积河床抬高近2米……”

  即便身处如今的绿水青山,汪苗青对余村灰暗的过往一刻都不曾忘。

  路在何方

  因地制宜谋突破

  从冷水洞折返村里时,天有些阴沉,一如当年余村人的心情。经济高增长背后,是不蓝的天、不清的水、不绿的山。记者沿着村里新修的“两山”绿道一路向下,青灰色的山体挂着当年采石作业的痕迹,在绿水青山中略显突兀。正觉奇怪,身后响起一个声音:“这里是冷水洞矿区遗址,村里本想把它改造成一个花园,后来还是觉得保留原貌,叫‘矿山遗址’更合适。”余村老书记鲍新民说。

  64岁的鲍新民虽早已卸下书记的担子,成为当地一名普通的林业管理员,但是在余村,人人都对他啧啧赞叹。

  2018年12月18日,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当听到家乡老书记鲍新民成为全国百名“改革先锋”之一,余村上下沸腾了。为什么是他?“因为在余村发展的关键节点,他起到了带头人的作用。”余村人对鲍新民感念至今。

  2003年、2004年,在浙江省建设“生态省”和安吉实施“生态立县”的背景下,余村“壮士断腕”一举关停所有矿山和水泥厂、石灰窑。这意味着,走了20多年的开矿致富路,不能再走下去了。

  “最难熬的是关停矿山后的那一年。”鲍新民说,余村人富裕惯了,但到2004年底,村民人均年收入骤减数千元,集体经济也从300多万元跌到20多万,村里仅靠出租厂房的租金来维持,有时候连村干部的工资都发不出。“没了矿山,没收入了怎么办?出去打工,家里老小怎么办?面对村里人的诘问,我们也很苦恼。”当了十几年村主任的鲍新民,从没有感到如此艰难。尽管如此,2005年5月,鲍新民仍然顶住了压力,接下村支书这个“烫手山芋”。

  转折,就发生在3个月后的8月15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的这句科学论断,给小小的余村带来了巨大震撼。在这之后,鲍新民自信多了,作为村支书的他带领班子成员很快行动了起来。

  村里挤出所剩不多的集体资金修复冷水洞水库,拆除溪边所有违章建筑;改造老厂房、旧农居,率先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实施村庄绿化、沿线亮化、道路硬化、庭院美化工程,全面系统改造提升人居环境。鲍新民跟上级部门争取了500亩土地,将大大小小的企业联合起来。还把村里的竹制品加工产业细化为做地板和做筷子两类,鼓励村民开办竹凉席、转椅等家庭作坊……

  很快,勤劳的余村人走出迷茫,踏上了新的创业大道。“当时还没绿色发展的说法,现在想来,余村这些年的探索,就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鲍新民说。

  安吉余村

  养山富山

  不忘初心再出发

  “今后环境好了,我们一定会有好日子的。”这是当年关闭矿山时,鲍新民给老百姓许下的承诺,他没有食言。

  采矿炮声消停之后的第六个年头,鲍新民也退休了。余村山头变绿了,长出来的竹笋味道也变好了,渐渐清澈的溪水里又有鱼了,村电影院旁的电子显示屏上常年显示着,山上负氧离子数量每立方厘米超过4万个。

  看着村里形成了河道漂流、户外拓展、休闲会务、登山垂钓、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的休闲旅游产业链,一辆辆大巴将游客带来“两山”会址公园,去年一年来余村的参观者和游客就达80万人次,鲍新民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被精心呵护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成为村民的绿色银行。现任村主任俞小平带领记者来到新村委会的会议室里,两面“奖牌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满满镌刻着“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等喜人成绩,串联起一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长曲线。“从2004年,人均收入才不到8000元,村集体收入也仅55万元,到2018年,村民人均年收入4468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471万元。如今,几乎家家都建了新房,光私家车就有300多辆。”

  余村280户人家、100多个姓氏,虽然是个名副其实的“百姓村”,老百姓的心却出奇的齐,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旅游产业,目前有约50户村民开起了农家乐。潘春林是全村第一家农家乐的老板,从开张时的3间客房扩张到如今的25间,还是不够应付游客的热情。“今年清明节小长假前半个月,房间都早就订满了。”

  “目前,村里还有近十家农家乐在筹备中,我也是其中一户。”鲍新民在一旁喜滋滋地说,自己家正在重新装修、申办手续,争取今年国庆前能开张。

  这也暗合了余村发展的新思路,从“卖石头”到“卖风景”,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转化成“金山银山”。村主任俞小平这样描绘余村的未来:“去年9月余村完成4A级景区创建,接下来我们力争两年内完成5A级景区创建,让村集体和村民更加富裕。通过加入村级经济股份合作社,让每个村民都成为余村的‘股民’!”

  为给土地增值,余村发展林下经济500多亩,种植了200多种中草药,在余岭山上开辟了500亩地种起了浙江楠、紫楠。“虽然这些珍贵木还要十年才能成材,但是余村等得起!”目前负责余村山林管理的鲍新民说,现在的生活很踏实,因为能更近距离地守护余村的绿水青山了。

  记者发现,在“两山”理念多年的转化之下,在余村,生态自觉成为新的意识,“生态”也成为一种新的审美取向。十多年来,参与村里定期开展的“美村庄、靓家园”义务劳动,成了许多村民的一个习惯。

  “现在,生态的因子已经渗入到我们余村人的血液当中。”俞小平说,许多事已经变“村里要求做”为“村民主动做”,通过实现清洁能源、垃圾分类及有偿回收、绿色农房建造、低碳化交通出行及生态文明展示等一系列绿色行为计划,余村人用自己的双手扮美绿水青山、守护美丽家园。

  “以前,我们这一代的老人盼着孩子‘出山’,但今天都希望在外的村里娃能‘进山’回乡创业,因为金山银山就在自己的家乡!”如今,余村人的自信是由内而外的,他们的生命也与眼前这片绿水青山结合得更紧密了。

标签:绿水青山 余村编辑: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