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6条红线划出垃圾分类模范村 看衢江湖仁村如何做

发布时间:2019-07-25 09:33:04 来源: 钱江晚报 陈欣 蓝震 兰小芳 甘小华

  午饭后,家里收拾停当,高玉香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门前的村道刚被早上的一场大雨冲刷过,干净整洁。从自家门口到邻居家院子,这段路大概不到10米,高玉香还是很仔细地走了两个来回。“这是我家的包干地,一片树叶都不能有。”她用脚尖点点地上一条斑驳的红漆线:“喏,从这里到那边。”

  高玉香是衢州市衢江区高家镇湖仁村的村民,她家门口这样的红线,在村道上每隔数米就有一条,湖仁村5个自然村一共有286条。这些2013年就划出的红漆线,现在已经褪色几乎不可辨认,但就是这286条红线,划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垃圾分类”模范村。

  10年前的“浆糊村”,女朋友都不敢带上家门

  湖仁村是衢州衢江区高家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东与龙游县詹家镇交界,5个自然村组成,人口1080人。

  小暑刚过,村口满池的荷花竞相争艳,微风掠过,随风摇曳。

  10年前,这里是另外一番场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臭气熏天。

  村民老王说,以往湖仁村最脏最臭的地方,就是村口的那条大水沟。

  说是大水沟,其实是一条穿村而过的河流。“以前大家都把垃圾倒在河里,家门前就是一个天然的垃圾场,每次看到就闹心。”老王说。

  今年63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汪水荣,做了一个略带夸张的捂鼻子动作,“以前村里走出去的小伙子,女朋友都不敢带回村,臭啊!小孩子如果暑假在这里待上一段时间,身上都要发痒……”

  这位瘦瘦小小的村支书,是村里的“领头雁”。这是他第三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这个任期上已经干了11年。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湖仁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7年,湖仁村22名党员联名给高家镇党委写了一封信,提出希望汪水荣能回村主持工作。

  “看到这封‘请愿书’的时候,我挺意外也挺感动的。”汪水荣说,“上一次当村支书是11年前的事情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还这样信任我,我没理由推辞。”2008年4月,汪水荣扔下自己办得好好的企业,以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回来接手的时候,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糟糕。村集体是负资产,还有村民拖欠银行贷款,全村面临着‘信用危机’和‘信任危机’。”汪水荣拿到村会计上交的账目时,着实吓了一大跳,“其他村都在轰轰烈烈地建设新农村,我们村却倒退到十多年前,心痛啊。”

  汪水荣上任之后,经过走访农户,决心从群众反映最激烈、最细微的整治村庄环境卫生开始破题,把工作重点瞄准了村庄脏、乱、差治理。

  辞掉6名保洁员,试水“垃圾分类”

  走进村民高玉香的家里,她正在厨房清理卫生。小院里放着三个铁桶,她习惯地把瓜皮果壳等可腐烂垃圾扔进小铁桶里,把废塑料等扔在大一点的铁桶内。

  听记者说起在上海搞得轰轰烈烈的垃圾分类,高玉香很自豪地笑了:“这件事啊,我们村已经搞了10年了。垃圾分类怎么分,你随便问个村里的老人小孩都知道。”

  高玉香的这份自信,源于10年前湖仁村在衢江区率先开展的垃圾分类。

  2008年,为了改善环境,村两委聘请了6名保洁员负责村里的保洁工作。

  “那时候每天的垃圾都很多,工作量大,保洁员受不了,有的干了两个多月就不干了。”汪水荣说,“有时叫村民不要乱丢垃圾,他们反而会呛一句,不是有保洁员么?”

  这样下去,请再多的保洁员都白搭。汪水荣意识到,必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提高村民的主体意识。

  经过征求民意、村两委开会,村里做了一个艰难决定,把6名保洁员给“开”了。随后他们又砌起30多个水泥垃圾池,实行定点堆放垃圾。

  “2009年开始推行,村民不情愿,我就让村干部天天守在垃圾池边,告诉村民怎么分。比如会腐烂的垃圾带回去,在地里挖个坑,可以发酵后做有机肥;不会腐烂的、可上门回收的,带回去拿去卖钱,剩下一些塑料、电池等,要准确投放到垃圾池中。差不多守了一个月,村民的分类意识开始慢慢形成。”回忆起10年前那次有些“疯狂”的举动,汪水荣很是骄傲。

  286条红线,划出一个名副其实的“三无村庄”

  村里的286条红线是2013年划的。在汪水荣看来,这些红线是与村干部、村民共同签订的一个保“卫”战约定。

  村宣传栏里,挂着《湖仁村卫生保洁村规民约》,上面提到:全村各农户除家庭卫生外,房前屋后由村保洁领导小组将每户的四保(保卫生、保秩序、保绿化、保家禽圈养)范围画红线,红线责任区范围内的由各农户自行实施做好。

  红线还没划好,很多人就不愿意了。“他们说,自己家里造房子砖都没搬过一块,现在要来给公家扫地,不可能。”

  汪水荣不吭声,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到村广场前打扫卫生,雷打不动。

  这么一来,很多村民坐不住了,跟着拿起了扫帚。

  光划红线还不够。

  刚开始时,村民的“楚汉河界”意识特别强,总是悄悄地把自家包干区的垃圾扫到红线之外。这样一来,自家的红线内是干净了,垃圾却到了隔壁人家的红线内。村民们几乎每天为了这样的事情拌嘴,村里的两个调解员也为此整天劝解得口干舌燥。

  村两委讨论后专门制定了详细的督查机制,评分规则细到每一分——门前四包40分,垃圾分类入桶15分,垃圾正确送到分类池14分,田间治虫施肥后的包装袋带回入池7分……90分以上为优秀。

  “每月由村两委带队,部门党员跟队,挨家挨户打分评分,结果全村公开晾晒。”汪水荣说,做得好的人家,可以在村里的垃圾分类超市兑换酱油、肥皂等日用品当奖品。如果连续两次被评为差的,要义务保洁半天,重新开始垃圾分类培训,还要被记入“民情档案”,列入“黑名单”。而一旦上了“黑名单”,村民的银行贷款、房屋审批等都会受到影响。“现在已经很久没人上黑名单啦。乡里乡亲的,多少难为情啊,做这件事(包干区),已经像刷牙一样,成了每天的习惯,门前不干净,也是给自己丢脸。”一位村民笑着告诉记者。

  正是一整套机制的保障,经过10年治理,湖仁村已经形成垃圾处理“三全”机制,即全民保洁、全民分类、全面包干。而经过多年长效保洁机制的探索,“红线包干区”做法日趋成熟,湖仁村也成了名副其实的“三无”村庄,即无垃圾、无垃圾桶、无保洁员。

  “很多人问我,红线现在越来越淡了,需不需要重新划一次。我说不用了,因为这条红线已经划进村民的心里了。”汪水荣说。

  记者手记:

  “稻草缚稻草”的妙用

  在湖仁村蹲点采访时,我们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年,省里有位领导来村里视察,半路上遇到一个村民,停下脚步拉起了家常。村民手里夹着一支烟,抽完了,掐灭了,烟头却捏在手上不肯扔。领导一直盯着他,直到最后,忍不住问:“你手里的烟头为什么不扔?”村民笑着说,村里有规定,不好乱扔的。

  这个小插曲,也是湖仁村这些年践行垃圾分类的一个缩影。

  这样的村庄,如今在衢州越来越多。

  在江山峡口镇定村村,黑色的垃圾袋由村里统一发放,免费领取。领取时,每个垃圾袋上都会写上村民家里的门牌号。村妇联副主席管秋仙说,这样,垃圾是谁倒的,谁没有分拣好,垃圾资源化利用站里的分拣员通过垃圾袋就一清二楚。

  峡口镇的宣传委员来妍说,垃圾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很多村民搞不清楚。可是,分成可腐烂和不可腐烂,村民一下就懂了;给村民上垃圾分类的课,坐在课堂上,大家都打瞌睡,可在农民运动会上,垃圾分类的运球小游戏,大家都玩得很欢……

  这些方法,都是因地制宜的土办法,按照衢州当地的说法,叫“稻草缚稻草”,可因为切合实际,土办法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看来,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自发的才是最有力最持久的。

  从这点上来说,城市里的垃圾分类,还真的该好好向农村学一学。

标签:垃圾分类编辑: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