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点燃内心的火焰
——90后网络女作家疯丢子的冷热人生
杭州城西的一间书房里,《星球大战》的风暴兵手办反射着冷光,与书架上厚重的军事、历史书籍悄然呼应。很难想象,这些充满“硬核”气息的收藏,属于一位外表温婉的江南女子——网络作家疯丢子(本名祝敏绮)。
这位16岁因“闲得慌”而开始在网络上码字的90后,如今头上顶着多重光环:笔耕近20年、创作近20部作品、IP改编播放量超30亿的网络作家,中国网络作家村妇联主席,以及新鲜出炉的“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得主。她笑着调侃自己写作题材的“冷门”:“我不是冷门,我是先锋。女孩子宫斗总裁文看多了,看我可能像泥石流。”
祝敏绮在家中看书
江南女子的冷门脑洞
网络作家大多擅长开脑洞,疯丢子的脑洞开得格外冷门。纵观她的作品,几乎每部都与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颤抖吧,ET!》的主角是一位外星小战士;参选茅盾文学奖的《战起1938》以二战为背景,展现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与复杂情感;《百年家书》则将目光聚焦于抗日战争,描绘“穿越而来”的女主人公从战地记者蜕变为历史见证者的历程。
“家学渊源,外加爱好‘偏男’。”谈及为何钟情于科幻、军事这类题材,疯丢子笑着回答。
写作不是追风口,是她点燃自己内心的火把。写这些“冷门”题材的底气,源于她对“硬核”的敬畏与深耕。例如《来自灰区》这部书中的脑机接口与意识障碍灵感,就来自她的一次拼桌午餐体验。
疯丢子在生活中是个i人(注:源自MBTI人格测试的网络流行词,用于形容在社交中消耗能量、偏好独处且性格内敛的群体),但为了写作搜集素材,她经常去跟各类群体搭话,了解他们的行业故事。某次参加会议,她在午餐时“拼桌”拼到了一位研究意识障碍的专家:“我‘逮住’他就一顿猛聊,拿他的前沿研究‘下饭’。当时只觉得高深莫测,似懂非懂。”
命运的伏笔却在数月后显现——疯丢子的父亲意外摔了一跤,需要做开颅手术,那些生涩的术语瞬间与现实的痛楚血肉相连,专家说的字字句句都成了她的“救命稻草”。“那一刻才惊觉,看似冰冷的科技前沿,其根须早已悄然探入生活的肌理。”她笃信,每一次看似“冷门”的书写,背后都是知识储备的“可考”与生命体验的共振。
在陪伴父亲康复这段时间,她写下了《来自灰区》,“我希望我这本书能够如那位专家老师所愿,让更多的人知道‘灰区科学’,认识意识障碍患者这个群体,了解脑机接口这门有着广阔前景的技术。”
祝敏绮在练习拳击
妇联主席的热心肠
毗邻杭州白马湖的中国网络作家村,网罗了唐家三少、月关、管平潮、蝴蝶蓝、猫腻、玄色、沧月、匪我思存等知名网络作家。这里是网络作家们的第二个“家”,首任“村长”是唐家三少,而首位“村妇联主席”就是疯丢子。
“年轻嘛,总觉得妇联离‘家长里短’很近。”初闻使命,她直言“有一丢丢抵触”。于是,这位以书写宏大叙事见长的纤弱女作家,做出了一个极具反差感的决定:报名学习拳击和散打。“我就想着万一真有姐妹需要,我这‘妇联主席’得有点真家伙能顶上!”这份带着“武力值”加持的责任感,硬核得可爱,又温暖得实在。
深入妇联工作后,她发现自己对这个岗位有很多误解。“最少的反而是调解纠纷!真正的重心落在为女作家赋能、情感支持与兴趣社群建设上。”她敏锐捕捉到网络女作家群体的“痛点”:普遍i人,社交圈窄。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行动”拉开帷幕——组织单身女作家集体相亲。
“本以为她们会拒绝,我说就当‘人类多样性观察’,结果她们全来了!”令她惊讶的是,女作家们盛装出席,汉服飘飘。“她们缺的,往往只是推开那扇心门的第一把推力。”
这些活动未必直接促成良缘,却让许多人“放下芥蒂,认真思考自己要什么”。这两年,陆续传来她们结婚生子的消息。疯丢子笑言,她这个“非典型妇联主席”意外成了女网络作家们的“树洞”,喝茶吐槽、相约采风、卡文求鞭策……原本疏离的同僚关系因分享而升温。这个曾让她“硬核备战”的岗位,最终以柔软的方式,织就了一张彼此托举的精神网络。
占了网络的“便宜”
疯丢子曾经做过出版社的编辑,后来转型全职当网络作家,一方面是出于对那种“不需要被别人定义”的自由追求,另一方面,则是来源于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的底气。用她自谦的话来说,就是“占了网络这种载体的‘便宜’,没有那么高的门槛”。
很长一段时间里,她的作息都日夜颠倒——下午醒来晒一下太阳,天黑了才开始写作,然后一直写到清晨外面洒水车的声音响起,卡文了,就冲进网游里换换脑子。
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兴起,如普罗米修斯之火,点燃了全民创作的星火。无数像疯丢子一样“闲得慌”或“有话说”的普通人,得以在数字平原上,用文字构建自己的王国。
谈及浙江网络文学的兴盛,她归功于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浙江人先锋、敢冲。”当别处尚在进行“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之争”时,浙江已敏锐捕捉到这群“野生创作者”的能量。“最大的变化是‘孤岛’变‘群岛’。”她描述如今杭州网络作家生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影视方寻题材,同行会热心推荐“谁手上有好本子”;建工作室、谈IP合作,友好向上的氛围在圈内自然流淌。
采访尾声,疯丢子跟我们透露新书构思:一场奇妙的“族谱穿越”。契机源于老家宗亲的联络——从未踏足的故乡江山市,族谱上赫然记载着南宋先祖祝允哲,曾以全家70余口性命担保岳飞清白的故事。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壮烈与苍凉,让她心潮难平。这份源于血脉的灵感,再次印证她“生活即素材”的信条。
“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的奖杯静静立在案头。于疯丢子而言,它不仅是对个人坚持的肯定——“写冷门题材时,我也犹豫过是否该换赛道”;更深层是对网络文学群体的正名:“它宣告我们这个曾被争议的行业,同样能承载时代精神,赢得严肃尊重。”
【新艺评】
生活里的游侠
夏烈
疯丢子是个活泼开朗的城里娃,也是“一生爱好是天然”的那种生活里的游侠。跟疯丢子相处,总能感觉到她那真实、乐观的性格以及永远的年轻态。我认识疯丢子的时候,她的破圈名气还不大,但在网文圈内已经立住了脚。她的两部网络小说成名作《战起1938》和《百年家书》,有硬核历史,有青年视角,能将大历史大情怀和当代视角结合自如。这对一般女频作者来说,题材罕见,写法过于知识分子,所以虽然热血又可谓冷门。之后疯丢子纵横不羁,写科幻,写网络暴力,写刺客豪侠,脑洞与欢脱,戏谑与严肃,是难得的创造力一直在线的网文世界的百变女郎。
在新大众文艺的百花园里,网络文学始终是无法绕过的基本盘之一。如何追求精品化和创新力,并有效发挥新质文艺的时代优势,作品为大众市场甚至精英读者认可,这一点疯丢子就是90后作者的一个范例。
(作者系文艺评论家、教授,浙江日报文艺评论版特约主编)
代表作品:
即使鹤发鸡皮,垂垂老矣,那根撑过了百年黑暗的脊梁,依然刚直如铁,顶天立地。
直到经历了那一切,她才真切的明白:
你觉得他们笨拙,落后,愚昧,顽固;
却是他们,坚持,不屈,奋战,守候;
才有了今天的丰衣,足食,欢笑,和自由。
谢谢你,我已经逝去的,和尚未逝去的老一辈。
——节选自《百年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