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艺术的时代新解——丹青未老 朱颜新绘

发布时间:2025-07-04 16:07:00 来源: 浙江日报 记者 陆遥

  六月初夏,晨光明媚。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9号楼一楼文物修复实验室内,鸦雀无声。

  一张张青春的面庞低垂,凝神执笔。笔锋在熟宣(记者注:中国传统书画用宣纸的一种,经过特殊加工处理)上逡巡,沿着光影照映出的人物姿态,勾勒着细致的轮廓线。

  这些文物保护与修复系的大三学生,正在上一门叫作《传统壁画材料语言》的课。他们笔下摹写的,是河北毗卢寺的明代水陆壁画。

  千年之前,或许同样是如此明媚的晨光,穿透敦煌莫高窟斑驳的岩壁,照亮了画工们落笔的一抹朱砂。

  如今,这抹赤色穿越时空,流淌进当代艺术家的调色盘——在故宫修复师的显微镜下,在美院学生的数字画板上,在城中村的3D壁画墙上……

  中国传统壁画,这门曾镌刻过敦煌飞天、永乐神仙的古老技艺,正以惊人的生命力和创造性在新时代破茧重生,不仅是一种视觉享受,更成为文化、历史与情感的深刻表达。

王颖生作品《梨园代代传》受访者供图

  画壁

  壁画,因其记录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信息,被学者称为“历史的画卷”。

  考古学家在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发现了大量以动物为主题的壁画,时间可追溯到大约四万年前。中国壁画艺术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从石器时代的岩画到秦汉时期的宫殿壁画,再到魏晋隋唐时期的墓室、石窟壁画,以及宋元时期的寺观壁画等。

  在《历代名画记》中,张彦远把直接画在墙面上的画叫作“画壁”;在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和李诫的《营造法式》中,也以“画壁”一词界定建筑壁面绘画,或单指在壁画作画时所需要制作的特殊泥基底地仗。

  之所以唐宋画论中使用“画壁”而非“壁画”,是因为在古代画论中对壁画作品的记述都有相关建筑的具体信息。可以说,“画壁”一词,包含了其与建筑的关系。

  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赞看来,中国古代壁画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石窟壁画、寺观壁画和墓室壁画。其中,石窟壁画以大众较为熟悉的甘肃敦煌莫高窟、新疆克孜尔石窟等为代表,经历千年仍然灿烂夺目,称誉世界;寺观壁画,顾名思义,绘制于宗教场所,如山西高平开化寺、芮城永乐宫、北京西郊法海寺等地;还有大量精美绝伦的壁画保存于地下,如唐懿德太子墓、唐章怀太子墓等。三种类型主要取决于壁画所绘制空间位置的不同,无论从壁画绘制的形制,还是其绘制内容,抑或是地域性的绘画技术上看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如果说古代壁画展示了震惊世界的精湛技法和文化内涵,现代壁画则为人们开启了更具想象力的空间。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场之一。银翼起落,如这座城市的脉搏生生不息。即便行色匆匆的旅客,也很难不被候机楼内恢弘的壁画群吸引。1979年,这些壁画以惊雷之势,劈开了中国现代公共艺术的苍穹——艺术家们以民族魂魄为彩,泼洒出“20世纪的敦煌”。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全国文化艺术事业迈入新阶段。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首都机场壁画作为由国家授权的大型壁画创作项目,于1979年9月26日落成。

  宽阔明亮的空间里,艺术家们直抒胸臆,奋力创作。包括张仃的《哪吒闹海》、袁运甫的《巴山蜀水》、袁运生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肖惠祥的《科学的春天》、祝大年的《森林之歌》、张国藩的《民间舞蹈》和李化吉、权正环设计的《白蛇传》等壁画作品一齐亮相,选材自由奔放,形成百花齐放之势。

  这些以重彩、丙烯、陶瓷、陶板、刻绘等多种表现形式、材料多样、公益性突出的壁画,创新拓展了传统“壁画”的范畴。从仅限于绘画领域,拓展至现代工艺材料的领域,新造型技术和造型观念使得壁画概念实现了首次扩充,被《人民日报》评价为“标志着具有优秀民族传统基础的中国壁画的复兴”。

  艺术走出了象牙塔,在中外游人如织的公共空间内展示,引发激烈争鸣。随着城市建设的全面推进,全国纷纷掀起了“壁画热”,各地火车站、博物馆、宾馆、饭店等公共建筑都有了对壁画的需求。此后10年间,据粗略统计,全国各地已上墙的壁画有近千幅。

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壁画系作品。记者 陆遥 摄

  峭壁

  求索,求索,求索。当代的壁画艺术家,如苦行僧一般在前人的辉煌中问道。

  任教30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主任王颖生始终感喟于中国壁画的千年气韵。那是在零星的遗存中,寻找绵延不绝的脉络,也是在风化皴裂的岩壁上,攀缘中华文脉的根与魂。

  对于中国的壁画创作者而言,这确实是一程文化苦旅。

  1997年,王颖生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工笔人物专业毕业后,一直留校任教,从事中国传统重彩壁画教学,主持过多项古代壁画重大项目的调查、修复和创作。有着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他被业界称为“学者型艺术家”,连续两届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主任。今年,他来到中国美术学院,成为壁画系的教授。

  今年4月,“大道同工——当代中国工笔画七人展”亮相国家大剧院。王颖生的巨幅作品《一眼千年》,以敦煌土、青金石融合矿物质颜料泼洒流汤,写意表达出岩洞、石头等肌理,重现斑驳的断壁残垣,让人仿佛置身龟兹壁画曾经的辉煌。

  王颖生认为,《龟兹之眼》《一眼千年》《看见楼兰》《库木吐喇》等作品,是他不断西行、寻根问道过程中,向中国传统学习,进行文化遗迹的考察考证。这些作品从材料、肌理、造型到绘画手法,都反映了一种历史观。

  艺术创作,是不断攀登峭壁的过程。王颖生所做的“功课”,是身体力行的“功”和创造转化的“课”。他在当代中国壁画复兴的大潮中勇毅前行,创作了“再造”传统壁画的大铺作品。

  “敦煌壁画,几公里长的文化长廊,上下一千多年。这些年,我带着学生无数次西行考察,寻根问道,从传统里找寻营养,感受中国文化。”在他看来,中国石窟艺术享誉世界,每座石窟都因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各种深刻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因素而造就其极具独特性的艺术风格。

  无数岁月积累、脚步丈量之后,他感受到龟兹壁画和敦煌壁画、麦积山壁画的不同:“中原文化辐射到了敦煌地区,对吐鲁番地区也有比较大的影响,说明当时的文化基因之强大,但是在龟兹地区,西亚或西方的文化沿着丝绸之路往东方、往内地渐进的过程中,文化在这里发生碰撞。所以,在敦煌壁画看到的更多是中原文化的艺术特点,而龟兹产生了另外一种壁画风格,比如说里面隐约可见的波斯细密画的特点,比如它的色彩,包括地仗层的制作、石窟墙壁的处理等,和中原的寺观壁画、墓室壁画都是有差别的。”

  王颖生以艺术家的视角考察传统壁画的历史文脉,解读传统壁画图像图式,考正传统壁画的媒介技法,在壁画摹写与临创过程中,逐步构建起跨越东西的艺术语言体系。他将敦煌藻井的装饰韵律、永乐宫壁画的线描精髓交融起来,将传统壁画的观念与手法和水墨、重彩的语言形态结合起来,与西方古典绘画的体积塑造、印象派的光色表现相融合,孕育出独树一帜的视觉美学。

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壁画系作品。记者 陆遥 摄

  破壁

  艺术家厚积薄发,年轻人也开启了天马行空的探索。

  不久前,浙江美术馆的“七十二变——中国美术学院2025届毕业生作品展”吸引观众纷至沓来。三楼的8、9展厅,悬映的正是壁画系学生的作品。

  是壁画,又不仅局限于壁画。

  《榕窗遗梦》系列,是东方壁画工作室研究生陈晓彤的作品,她以非遗剪纸技艺为载体,提取了故乡福州传统建筑窗型和窗棂纹样作为基底,用有色透明的亚克力块叠加模仿壁画中矿物颜料的点染;在《家园》系列中,东方壁画工作室研究生吴虹颖以岩彩、石塑黏土、塑料等综合材料,将自己考察龟兹壁画时学习的传统纹饰和现代工业场景相融合,呼吁大家爱护环境、保护家园;酪素坦培拉作品《南山路》,描绘的是作者在雾天的南山路骑行时,被镀上一层雾茫茫的树林屏障带来的视觉冲击……

  “这届壁画系作品,更多反映小我在时代变迁中的认知,有以坦培拉叙事,有以东方壁画形式穿越历史。”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邬大勇总结,翻阅毕业展画册的打样,有种被绘画打动的感觉,能看到一种具体的情绪。

  距离展厅一墙之隔外的广场上,研三学生伍子婳和同学合租下艺术市集的摊位,售卖小幅水彩和一些作品“周边”。

  作品《种群故事之初春》,回归壁画最原始的材料:泥。“这是一首对初春的赞歌,远看是一片萧瑟的树林,近看才发现有嫩绿的新芽。”这个长沙女孩已经在国美壁画系就读了7年,在城市待久了,开始向往乡村的恬静风光。

  而在《南山路》作者、研三学生叶磊杰看来,传统绘画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学习和感悟前人取得的艺术成果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但不能被禁锢,否则就会变成“面壁者”,“我们应该先广纳和吸收传统绘画中的技法和法理,再结合当下的文化、社会的现状和自己的生活,创造出符合当下时代审美且具有个性的艺术作品。”

  这些跨越时空的艺术尝试,正在重新定义“传统”与“现代”的边界。

  “壁画,始终是与时代同步的,我们今天所说之‘壁’,已经不同于传统的宫殿、庙堂甚至石阁,而是我们的生活空间。”中国美术学院壁画系主任贺亮认为,当代壁画不是一种大型综合性艺术,直接绘制于建筑物空间和界面,应该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基础上,努力将壁画艺术融入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社会美育等实践中,使之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艺术与大众的桥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会尽可能多地带学生到实地、到现场去,亲眼感受传统壁画带来的震撼,在具体的实践和项目中增强本领。”

  回到就业的现实问题,这些壁画系毕业生的回答出奇一致的坚定。

  “先找一份工作,然后坚持画下去。”“可能会先成立一个工作室。” “总之,我不会放弃画画的。”

  当矿物质颜料与像素粒子共舞,当千年纹样遇上街头艺术,一场跨越时空的色彩复兴悄然兴起。我们追问:是技术在传承文明,还是文明在重塑技术?

  答案,或许仍然藏在那些从未停歇的画笔里。

标签:编辑: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