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我们为何写作
人类写作,是因为内心有话要说,有情感要表达。面对AI浪潮,我们更应认清人类不可替代的“根本”:独特视角、深刻体验、真实连接……这些能力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基石,也是引导AI向善发展的精神内核。
“即使AI把我打败了,即使它写的每一个字都比我写得好,我依然要写。”“如果不读书、不写作,我不知道怎么活。”在2025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一场讨论会上,作家麦家谈到AI对人类创作的影响时,一席朴素坚定的话语,让人动容,引人深思。
AI写作已不再陌生。日本芥川奖得主公开承认作品中使用ChatGPT生成内容;DeepSeek模仿名家风格几可乱真;老师抱怨学生作业中“有一股浓浓的AI味儿”……当人们惊叹于AI强大的生成能力时,也不可避免开始担忧:如果AI能写出更高效、完美的文字,人类写作是否还有价值?人的创作尊严又将何在?
麦家的话提醒我们,其实,写作从来不只是技巧的比拼,而是一种存在方式,一种精神寄托。当我们看清了写作的本质,便能从焦虑中解脱出来,专注于真正属于人的创作。
有人调侃AI写作是“文字的预制菜”,配料精准、味道统一,却尝不到“锅气”。为什么?因为AI看似神秘,技术底座却异常清晰:算法+算力+数据的铁三角。这决定了AI没有自由意志,或者说至少从目前来看它没有,只能执行算法设定的目标。它可以学习语言结构、模仿情感表达,甚至可以预测读者喜好写出“爆款”,但它绝不会因为孤独而写作,不会因为痛苦而倾诉,也不会因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而写下一行行诗句。正如Deepseek被问及“AI是否能够替代人类进行写作”时坦诚回答:AI无法写出“有灵魂的作品”。
灵魂,正是人与机器最大的区别。《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人类写作,是因为内心有话要说,有情感要表达。正如麦家“不读书、不写作,不知道怎么活”,这不是一种职业依赖,而是人类独有的精神需求,一种“维系自我存在的方式”。文字背后是人,那些让人流泪的小说、令人震撼的诗篇、引人沉思的随笔,都是作者真实情感的呈现,是AI无法复制的生命体验。
报社一位编辑曾说,若察觉投稿中有明显“AI痕迹”,他会感到愤怒,不是针对技术本身,而是那些结构完整、语言通顺的“生成式写作”,虽然表面无懈可击,却让人隐隐感到一种欺骗——它掩盖了作者是否真正思考过、挣扎过的痕迹。相比之下,他更希望看到那些真实、笨拙,甚至有些粗糙的文字,因为它们背后站着真实思考过的人。这种“人的声音”,是AI无法替代的创作尊严。
这提醒我们,面对AI浪潮,我们更应认清人类不可替代的“根本”:独特视角、深刻体验、真实连接……这些能力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基石,也是引导AI向善发展的精神内核。硅基生命越是强大,碳基生命越要找到自身价值之锚,才能确保不被滚滚技术洪流冲垮。
在这个意义上,AI时代的写作,更像是一种坚守——守住人类的精神家园。我们写作,因为我们活着;我们思考,因为我们不安;我们表达,因为我们渴望连接。这些,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也是AI时代坚持写作的理由。在这场技术变革的较量中,唯有守住本心,不丢掉灵魂,才能不断推动人类走向更丰润的精神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