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之中看“城”意

发布时间:2025-07-02 15:46:00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丁珊

  杭州正在建设“阅读之城”,位于杭州市核心区的西湖区盘活资源、改造空间,在群众家门口建设“文化粮仓”。盛夏午后,我前往西溪湿地北侧的蒋村街道十字港阅读基地采访,这处狭小空间,由原本的河道辅房改建而来,空间局促,只容纳得下30多个座位。

  采访完毕后,和送我出门的书房管理员蒋大姐闲聊,我才得知书房门口两侧摆满的鲜花,都是蒋大姐自己种下的。五六十盆鲜花摆放得清爽、整齐,朱顶红开得正艳,浅绿的绣球花仰起小小的脑袋,刚栽下的百合球茎已吐露花苞。一问才知,蒋大姐本就是爱花之人,她掏出手机相册连滑三屏,都是花。她开心地告诉我:“618大促时,把购物车清空了!连盆带花籽9.9元,还采购了两大袋肥料。”

  那方小小的书房,和书房里的蒋大姐,久久地留在我的脑海里。她从容不迫、充满诗意的生活态度,打动着我。书房管理员,这是一份看上去很小的工作,也是个很小的舞台,但是蒋大姐倾注全部的心力去对待,甚至自掏腰包去买籽种花、装扮环境,我看到的是她对生活以及工作的热爱。

  诗意不一定都在远方。这让我想起纪录片《她的房间》中,陕西农村女性刘小样曾说:“诗意也可能是自家院子里的花和庄稼地。”书房的蒋大姐同样在很普通的生活和工作中,找到诗意和意义,并且她将对生活的感知和理解表达出来,感染着身边的人。

  透过诗意,也要看到背后的“城”意。从物理空间来说,城市的光鲜并非总是恢弘的建筑、光鲜的商圈、高耸的地标,也可能是在商场连廊处三五平方米的“小哥驿站”,或河岸角落小小的“口袋书房”。

  就像十字港阅读基地,我先后去过两次,每次都是座无虚席,考编的、考研的、高中生、数字游民坐得满满当当。这说明这方空间虽不大,但确实对接上了附近居民的需求,提供了休闲空间,亦是一些人的思想加油站,甚至关乎生计。一位离职1年的宝妈告诉我,她需要寻找离家中孩子不远又相对安静的空间,十字港阅读基地就很合适。她在这里通过网络接单、远程办公,已经为孩子赚来一箱奶粉钱。

  “城”意,更藏在城市的人文底色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湖城合璧,人文底蕴深厚,漫步西湖边、西溪湿地,人们总能从紧绷的节奏中寻得松弛。比如,十字港阅读基地所在的蒋村街道,它在城市有机更新中,联通11条通往西溪湿地的水脉,梳理家门口的绿意空间,让居民推窗见绿、百米入园。这种“一秒切换”的从容,是都市森林对诗意的主动“留白”,也是杭州的魅力所在。

  每个人都是展示城市人文之美的窗口,常年生活在此的杭州市民,在细节之中展现出的诗意、松弛、包容和友好,也潜移默化地丰富着城市内涵,为杭州印象“上分”。一座城的诗意片段里,藏有最真的“城”意、最浓的诚意。

  (作者系本报记者)

标签:编辑: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