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创造文明新形态
文明是人类创造力的结晶和标识。20年前,习近平同志对“红船精神”作出精辟阐述,把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作为第一位的内涵,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创新创造的品格和特质。正是始终秉持这种品格和特质,我们党百余年来带领人民不懈探索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规律,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大力传承弘扬“红船精神”特别是首创精神,提升全党和全民族的创新创造能力,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和完善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造文明新形态必须弘扬首创精神、激发民族创造力。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之所以对中国进行全方位遏制打压,企图以“小院高墙”“脱钩断链”把中国锁定在产业中低端、阻滞中国现代化进程,其背后有一个基本预设是:只有他们才有能力创新,其他国家只能扮演“追随者”的角色。这本质上是过去“西方中心论”的当代变种,是所谓“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的现实表现,并不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在探索图强过程中展现了蓬勃的创造精神,面向未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还需进一步激发更为世界瞩目的创造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围绕创新作出如此系统的论述,既是基于对大变局主动而超前的战略应对,更是基于对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些重要论述,构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创新观,为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推动文明新形态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指引。
从一定意义上讲,大国竞争博弈,实质上是民族创造力的竞争。过去一年,从《黑神话:悟空》到DeepSeek到《哪吒2》等等,我们见证了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创新给世界带来的“意外”震撼,增强了中国人民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决心,也改变着国际社会对中国创新能力和发展前景的认识。我们要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只要让潜藏于14亿多中国人中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在科学技术的“无人区”有更多中国人的发现发明,在文艺和学术的高原有更多中国人的高峰之作,就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和文明新形态的构建。
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提升人的全面发展水平和创新创造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之际,其与生俱来的使命追求,就是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从人的维度来讲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实现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历史进程。人是发展的目的,现代化必须以造福人民为目标,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是现代化的主体,是现代化进程中最基本、最活跃、最具创造性的因素。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集中人民智慧力量,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应注重从“物的积累”转向“人的发展”,既要“投资于物”,更要“投资于人”。既要加大对各类公共服务的投入,增加社会消费和居民消费,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同时又着眼于长远,把更多资金、资源投向教育、文化、健康等人的建设方面,不断提升劳动者素养和专业技能,提高人的全面发展水平和创新创造能力。
“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是中华文明实现从传统到现代跨越的必然选择,要在推进“两个结合”中开拓创新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强调“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可以说,“两个结合”揭示了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指明了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新的觉悟和认识高度。
“两个结合”的提出,解决了近代以来的“古今中西之争”问题,使我们对过去曾经出现的种种思想偏执有了正确认识,把我们从传统和现代、中国和世界(西方)的二元对立中解放出来,为今后思想和文化的创造打开了新的广阔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使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巩固,使我们的文化自信得到极大增强。
坚持和推进“两个结合”,进一步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是当前思想文化界的使命责任,也是推动新时代文化创新繁荣的方法和路径。要在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统一中打开创新空间,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把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地注入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以理论创新引领其他各方面创新。要在总结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的统一中打开创新空间,立足中国田野,用中国道理总结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加快构建与文明新形态相适应的自主知识体系。要在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和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统一中打开创新空间,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并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吸取更多有益成分,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文明新形态不断完善和成熟。
(作者为求是杂志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