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县乡两级人大探索为民办事新机制:民生微实事,立办
6月24日至25日,全省全过程人民民主人大基层实践经验交流会召开。会上强调,要“深化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探索建立县乡人大闭会期间民生微实事立办制度”。
要说清楚民生微实事立办这一概念,先要了解一个关键词:票决制。
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是浙江民主实践的一张“金名片”。每年初召开的市、县(市、区)、乡镇人代会上,人大代表一人一票,选出当年本级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像是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增设托育机构、打造医保同城通办等,都是这么定下来的。事情定下来后,由代表全程监督,确保实事办成、办好。
通过引入人大代表这一关键变量,票决制使得民生实事在项目征集、决议、监督、评价等诸多环节中,都能体现人民的意志,进一步推进民生实事从“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时至今日,这一制度也走出浙江,在全国落地生根。
有了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为何还要再推行民生微实事立办制度?其实,从民生实事到民生微实事,一字之差,却大有讲究。
人大代表和群众联系紧密,提出的建议也紧贴民生,但政府资金资源有限,不可能件件都列入民生实事项目。此外,闭会期间代表们收集到的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如果等到来年开会再定就太晚了。
民生微实事,就是回应这些需求而产生的。具体来说,微实事就是那些县乡人大闭会期间,人民群众关注度高、受益面广、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且未纳入年度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小事、急事、难事。
微实事项目线索从民情民意中产生,由县级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乡镇人大主席团或人大街道工委)根据需要视情况安排审议。审议通过后,微实事将交政府快速处理,人大还会对立办情况开展相应监督。各地在实践中,遇到特殊需求时,也会加急办理。
不难看出,微实事具有资金需求少、实施周期短、落地见效快等特点,从时间、项目层级和数量上,对民生实事项目起到了有力补充作用。
目前,各地在探索县乡人大闭会期间民生微实事立办制度,部分地区已有专门的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厘清了一些关键问题,涌现了一批经验做法。
比如微实事民情民意的来源渠道问题。遍布全省、覆盖线上线下的代表联络站就是很好的平台载体。部分地方还会在人员密集的地区,或是在外卖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所在站点设立民情观察点,便于发现问题。
要列入微实事项目,不仅要群众反映强烈,也需要实地调研论证。比如瑞安市为了完善安阳街道望江菜市场提升改造,就多次组织代表深入摊位商户、周边居民,从“小诉求”“小抱怨”中确定了环境卫生长效维护、交通秩序优化等方面的200多条具体建议,也让后续改造更顺畅。
花小钱办大事,多少钱算小钱、钱从哪里来?德清县提出,民生微实事经费原则上不超过5万元。资金来源上,强调“财政保障+依靠市场”,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确无资金来源时,再由财政统筹保障。嘉兴市秀洲区则规定微实事单个项目原则上不超过10万元,并形成“政府引导+村社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资金筹集机制。
民生微实事办理要突出“立办”。目前看来,各地普遍以一个季度为微实事办理周期,大部分要求3个月内办结,显著快于民生实事项目一年的办理周期。
要办好小而急的项目,必须要有快而准的模式。
长兴县要求,每一个立项的微实事项目都要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和办理路径,同时,要由相关领域的专业代表、民情观察员领衔,开展针对性监督。借助这支“特攻队”,2024年以来,长兴全县超过九成乡、村级层面的微实事项目在2个月内办结。
除了办成实事,微实事立办过程中,也有不少意外之喜。江山市发现,代表尤其是基层代表的履职积极性明显提高了。这也会推动代表们在之后的履职中发现更多好线索,提出更多好建议。
目前,县乡人大闭会期间民生微实事立办制度还处在探索阶段。距离进一步明确民生微实事范围、各方责任、工作环节,形成具体制度,仍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同时,通过微实事立办,总结本地区民生领域存在的普遍性、一般性问题,将民生“一件事”上升为“一类事”,及时转化为民生实事项目或民生工程项目,也是各地人大需要思考的问题。
无论如何,从民生实事到微实事,都是一种民主政治的积极进步。这意味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民呼我为”的颗粒度也在逐渐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