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人民调解员潘明杰经手案件零反复零投诉:十三载融化三千冰疙瘩
(原标题:《从几元钱争议到数千万元遗产纠纷,鄞州人民调解员潘明杰经手案件零反复零投诉 十三载融化三千冰疙瘩》)

图为老潘正与“小潘”交流调解经验(资料照片)。受访者供图
梅雨季午后的宁波,闷热难耐。
一名年轻民警拿着资料袋,匆匆走进鄞州区东柳街道的“老潘警调中心”:“潘老师,又要麻烦您了,我们调解了3次都没成,这回当事人指名找您。”潘明杰接过材料,连说“不麻烦”。
74岁的潘明杰是东柳街道专职人民调解员。平日里,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老潘”。如今,他接手调解的多为形形色色的“疑难杂症”。
初见老潘,一袭黑衣、一双黑布鞋,精神矍铄、声音洪亮,待人亲切温暖。
走进他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定分止争,和谐快乐”。这八个字,是他13年来从事调解工作所追求的目标。“调解工作的终极意义就在于修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恢复人们对社会的信任。”他常说,调解要全身心热爱,快乐接受。
这份热爱始于1998年老潘从事物业工作时期。小区的邻里纠纷,成了他最初调解的“练兵场”。2012年退休后,他正式成为一名专职人民调解员,面对的挑战也从“鸡毛蒜皮”升级为家庭、婚姻、经济纠纷,乃至错综复杂的治安事件和突发事件。
让他最有成就感的,是历经22次上门才得以化解的一桩十年心结。当时,因丧亲之痛,一名女士不服判决持续上访十年,哥哥的遗体也一直停放在殡仪馆。在相关部门推荐下,老潘接手调解。
那是一个午后,阳光毒辣、天气闷热。老潘停好电动自行车,第16次敲开女子家门,因为一天奔波在外脸上晒得通红,嘴唇有些龟裂,汗水浸湿的衬衫紧贴在后背。开门的瞬间,眼前这个有些狼狈的老人模样,仿佛击中了女子内心柔软的地方,脱口喊了一声“潘叔”。这也让老潘看到了希望。“一位七旬老人,一次次碰壁、一次次上门。那一刻,我感受到他真的是来帮我的。”她回忆道。
“10年了,人总是要往前看,你的父母慢慢老去,多为他们想想……”老潘的换位思考,让女子的心结就此打开,这起漫长的信访终于画上句号。
老潘的调解艺术充满人情智慧。如遇到家境困难的当事人,他会提着水果上门。别看只是寻常水果,这里面也藏着老潘的心思。“这可有讲究了,便宜了怕伤自尊,贵重了显得刻意,所以我都是控制在120元上下,让当事人感觉像是朋友间的平常走动。”类似的方法,还有让当事人“最多跑两次”:一次是前来调解,一次是前来签调解协议;自掏腰包给当事人资助路费、住宿费,给逝者送花圈,甚至给逝者家属送些许慰问金。这些细微的关怀,对于当事人往往胜过千言万语。
别看老潘是位七旬老人,面对调解对象却总是情感细腻。一次,一名年轻女子因感情纠葛萌生极端念头,老潘不仅帮着化解矛盾,更在女子住院期间让妻子前往医院照顾女子起居,自己也是每日到医院看望。想到女子刚刚流产,老潘还按宁波习俗,熬煮桂圆红糖水、鸽子汤帮她补身体。捧着温热的汤,女子不止一次流下眼泪。临别时,老潘夫妻俩到火车站送行,女子含泪下跪致谢。“我希望她想到宁波时,不是憎恨,而是社会的美好。”老潘说。一年后,女子打来电话说在老家结婚了。
这些年来,大至数千万元遗产、劳资纠纷,小到几元钱的消费争端,老潘经手调解案件3000多件,其中重大疑难案件100余件,总涉案金额高达2.6亿元,成功率近100%,且零反复、零投诉。
十三载耕耘,老潘荣获国家、省、市级多项荣誉。对于这些个人荣誉,老潘总是鲜少提及。而让他引以为豪的,是他带出了100多名“小潘”,活跃在宁波调解一线;是形成的“335快乐调解工作法”、《老潘三十六计》、《小潘25解》等,成为宁波全市1.4万名人民调解员的“工具书”。
“遵循潘老师的方法,我们调解的案子极少反复,真正做到了矛盾不出社区”。如今,徒弟王贤良已从调解“新兵”,成长为一名独立化解近700起纠纷、保持近100%成功率的“小潘”。特别是,宁波市公安局等以“老潘警调中心”为样板,制定了浙江省首个社会矛盾纠纷警调衔接服务规范省级地方标准。
日前,潘明杰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指定找他的当事人更多了。在不到两个小时的采访中,他便接了5个求助电话,而他一一记录,安排时间。“不把任务当负担,不把过程当麻烦。”这是老潘常挂嘴边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