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市县动态 > 杭州

2025丝路周主题大展“剧透”:草原丝路,碧色万里

发布时间:2025-06-24 16:57:00 来源: 潮新闻 记者 李娇俨

  (原标题:《有风来丨2025丝路周主题大展“剧透”:草原丝路,碧色万里》)

  提起丝绸之路,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是穿过沙漠戈壁的经典陆上丝绸之路,还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海上丝绸之路?其实,在更早的时代,一条草原上的丝绸之路已开辟,并在日后成为连接各大农业文明的生命管道。

2025丝绸之路周海报。中国丝绸博物馆供图

  2025丝绸之路周将于7月11日开幕,主题大展为“碧色万里:10-12世纪的草原丝绸之路”。今天,在中国丝绸博物馆,通过郑嘉利副馆长的介绍,有风君得以提前向大家“剧透”这场精彩的展览。

   01

  让我们从蒙古高原东南端的辽河上游出发,越过大兴安岭,沿阴山向西,进入亚欧草原地带,西至黑海之滨——这就是草原丝绸之路。

  横亘欧亚,北引瀚海。草原丝绸之路是蒙古草原地带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是游牧与农耕文明交汇之所,亦为民族迁徙往来之途,更是东西两大文明体系对话之桥梁。

  郑嘉利介绍,早在先秦至两汉时期,代表草原青铜文化的动物纹饰就已经沿着草原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柔然、突厥等民族崛起成为丝路中介;唐朝一统漠北后,草原丝路东段得以拓展;辽代则充分发展草原丝路,打破以长城为界的农牧分离格局,建立五京作为贸易枢纽,使中原的丝绸绢帛与西方的美玉珍宝在草原上流传,草原丝绸之路走向极盛;到了元代,草原丝绸之路发展至鼎盛。

双驼纹青铜饰牌。图源鄂尔多斯文艺公众号

  对公众来说,草原丝绸之路相对会更陌生。郑嘉利说,其实,这条丝绸之路的起源时间要更早,阿勒泰地区就是古代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这条古老商道的影响还体现在今天的俄罗斯地区,许多墓葬中甚至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丝绸。

  “这样一条路,在我们的先秦时期的传统文献中是完全没有记载的。但考古可以证明它的存在,这条路始终都在这里。”郑嘉利告诉有风君。

  在前几年的丝绸之路周上,主题大展多围绕陆上丝绸之路举行,如从“西海长云:6-8世纪丝绸之路青海道”特展,到“文明大观——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大展,再到“九天阊阖:丝绸之路上的长安”展览,展现张骞所开通的丝绸之路的魅力。

  最北面的这条草原丝绸之路实则同样重要,从这个角度去切入的展览也相对较少。“举办这场展览,也希望公众能更多地关注草原丝绸之路。”郑嘉利说。

  千年易逝,此间却始终商贸川流不息,多元文化交相辉映,草原丝绸之路同样实证了中华文明之连续、创新、统一、包容与和平。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敕勒川草原。图源新华社

  02

  这场展览很“重磅”。

  有风君了解到,丝路特展“碧色万里——10-12世纪的草原丝绸之路”将通过辽上京遗址、辽中京遗址、耶律羽之墓、陈国公主墓等出土的精美历史文物和多媒体展示手段,展现草原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的融合与碰撞,阐释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展品近2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60余件。

  此次借展单位共有省外5家,省内7家,包括内蒙古博物院、鄂尔多斯博物院、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巴林右旗博物馆、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温州博物馆、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文物保护中心、慈溪博物馆、上虞博物馆、德清县博物馆。

  “我们把这个来自红山文化的‘蚕宝宝’作为草原丝绸之路的‘开始’。”郑嘉利指着图片说。

  这只玉蚕是古代先民仿照蚕蛹的形态特征制作而成。玉蚕头部齐平,浮雕两只圆眼,尾端稍细,形似雁尾,背面饰四道凸棱纹,腹部无纹饰。正中间纵钻一孔直通尾端。在红山文化时期,先民们已经掌握了高超的玉器制作技术。以蚕为原型制作出玉蚕,似乎有着特殊的意义。某种意义上,这也证明了丝绸的重要地位。

出土于巴林右旗那日斯台遗址的玉蚕。图源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众号

  一件仿皮质水囊的白瓷壶也吸引了有风君的注意。展板上的这只皮囊壶来自定窑,实际上,皮囊壶是辽代契丹族工匠烧制的陶瓷器皿,因仿制游牧时期皮质水囊而得名,主要流行于10-12世纪的中国北方地区。作为辽代贵族墓葬常见随葬品,兼具实用储液功能与身份象征意义,汉人高官墓中亦存在,见证了辽宋文化交融与民族间的认同。

  农耕地区的白瓷,游牧民族的皮囊,辽代文化艺术可谓兼收并蓄,具汉唐之遗风、两宋之洁雅、契丹之豪情。

  03

  郑嘉利还为我们介绍了一串琥珀璎珞。

  这串琥珀璎珞出土于一处辽代墓葬,墓主人为辽代陈国公主与驸马萧绍矩。墓葬中最引人注目的文物,是公主与驸马各戴着一条非常大的琥珀璎珞。

  这套璎珞全部用琥珀制作而成,格外珍贵。这套璎珞分内带和外带,由两个圈组成。这样的璎珞项饰平时不配戴,多是在一些重大礼仪场合,或者专为丧葬活动定制。

驸马琥珀璎珞。图源澎湃新闻

  在外圈一组璎珞带中,制作者根据琥珀原来形状雕刻出盘龙以及莲花等不同纹饰。通过这些纹饰,可以看出这套璎珞和佛教有密切关联,也带有明显的中原特色。

  专家认为,这些在辽代墓葬中出土的琥珀来自波罗的海沿岸。可以想象,在一千多年前,这些来自遥远北欧的琥珀,通过草原丝绸之路,来到了我国北方,成为契丹贵族的新宠。在“碧色万里——10-12世纪的草原丝绸之路”上展出的琥珀璎珞,正是驸马萧绍矩佩戴的。

  翻阅《辽史》,早在耶律阿保机建立大契丹国时,西方的波斯,还有大石,也就是阿拉伯,就开始派遣使者与大辽建立了较密切的联系。从阿拉伯或者从中亚来的使者和商队,携带一些如琥珀、玻璃等贵重器物,作为礼物带给契丹贵族,或作为商品进行交换。

  异域瑰宝,跨越山海而来,晶莹的玻璃、斑斓的玛瑙、温润的琥珀、剔透的水晶,是东西方文明彼此映照的不朽见证。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波澜壮阔的历史与故事,值得一见。

标签:编辑: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