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一家人——记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获得者张一家庭

张一家庭被称为“红船家庭”,服务南湖和红船42年,始终践行“以馆为家,以岛为家”的誓言。父母一生守护红船、讲述红船故事,她接棒守护红船。17载坚守,她以匠心铸就专业,日行万步丈量展馆,百遍千遍推敲讲解走位站位,字字句句打磨表达方式,让红船故事“声”入人心。
以匠心传承家风,做“问不倒”的金牌讲解员

张一父亲正在工作
出生在南湖畔的张一,血液里流淌着红色文化的基因。父亲张新志是“红船”守船人,守岛护船33年;母亲徐金巧是“红船”金牌宣讲员,红船的故事,她一讲就是30年。张一父母在传播红色文化的过程中,曾远赴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家乡征集文物,参与过“红船精神万里行”布展送展宣展等活动。
在张一成长的岁月里,饭桌上聊的是船身榫卯,睡前听的是革命故事。自幼浸润在红色文化氛围中的张一,深知红船需要年轻人。22岁时,她放弃都市的繁华,经过严格考核正式成为南湖革命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接力守护和讲解红船。

张一家庭红船旁合影
“要做就做‘问不倒’的讲解员!”每天行走万步,越是假期越是忙碌,有时凌晨4时就要起床准备……这些付出在张一眼里都不算什么。她“缠着”爸爸给她讲解红船的构造,将700余个部件烂熟于心。为了让每一位游客都能够获得最佳体验,她将1万多字的讲解词编写成十几个版本;为将红船故事讲好讲精,她整理出20万字的资料库,以应对各种问题。一次接待外宾时,对方问及红船木料材质,她脱口而出:“1959年复建时以杉木、榉木、椴木为主,耐腐耐湿。”得到了嘉宾们的连连称赞。
百遍千遍调整走位站位,字斟句酌修改表达方式,她将讲解细节做到自己的极致,成长为一名“金牌讲解员”,也被同行誉为“行走的红船大百科”。
以创新破圈传播,做红色文化的跨界使者
现在,张一父母每周都会在街道社区提供“红色文化编演课程”,编排展演红色京剧样板戏、红色小品等。“讲解不是复读机,而是与观众心灵的对话。”张一明白,要让红船精神跨越时空,必须让历史“活”起来。红歌演绎、红色微党课、沉浸式情景剧……张一积极参与各项基层理论宣讲活动,她从嘉兴本地传统经典人物故事或红色革命故事中挖掘精品内容,将历史叙事转化为青年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
她撰写的关于七君子之一沈钧儒的宣讲故事,以沈钧儒狱中致长子的家书收尾,将红色基因与优良家风交融的家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获得了许多听众的感动,也让她获得了“讲好故事——全省博物馆讲解员大赛专业组十佳讲解员”。
张一坚持创作开发符合时代特点、富有文化创意、适应网络传播的故事载体,“要让红船故事‘云’上飞扬,传递给更多人”。她借助融媒体扩大影响力,参与央视《红色记忆》栏目录制,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红船微课堂”,单期播放量超百万。

张一正在讲解
以初心培育新苗,做红色基因的播种者
“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更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份嘱托,张一时刻铭记在心。她参与开发的“革命文物映初心红船起航高校行——行走的思政课”,将革命文物资源创造性转化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资源,走向了全国各地,受到浙江大学等高校师生的欢迎,获评国家优质资源示范项目。她策划的《我是陈延年》红色课本剧,在嘉兴各个小学引发参演和观看热潮,引导了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加深对共产党的情感认同。
每年暑假,张一都会参与到“红船小讲解”的培训中,让嘉兴的小学生成为南湖革命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用琅琅童声讲解百年党史。12年来“红船小讲解”获得了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之“最佳志愿组织”称号等荣誉,并且亮相“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嘉兴的少先队员们都以能成为小讲解员而感到自豪和光荣。
红船精神,薪火相传;文明家风,润物无声。从父母辈的“守船人”与“讲述者”,到张一成长为新时代的“金牌讲解员”与“创新传播者”,再到薪火相传的“红船小讲解员”们,这个“红船家庭”将守护红色根脉的赤诚、传播真理光芒的执着、培育时代新苗的责任,深深融入血脉与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