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里的文明新章——记第七届全国文明镇兰溪市诸葛镇

5月23日下午,诸葛镇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镇”的消息在诸葛村里传开来,正在自家院门口躺椅上休息的老匠人诸葛品林抬头望向了周围他参与修复的老房子。此刻一道暖流从老人家的心间划过,对于他来说,这项荣誉和他的关系密切着咧。
古村活了:老墙根下的“护宝经”
四个多月前,在诸葛八卦村的“丞相祠堂”修缮现场,71岁的诸葛品林眯着眼核对榫卯。他抹了把汗,指着梁上雕花告诉这周的游客:“这柱子得用老杉木,跟明朝那会儿的一样!你看这莲花纹,我跟着老匠人学了十年,现在还带了三个徒弟。”诸葛镇坐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诸葛-长乐”,200余处明清古建筑是刻在土地上的历史。从前,这些老房子只是“老辈人的念想”;如今,它们成了“活的宝贝”——国家4A级景区诸葛八卦村创新“人人都是股东,人人都是文保员”模式,村民们自发当起“护宝员”:阿婆把祖上传下的雕花窗棂擦得锃亮,大叔义务给游客讲“八卦阵”的故事,连放暑假的小学生都跟着文保专家学测砖缝。
“修旧如旧”不是口号,是老匠人传承传统建造技法的日子;“全民护宝”不是标语,是游客跟着阿婆学包粽子时,听她念叨“这是诸葛家宴的老规矩”。2000多万元的门票收入反哺文保,撬动旅游综合收入超2亿元,直接带动近500人、辐射周边30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更让人惊喜的是“老树发新芽”:诸葛村改扩建乡村博物馆,开发13类文创产品,年轻的文创客们把孔明锁远销东南亚海外等地;长乐村支起8个特色博物馆,18个非遗项目“活”在巷子里,游客能亲手做油纸伞、捏面人;厚伦方村的民族文化体验区里,绣娘们飞针走线,把“民族团结”绣进了桌布、围巾。2024年,诸葛镇的“文旅融合创新案例”入选了全国文化遗产百强案例,“文物助力共富”成了全省学习的样板。
路通了:三镇共绘“富春图”
“以前去大慈岩看老伙计,得绕半小时山路,摔两跤是常事。”78岁的叶阿姨晃着新办的公交卡,笑得眼角堆起褶子,“现在日子噶味道(日子美好的意思),还能在镇里买把鲜笋带过去。”2023年,诸葛镇联合建德大慈岩镇、龙游横山镇,共建“明清古韵·浙硒莲盟”县域风貌样板区。330国道通了,351国道在建,公交班次从每天5趟加到12趟;三镇的“15分钟生活圈”连起来了——孩子们能去邻镇上更好的学校,老人们看病有了联合门诊,连买菜都能跨镇挑新鲜货。

路通了,心更近了。三地联合办非遗展演,长乐村的非遗“傩戏”舞到了横山镇,大慈岩的非遗昆曲唱到了诸葛村;联合做文旅推广,“七星望月古韵诸葛”的名号越叫越响,去年吸引游客超23万人次。最让诸葛品林骄傲的是,他的徒弟里多了邻镇的年轻人:“以前各守各的摊子,现在大家一起护古村、传手艺,这手艺才活得久!”
家训暖了:青石板上的“传家宝”
“爷爷,为什么您总说‘静以修身’?”在诸葛村“家规家训馆”里,12岁的小悦指着墙上的《诫子书》问道,86岁的爷爷摸摸她的头:“你太奶奶当年守着药铺,半夜还给村里的穷人送药,这就是咱诸葛家的‘淡泊’和‘仁厚’。”

作为诸葛亮后裔最大聚居地,诸葛镇把“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家训刻进了烟火里。镇里投资建了“永远的家训”主题馆,展柜里摆着老辈人的药箱、家书,墙上挂着历代家训手迹;诸葛村成了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基地,每年几万孩子跟着“小先生”学打太极、背家书,连家长都跟着补课——“原来‘非学无以广才’不只是写在纸上的。”
文明新风是吹进巷子的春风。全镇15个村都成立了乡风文明理事会,每年评“好婆婆”“好儿媳”“最美家庭”,红榜贴在村委会门口,比过年贴春联还热闹;“浙江有礼”“邻里节”活动常年不断,阿婆们端着刚煮的茶叶蛋串门,小伙子们帮独居老人修水管,连游客都跟着学:“这儿的文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文明建设始终在路上,”获得殊荣之后,诸葛镇党委书记徐冬超的心里也多了分思量,他说:这份荣誉是里程碑,是起跑线,是一把标尺,时刻检验着当地落实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