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山“核”大师——记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获得者何少华

何少华进入现场管道检查
何少华是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师,中国核电首席专家,秦山核电首席技师。他扎根核电维修一线30年,参与秦山核电换料大修30余次、国内外其他核电站大小修10余次,主持完成反应堆顶盖驱动机构修复等10余项重大维修任务,主持开发的维修技术填补了我国多项技术空白,组织建立起我国高辐射环境下核电特种维修技术体系。以他名字命名的“何少华工作室”先后获评浙江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曾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浙江道德模范”“最美中核人”“最美浙江人”等荣誉称号,入选2024年大国工匠培育对象。
初心如磐,在核反应堆里“雕琢”梦想
“核反应堆这个‘高级的主儿’,我能伺候得了吗?”被分配到有“国之光荣”美誉的秦山核电站何少华心头忐忑,刚到检修班,师傅童阜忠“敲打”他,“成为科学家不容易,当个好工人也不简单。”何少华记在心里,哪里能学到本领就往哪里钻。与机械设备为伴,与榔头锯子为友。
反应堆藏在厚厚的安全壳内,只有每14个月一次的换料大修,才能“一睹真容”。童阜忠1982年来到秦山,是最老的一批工人,他指点何少华多去看看建设时的图纸。于是,何少华一休息就泡在资料室。有一次,反应堆水池内的灯管爆裂,该怎么修也没先例。童阜忠等老技工们用自制的检修设备,探入10多米深的水下,一点点清理碎渣。何少华在现场目睹了全过程,大气都不敢喘,回去后记了好几页笔记。
1998年,秦山核电站发生让不少核电人至今仍铭记于心的“T6事件”,也成为了何少华职业生涯的转折点。7月14日这天,秦山核电站按计划停机停堆,开始第四次换料大修。由于核反应堆出现异常,厂里采用了一台昂贵的防辐射可视设备进行维修,但设备放入水下仅两分钟,强辐射就把机器摧毁了。班组人员无计可施,只能通过国际招标寻求外国团队帮助,花费上亿元人民币求助一家美国公司。何少华全程跟了6个月,24小时待命,直到反应堆修好。勘测现场、打磨工具、制作报告……他都抢着干。但这次大修,再加上因耽误发电带来的损失,一时间,秦山核电站职工工资都很难发出来。
这让何少华深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痛苦。“从前没见识过的新工艺、新工具和管理方法,一下都展现在眼前了。”何少华说。从那时起,他暗下决心:“必须掌握完整的核反应堆维修技术,不能永远依赖国外。”

何少华在实验室对设备进行目视检查
攻坚克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破冰者”
何少华深知,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掌握核电事业的主动权。
2006年,中国援建巴基斯坦的恰希玛核电站出现故障,维修任务交到了何少华团队手中。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反应堆堆芯中的辐照监督管磨损,而此类维修技术在国内尚属空白。“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面对国际上的质疑,何少华没有退缩,他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的攻关之路。“因为是水下作业,全部要靠遥控,精度差一毫米都不行。”何少华回忆说,从小水池局部模拟,到大水池完整模拟,从新技术研发,到完成系统、设备、工装的联合试验,一次次试验就像逆水行舟。
2008年6月底,模拟试验全部完成,重达数吨的各式设备终于被搬上远洋货轮。2008年8月8日,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同一时间,恰希玛核电站水下维修项目正式开工。“奥运健儿在赛场为祖国拼搏争光,中国核电人也在为民族核电谱写新的篇章。”何少华难掩激动。水下测量、水下切割、水下焊接……每一步都充满风险,每一次试验都如履薄冰。2009年1月,中国核电人用“中国功夫”完成了国外专家眼中的“不可能任务”。
“我们不光要会设计、建造核电站,还得保证它安全稳定运行。”曾是中国常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团团长的付满昌评价,何少华团队的特种维修技术不仅能够完成各种高难度的维修任务,还能够为国内外的核电站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

何少华工作室团队成员
匠心传承,从“一个人的战场”到“一个国家的底气”
在秦山核电站的维修一线,何少华不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核反应堆医生”,更是一位致力于培养新一代核电维修人才的“匠心传承者”。他深知,要推动中国核电事业的发展,必须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人才。
2014年,“何少华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成立,自此,他凭借团队协作不断攻克难题,从“一个人的战场”走向了“一个国家的底气”。“善学习,勤思考,把工作中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本事。”何少华常这样对徒弟们说。
重水堆核电机组适合同位素生产,秦山核电重水堆机组每两年停堆维护一次。以前,工作人员在停堆维护期间,把特定的靶件放入堆芯,医用同位素可以“搭便车”辐照生产出来,等到下一次停堆维护的时候,再把辐照后的靶件卸出堆芯。一些长周期的同位素就生产出来了。
能在反应堆里加装一台生产装置,做到随用随取,实现批量稳定生产,是秦山核电人追求的目标。为此,秦山核电需要在重水堆的VP1观察孔内安装保护套管,以便于后续安装生产通道,就像装上了一个“炼丹炉”。但国内外无论是新建反应堆还是运行机组,尚无相关成功经验。2022年9月,何少华接到任务,负责保护套管及生产通道的安装技术攻关。此项任务艰巨异常,近乎“盲装”。“就像围起一块田,田地周围要建立保障,这个东西由保护套管承担。它装进反应堆内后,再装生产通道的管子,相当于为同位素生产创造了一块永久的自留地。”何少华形象地比喻道。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何少华带领团队“从0到1”开发了各种特种装备,进行了无数次模拟演练。2024年4月20日下午,从秦山核电传出令人振奋的消息:“碳-14辐照生产靶件出堆成功,实现供应全面国产化!”
“我国首个商用堆同位素生产装置在成功投运,救命核药有‘中国芯’!”2024年12月26日,秦山核电再次传来令人欣喜的消息,何少华团队自身积累的水下作业等特种维修技术,为平台核心装置的安装调试提供了关键技术保障。何少华工作室的技术实力,让一次次不可能成为可能。
如今,何少华的徒弟们已经成长为核电维修领域的骨干力量。其中,戚宏昶成为了工作室第二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他感慨地说:“何师傅不仅教会了我们技术,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何少华则谦虚地表示:“我希望我的徒弟们都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中国核电事业的中流砥柱。”
何少华,是核电工人,是“工人院士”,也是核工业技术出海的名片。这位核“芯”守护者,用30年的坚守与创新,为中国核电事业筑牢了安全防线,也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生命希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何少华将继续以匠心为笔,书写中国核电事业的辉煌篇章。他的故事,将激励更多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