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市县动态 > 温州

“瓯越·好家风故事汇”接龙互动

三户全国文明家庭率先讲述“家风里的温州”

发布时间:2025-06-19 17:28:10 来源: 温州日报 记者 庄越

  “文明始于家庭,传承靠你我共守。”自6月17日,“瓯越·好家风故事汇”互动接龙活动正式启动以来,便迅速引发热烈反响。短短两天,已有三户来自永嘉、平阳、鹿城的全国文明家庭率先“开讲”,他们以“第一人称”讲述家风故事,为这场全城共鸣的文明接力,点燃了第一波火种。

  文明,是一场没有止境的接力赛。有人以善为笔,书写生活中的涓涓暖流;有人以责为帆,托举下一代的精神航标;有人以行为言,守护着岁月深处的家风传承。这一次,从他们开始,温州的“家风故事”被娓娓道来——

  第一棒:陈银松

  我们家的家风叫“爱国爱党”

  “爱国,是我这一生最深的信仰。”1950年,我生于浙南红都——平阳凤卧镇。1970年参军,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退伍回乡后,我没有忘记肩上的责任,带头创业,捐资修路,帮扶困难家庭,支持教育事业。咱们村首个退役军人服务站就是我创办的。

  这几十年来,我和家人累计捐赠了50多万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的含义。我们家是党员之家,三代人都入党。家风里传承的,是“感恩”“责任”和“担当”。

  现在,儿孙们都在各自岗位上继续践行这份信仰。听到他们自豪地说自己是党员,我心里踏实得很。

  第二棒:李碧

  这句家训我们家坚持了14年

  “让身边的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是我们家坚持了14年的家训。

  我是温州市蒲鞋市小学党委书记,也是浙江省党代表。每天晚上,我都会为孩子们录制睡前故事。我们家一直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给山区捐书、为留守儿童开公益营。我丈夫虽然话不多,但一直是我坚强的后盾。我们的儿子林子超,是浙江大学的学生,品学兼优,也热心公益,策划过多场义卖和线上支教活动。

  我们把节假日当成志愿服务日,足迹遍布儿童福利院、慈孝生日会、山区流动图书馆。我们不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一直用心践行着这句家训,默默温暖着身边的人。

  第三棒:李永珠

  那年动坟我做了村里“带头人”

  “当了10多年会计,谁家祖宗埋在哪儿我一清二楚。但我也清楚,那些高高矗立的椅子坟,是时候该改一改了。”

  2018年,我们永嘉岩坦镇小舟垟村启动私坟改造。一开始,村民有顾虑,没人敢带头。我是党员,又年纪大了,想想还是我先来。我就第一个签字、带头动了我父母的坟。

  那段时间,我天天带着柴刀和笔记本,上山登记信息,挨家挨户跑。有时候被误会,家里碗筷都被砸了,但我咬咬牙忍下来。我心里明白:不是不心疼,是我更心疼这个村的未来。

  两个月后,那些坟头变成了花木,祖坟也有了二维码,原来那片荒坟地成了生态公园,成了我们村口口相传的新风景,也成了我们家风的新注脚。

  文明的故事,从一户家庭延伸到千家万户。三户全国文明家庭的接力讲述,勾勒出“家风里的温州”——质朴、温暖、坚定,也启发更多人回望自己家的“那句话”“那件事”“那种坚持”。

  直至2026年5月,“瓯越·好家风故事汇”互动接龙活动将持续征集中。市民可将材料发送至指定邮箱wzwmb1643@163.com,邮件主题请统一命名为“作者姓名+温州‘瓯越·好家风’接龙互动活动”,正文中请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如有)、联系电话、通信地址等有效信息;或通过“文明温州”微信公众号(扫下方二维码)等平台提交家风故事;也可前往所在社区、文化礼堂、文明实践所参与线下故事征集,支持图文、短视频、音频等多种表现形式。

  文明的火种,正在传递。下一个,是否就是你?

标签:编辑: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