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市县动态 > 湖州

全国文明镇展示 | 十年蝶变,何以煤山?

发布时间:2025-06-18 15:43:28 来源: 文明长兴微信公众号 作者:文明长兴微信公众号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长兴县煤山镇被授予“全国文明镇”称号。今天一起去了解下这个曾以“煤”出名的浙北山区小镇。

  这份金灿灿的奖牌背后,是一场始于十年前的关键决策——2015年5月1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一纸批复,撤销原煤山镇、槐坎乡、白岘乡建制,合并设立新的煤山镇。

  区划调整后,这个位于长兴县西北部的三省交界小镇,辖3个社区、2个居民区、24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迁至煤鑫街1号,开启了凤凰涅槃的序章。

  历史之墨:破局启新

  煤山的基因,刻着百年矿史的烙印。民国元年,上海商人刘长荫、刘万青等从钟仰贻手中购得产权,组建长兴煤矿,民国七年(1918)正式成立长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并开商店、办学校、建医院。

  由此,“地面安徽管、地下浙江挖”的奇观就此形成,然而2013年最后一个矿井永久性关闭后,留下的则是满目疮痍:

  产业结构单一,耐火材料、水泥、矿山等高耗能、高污染的“两高”企业林立。“那时候,家里的窗户都不敢开,一天下来,桌上、地上全是灰。”在原白岘乡的老茶农张建民的记忆里,那时的画面总带着灰蒙蒙的色彩。

  更棘手的是,合并前的三地,深陷各自为政的泥淖:白岘乡依赖太湖石开采,槐坎乡遍布小水泥厂,原煤山镇则聚集了60余家粗放式蓄电池作坊,虽各有特色,但半数产业同质化、低效性,原生态破坏严重——长兴人的水源地合溪水库面临重度污染威胁,省际交界则沦为“垃圾偷倒三不管地带”,村级集体经济几近瘫痪……

  当全县生态红线将整个煤山镇域纳入保护范围时,变革已成唯一出路。

  产业之金:黑色蜕变

  2017年,煤山镇内有规上企业70家,但亩均税收仅有14.5万元。煤山深知,“腾笼换鸟”已是背水一战。

  改革面临巨大挑战。企业主的抵触情绪如合溪南北两山横亘,对传统路径的依赖和对未来的迷茫,化作对变革的疑虑;工人的安置问题更是牵动人心,每一个岗位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生计;产业链断裂的风险,让整个产业生态岌岌可危。

  面对困局,煤山干部与企业主们促膝长谈,剖析形势、解读政策,并郑重承诺寻找新出路

▲国家级绿色制造产业园

  正是凭借这份“不破不立”的勇气与担当,煤山镇在短短一年内,腾出了3000亩土地、置换出38万吨标煤能耗,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发展空间。

  在转型阵痛中,煤山镇逐步探索出新路径。浙能智慧能源科技产业园、天能绿色制造产业园等重大平台落地,天能集团与村集体建立“村企合作”机制,昊杨新能源产品畅销海外,华熔科技从孵化项目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煤山镇从此告别“黑色”依赖,在阵痛中锻造出耀眼的“金色”动能,实现了从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的华丽转身。

  生态之绿:重塑山河

  产业的“破”与“立”,同步伴随着生态的“伤”与“愈”。当“两高”烟囱倒下,一场修复山河肌理的攻坚战全面展开。

  长广矿区通过“一矿一策”复绿修复,成功聚集智慧能源、绿色制造产业园,年产值超百亿,成为“矿地变园区”典范;六都村矿坑经生态修复形成矿湖与悬崖景观,已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实现“废矿生金”;五通村矿区启动土地综合整治,复垦为良田……

▲煤山镇将废弃的矿坑打造成露营基地

  为保护水源,煤山镇建成全省首个区域性中水回用系统,企业日处理中水1万吨,替代1/3地表水,年省水费60万元,消除水库污染威胁。

  面对历史遗留的跨界“疮疤”,煤山镇联合宜兴、广德建立跨区域执法机制,将边角地转化为生态隔离带。访贤村太湖石堆场转型为地质文化博览园,汇聚200余户业主,带动千人就业,成文旅新地标。

  煤山还创新修复模式:废弃矿坑改造为国家级健步赛道,实现“体育+生态”融合;全国最长全封闭智能输送带替代每日3000车次重卡运输,年减碳2.28万吨,根治粉尘噪音污染。

▲空中走廊水泥熟料输送带横跨山野

  绿色,不再仅是点缀,而是煤山发展最动人的底色与筋骨。

  文化之红:薪火永续

  煤山镇在产业转型与生态修复的征程中披荆斩棘时,始终深谙一个道理:真正的蝶变,必然伴随着文化的觉醒与重塑。

  那些沉睡于浙北群山间的文化瑰宝,在时代的呼唤下逐渐苏醒,以“红色、古色、特色”三色交织的文化图谱,为煤山的发展注入了穿越时空的精神原力。

▲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旧址

  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群是核心引擎,5公里“红色走廊”串联起18处文保点;江南红村通过活化利用,全国研学团队纷至沓来;仰峰村依托20余家精品民宿,每年助村民增收超30万元;世界地质遗迹“金钉子”,成为探秘地球演化的科普热点。就连承载工业记忆的老火车站,也借力《长津湖》热映东风,变身工业文化风情街。

  当红色文化提供精神锚点,当地质文化拓展认知维度,当工业文化延续集体记忆,当年轻人在老火车站打卡时,不同时代的文化符号在同一个空间里对话——这种文化赋能的深层价值,构建了“历史——现在——未来”的新坐标系。

  文明之蓝:善治新篇

  融合的深度,最终体现在民生幸福的温度与治理的精度上。煤山镇以全国文明镇创建为总揽,擘画出一幅以“蓝”为底色的幸福图景。

  环境革新塑“蓝颜”:党员干部带头,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深入人心;村民自发扮靓庭院,洁净宜居成为常态。风尚革新育“蓝韵”: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引领风尚,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巡河护水,美化家园

  智慧治理织“蓝网”:“党建+网格”模式下,专职网格员化身“贴心管家”,矛盾化解在萌芽,服务精准到家门。跨域协作拓“蓝海”:携手江苏宜兴、安徽广德,打破省界壁垒,教育(煤山中学与长兴实验初中合作)、医疗(综合医院+24个卫生站)、养老(星级食堂)等公共服务全面升级,三省交界地变身幸福共享圈。

  最动人的“新川样本”,则是村企共建共享的深蓝:天能集团与新川村合办企业、村民入股分红,反哺修建文化公园,村强民富共绘和美蓝图。

  文明之蓝,是治理创新的智慧,更是幸福生活的底色。

  未来之彩:整装再发

  煤山的十年蝶变,是一部从“黑”到“绿”、从边缘到前沿的史诗,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生态美、文化活、治理优、百姓富的“多彩煤山”画卷。

▲集体婚礼倡新风

  其历程深刻昭示:资源型城镇的涅槃重生,核心密码在于——以壮士断腕的决绝告别“路径依赖”,以制度创新的魄力打破行政藩篱与资源错配,以绿色创新的智慧重塑产业与生态,以文化传承的自觉凝聚精神力量,更以共建共享的理念筑牢善治根基,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文化繁荣、人民幸福的有机统一。

  荣膺“全国文明镇”,“是荣誉,更是新起点。”镇党委书记陆伟杰坦言,煤山镇整装待发,将以创新的思维、实干的行动,向着更高质量、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未来全速冲刺,奋力续写“多彩煤山”更加璀璨的崭新华章。

标签:编辑: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