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要闻

一场关于青年与未来的启示录——写在2025年五四青年节前夕

发布时间:2025-04-30 17:23:50 来源: 潮新闻 潮新闻 周国辉

  我在新近出版的《有为与有效》一书中有专门对“格子男王坚与飞天云计算”的叙述,还记录了2018年5月27日王坚发起的首届“2050大会”在杭州市云栖国际会展中心落幕。100场主题论坛、100名志愿者出品人、10000平米探索展区,组成“2050”大会。王坚的想法是——所有会都是为成功人士办的,我们应该为年轻人办一个。年轻人很重要的就是团聚,我们应该先把年轻人找到,让他们决定说什么。科技是个非常好的东西,年轻人因为科技聚在一起。 2050大会已经连续举办七届,这是王坚为自己和青年共同搭建的释放想象力的舞台。

  近几年的2050大会提前到四月末的最后三天举行。今年4月26日,我按照大会的规则,事先通过网络注册和付费取得一份2050PASS码,到2050大会现场沉浸式地体验了一把。在大门口,首先看到的是几个青年骑着骏马在路上奔跑,还有路旁草地上搭建的上百座帐篷,据说这是与会者三天的下榻之处。进门则是航天、航空和各色科技设施和工具,充满青春气息和未来感。穿过鱼贯而入、熙熙攘攘的人群,看到展版上的数十场主题论坛信息表。听说只要进入这个区域,就可以申请举办论坛,无需再缴纳费用。我在360度环形屏的云栖厅聆听了两场主题论坛,又走马观花式光观了四周的论坛,还乘模拟飞行器周游了西湖的山山水水。一路下来,大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所谓的2050大会,既非传统学术会议,也非商业展会,而是全球年轻人以“科技”为纽带的一次聚会、一场没有边界、没有技术权威的狂欢(嘉年华),更是一场由青年自主发起的“未来实验”。它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青年与科技、人文、社会互动的多重光谱,也让我们得以窥见未来文明的雏形。

  印象之一:去中心化的创新生态,重构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2050大会最具颠覆性的特质,在于其完全去中心化的组织模式。没有主办方、组委会或全职员工,所有活动均由“自愿者”发起,参与者需购买镌刻个人姓名的金属通行证(2050PASS),且票价随参与天数递减。这种设计倒逼有意者理性参与、深度交流,将“认真见面”升华为精神契约。

  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会议的架构,构建起“集市型”生态。这有利于推进创新民主化。从越南博士生分享AI天文探索,到孟加拉留学生探讨太空智能计算,每个普通人皆可站上舞台。

  这是一种跨界自组织。开源社区与武林极客碰撞思想,乡村手工艺者与火箭工程师共话未来,传统学科界限在此消融。参与者既是用户也是建设者,如同开源社区的贡献者,将“吐槽”转化为社会实验场的行动力。这是一种新的生态场景:当权力结构扁平化、资源分配去中心化时,青年的创造力将突破既有规则,催生意想不到的突破。

  印象之二:科技与人文共生,破解工具理性的迷思。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技术狂飙的时代,2050大会始终以人文关怀为锚点,追问科技的本质意义。技术伦理的公共讨论将青年对AI的焦虑转化为具象议题:“芯片是AI的枷锁,还是AI是芯片的救赎?”“火星殖民是壮举还是妄言?”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却在辩论中让技术回归人性尺度。艺术与科学交响,尽显科技的人文温度。“理论歌剧”《Save As/另存为》用跨媒介艺术探讨技术超越性,新媒体艺术家以噪音墙重构感知边界,巨型纸飞机的十次修补更成为“不完美创新”的隐喻。这些实践揭示,科技不应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连接感性与理性的桥梁。同时,游戏化思维化解焦虑。“在AI时代躺赢”游戏用荒诞规则(石头剪刀布)消解技术恐慌,参与者通过身体互动重新定义人机关系——幽默背后是对“人类不可替代性”的深刻思考。

  印象之三:全球青年的命运共同体,超越地理与文化的藩篱。当数十个国家不同肤色的留学生在360度环形屏前为《黑神话:悟空》手稿惊叹,当肯尼亚青年展示净水装置、波兰团队分享环保燃料时,2050大会展现出独特的全球化叙事。微纳卫星论坛探讨如何用低成本小卫星改善偏远地区通信,地卫二与外国朋友畅谈2028年用嫦娥8号把智能机器人送上月球,这些都是技术普惠的生动实践。而越南学者用手机记录AI天文成果,孟加拉学生用母语讨论量子计算,技术语言在此转化为跨文化共识。这里成了文化多样性的熔炉。青年责任的觉醒还在于,通过诸如“候鸟计划”资助100名偏远地区青年参会,让科技红利真正流向“金字塔基”。这种共同体不依赖经济霸权等,而是建立在“共同解决人类问题”的使命感之上。世界青年意识到自己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应用责任,这是科技向善和未来美好的坚强力量。

  印象之四:未来社会的预演,从想象力到行动力。2050大会最珍贵的启示,在于它证明了青年具备将乌托邦变为现实的能力。低空经济的先行者一一智元研究院的三涵道载人飞行器试飞成功,时速60公里的纯电通勤工具已走出科幻片;太空民主化的实验一一北师大二附中学生与职业飞行家共同放飞2.4米纸飞机,用最朴素的方式触摸航天梦想;可持续未来的探索一一太阳能飞机“墨子号”与水陆两栖“风翎号”的空中芭蕾,演绎零污染交通的可能性。这些创新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种社会宣言:青年拒绝被动等待未来,而是以实践重新定义“可能”与“不可能”的边界。

  此外,我还见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西湖区的区委书记穿着休闲装早早端坐在场内聆听,省档案馆馆长也闻讯赶来听讲,国家气象台台长亲自下场开麦演讲,还有象山县居然由县领导率队,在此演绎了一场“青年与海”的梦想剧。这说明这样的方式正在越来越被接纳。

  走出会场,我的脑海里打出了一行文字:2050不是时间,而是态度。好像王坚院士说过:“两个越没有机会见面的人见上一面,可能会改变世界。”在云栖小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飞行器、机器人或区块链,更是一种新的文明范式:它相信青年的主体性,让“未知”成为创新的燃料;它拥抱偶然性与不完美,将失败视为探索的勋章;它用科技的温度融化文化坚冰,用人文的韧性平衡工具理性。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青年、科技和文化有许多重要论述。其中有三句,我一直记忆犹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2050大会告诉我们:未来不在遥不可及的彼岸,而在每个年轻人此刻的选择与行动中。当全球青年以科技为舟、以人文为帆,共同驶向未知海域时,人类文明的星辰大海,或许正从杭州这个“未来实验室”启锚远航。

  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

标签:编辑: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