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市县动态 > 台州

张思村:传承家风廉韵 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04-30 17:23:48 来源: 台州日报 记者 单露娟

张思村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民俗主题大院

美丽村貌

  张思村位于天台县平桥镇,由张思、白湖、泉井、高地等四个自然村组成。村内文物古迹丰富,有26处集中成片、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群,其中12处列入浙江省文保单位。

  在和合文化的熏陶下,近年来,张思村结合当地特色,深挖当地名人廉吏的生平故事、名言警句,搜集整理出优良家风家训,并将家风家训与和合文化一起融入村庄治理。

  2019年,张思村被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并获评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家文化给古民居“美颜”

  进入张思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牌坊,上写“宗风远鬯”四字,寓意将祖宗的家风遗风发扬光大。

  据介绍,张思的家风族训已经有近400年历史,由明朝族长陈廷赞所撰,载入《天台务园陈氏宗谱》,有《十劝》《十戒》《四箴》三篇,希望后代能继承先祖美德,耕读传家,以家训、家规、家诫约束自身,传承优良家风。

  在村中漫步,你还可以看到当地有许多古建筑群。这些古建筑既有前后错落、层次丰富的特点,又有你藏我露、我藏你露的佳趣,处处体现出和合相融的意境。

  比如后新屋里,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三透九明堂和合建筑。宅院由一个大四合院主天井和八个小四合院组成,左右抱屋各有鱼池一口,后天井建有佛堂。大门上有“灵山拱秀”四字,左右两边门分别题“纳翠”和“迎熏”,昭示着宅院欣欣向荣,自成一个和合天地。

  近年来,张思村将家文化融入古民居保护中,打造了民俗主题大院、博士堂、家风馆等具有耕读传家特色的研学点,以守住文化根脉为目的来建设精神家园,将家风家训融入文明乡村建设中。

  村内的上新屋里古宅,也叫世昌楼,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正门匾额阳刻“霁景凝辉”,边门刻“杏苑春深”。这里被打造成和合婚俗展示馆,详细介绍传统婚俗礼仪。

  村内的继善楼,名字取“继承乐善好施传统”之义。房子的原主人是经营药材的商人,经常帮助看不起病买不起药的百姓,故以“继善楼”命名。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张思村还将许多传统非遗技艺请入四合院,让这些逐渐消失的技艺在古村里重新焕发出生机。目前村里依然保留着做篾帽、制木秤、做蓑衣、编笠帽、打草鞋等传统工艺,其中有十余项已被列入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清廉风为和美“添彩”

  除了将家风家训融入古民居保护,近年来张思村还成立了村监察工作联络站等,组建了和合议事团,通过“清廉村居”建设,让村务更加透明,党群关系愈发和合,由“干部干,群众看”转变成“人人参与、人人支持”,村内各项工作推进更加顺利。

  去年,张思村两名村民因屋前青石板的放置问题发生争吵。村网格员知道后,立即邀请人民调解团介入调解。

  “你们去看看我们村的老房子,几乎每个宅院的外墙墙角都会有意抹平,方便行人行走。让出一分和气,我们应该把这份品德传承下去。”调解过程中,张思村人民调解员陈海强用“拐弯抹角”的案例劝导当事人,两名村民听后,深感羞愧,表示不再为这种小事争吵了,矛盾得以就地化解。

  张思村临水而筑,水绕屋流,为沿岸村民提供洗菜、洗衣等日常便利。然而,由于部分村民从屋后随手倾倒厨余污水,部分河道逐渐变得浑浊不堪,甚至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在村党组织的号召下,由村两委班子、党员、志愿者组成的清理队伍集结起来,他们沿着沟渠一路巡查,追溯污染源,清理受污染河段。

  为了巩固整治成果,防止问题复发,张思村将巡河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通过明确各河段负责人、建立问题台账等机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清理。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要求党员户搞好个人房前屋后水域环境卫生,带动周边村民对附近河道进行打扫清理,带动全体村民积极参与到监督和保护工作中,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氛围。

  如今,张思村成了台州和美乡村的一个缩影。

标签:编辑: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