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市县动态 > 台州

告别升学宴,谢师有了新风尚

发布时间:2025-04-30 16:37:13 来源: 台州日报 台传媒记者 章 浩

  “十年寒窗中第时,不忘殷殷师生情。”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谢师也是表达师生情感最直接的一种方式。

  在崇尚文明新风和追求创新精神的当下,台州市各地正以各种新形式代替升学宴请,赋予“谢师”新的文化内涵。爱心助学、集体升学礼等感恩新法,已然成风。

  别样的“升学礼”

  “一桌宴席并不能传递我的喜悦,但分享书籍和知识可以。”在仙居县横溪镇溪头村的文化书屋内,郭子涛往书架上搬书时,对前来搭手的学弟们说。

  去年,郭子涛被清华大学录取。在移风易俗新风尚熏陶下成长的他,拒绝了家人们为其举办升学宴的提议,而是利用这笔钱为村文化书屋捐赠了100余册图书。

  他说,高考成绩出来的那一刻就想好了,不办升学宴,用更有意义的方式去分享喜悦。

  听说村口牌坊的路灯损坏了,他主动找到村书记,把买书剩余的资金用于修复路灯。

  在横溪镇,拒绝“升学宴”早已不是个例。近年来,该镇大力弘扬移风易俗、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向全镇中小学生广发倡议书,呼吁不举办、不参加升学宴请活动,全面抵制不文明之风。

  同时,该镇各村居开展评选“乡亲管家”活动。推选出来的“乡亲管家”,致力于破陈规、除陋习、树正气,为规范乡村风俗、树立文明新风积极行动。

  山枣园村“乡亲管家”俞小女说,这几年高考一结束,她就入户宣讲,与考生家长唠家常,号召大家拒绝“升学宴”等铺张浪费的宴请,倡导以简朴、节俭的方式表达祝福。

  “去年,村里已经没有人办升学宴了,大家变得越来越自觉。”她说。

  “集体送学”引领新风尚

  统计各村民小组的考生人数,定制横幅,采买助学用品……每年8月中下旬,天台白鹤镇下宅村文化礼堂管理员褚桂萍就要和乡亲们一起,为集体升学礼而忙碌。

  下宅是千年古村落,素有尊师重道的优良风气。20多年前,在老支书的带领下,为鼓励即将进入大学的考生,由村里举办集体升学礼。“目前已形成传统,带动了乡风的改变。”褚桂萍说。

  下宅村的集体升学礼,倡导以一场“走心仪式”代替“酒席喧嚣”,用“共同见证”代替“迎来送往”。学生、家长、老教师、村干部和镇里管片领导等齐聚一堂,见证准大学生们的金榜题名之喜。准大学生们则手捧鲜花,畅谈理想,对长辈们表达感激之情。

  “仪式感满满,大家都说远比大操大办升学宴有意义。”褚桂萍说。

  以“集体升学礼”代替谢师宴,是白鹤镇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探索基层治理、推进移风易俗的一项具体举措。

  “当前,各村形成了崇学、善学、俭学的良好氛围。学子们在各行各业发挥作用,也不乏回村创业、反哺乡邻的年轻人。”白鹤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个个成材是最好回报

  尽管台州市多地兴起了“谢师”新风尚,但对教育系统而言,“严守师德规范”依然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

  据了解,为严禁教师参加升学宴、谢师宴,市教育局每年都会发布工作提醒函,要求各地学校持续加强师德师风警示教育,让老师们强化自我约束,守牢底线,切实维护职业尊严。

  从教17年的何佳说,每到教师节和毕业季,学校就会发出“拒绝谢师宴请”的倡议。即使偶有家长来请吃饭,老师们也都会婉拒。“我们每届毕业生会在高考后,组织一场晚会,用剩下的班会费布置教室,买些吃的,大家开开心心聚一下。”

  她说,作为老师,毕业生们送的笔记本、杯子等小礼物都很珍贵。不过,在所有老师的心里,都更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用努力和进步来回报老师的辛勤付出。“品德高尚,个个成材,才是对老师真正的回报,更是对老师教学的最大肯定。”

标签:编辑: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