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和文明交流互鉴工作。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其中提到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这些要求和决定既是思想理念,又是实践导向,为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工作方法。在新征程上,要做到理性认知和感性活动的协同,在深刻领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思想根基的基础上,着力推动中华文明更好地走向世界。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研究人类文明起源与历史演进的过程中,针对世界历史形成了诸多深刻的观点,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分工和交往的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重大历史意义,催生着世界历史的形成。当今世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文明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效能是对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回应。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马克思始终致力于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追求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联合体”。就文化发展而言,要想构建“真正的共同体”,就必须打破各国家和民族之间文化交往的壁垒,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形成百花齐放的人类新文明。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效能,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光添彩。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必然要求
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效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涵。随着中国在全球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构建与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话语权,已经成为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强调当前形势下强化和优化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重要论述。这些论述都源自党中央对当前形势下强化和优化国际传播工作重要性的深刻理解,其核心目标是构建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话语权。通过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展现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宽广胸怀的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让中华文化展现出迷人魅力和时代风采,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深共识、增强合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情怀的内在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魅力、传递中国价值的重要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情怀体现了中国精神的内核,对全人类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天下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孕育了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种子。
中华民族历来以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平等地对待世界不同文明。《礼记·礼运》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体现了天下为人们所共有的天下情怀。《国语·郑语》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庸》更深刻地指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论语·雍也》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阐明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互利关系,不同文明之间亦是如此。
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的特质,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展现中华民族在长期文明交往中形成的思想智慧,为世界文明多样性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等都是中华民族积极地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例证。佛教传入中国、儒家文化走向世界等不仅推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进步,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丰富和发展。我们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情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向世界展示具有中国特色、蕴藏中国智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多措并举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效能
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效能,是中国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关键时期构建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要求。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我国文化国际传播需要培养国际视野开阔、具备对外交流语言能力、充分了解世界各国文化的高水平文化传播人才队伍,发挥其在国际社会传播中华文化的价值作用,不断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国际传播优势。在全球配备智库人才,深化中外文化传播智库之间的交流合作。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借助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展示中国形象。
创新国际传播话语。打造具有中国标识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将我国取得的实践成就转化为话语表达,将蕴含中华文化的中国话语升级为世界话语。及时回应国际社会普遍关切,为人类社会普遍面临的难题提供中国方案,努力突破西方的话语霸权。注重话语表达的转换,使中华文化能够得到精准翻译,防止因话语转换的误差导致传播的误解。
建设国际传播平台。当前国际文化传播已转入平台化传播时代,必须推进传统媒体平台与新兴媒体平台融合发展。积极开展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使国际友人亲身感受中华文化。建立多主体传播模式,将政府、媒体、企业、个人等主体相融合,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矩阵合力效能。建设移动端国际文化传播平台,通过短视频、云直播等多种形式向国际友人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优化国际传播媒介。依托新兴科学技术,如5G、VR、AI技术等,及时获取国际文化传播平台中的各类数据,配合数据算法,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不同受众群体,采用精准化的传播方式,从而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性。培养创新思维,及时根据传播内容与国际形势的变化来推动国际文化传播技术升级换代,不断实现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工作的创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实现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任务,就必须坚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多措并举,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效能,传递真正的中国声音和中国理念,构建与国家实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世界文明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