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档案文化宣传 激活档案文化价值
档案是文化的“母资源”,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有着独特作用。当前,绍兴市正在加快建设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共富示范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彻底改变档案“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境地,让沉睡的档案“活”起来,让档案文化“火”出圈,是摆在档案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档案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对此,绍兴市档案馆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解放思想,自觉更新档案文化宣传理念。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谋求从档案查阅利用服务者向档案文化建设者、传播者的角色转型。一是强化主动作为的理念。科学谋划档案文化建设远景目标和年度工作任务,紧盯人民群众的关切,积极投身绍兴城市文化体系建设,变被动服务为主动作为。二是强化开放共享的理念。实行开门办馆,群众进馆不仅能查档办事,还能阅览档案编研作品、观看档案展览。与社会各界人士深度共享和开发利用档案资源,编研出版《图说绍兴水城》《近现代绍兴名人手札集萃》等档案文化精品,实现合作共赢。三是强化借势借力的理念。把年度档案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纳入党委、政府工作清单,强化对档案文化建设重点工作的推动。统筹运用档案学会、机关部门、新闻媒体、民间人士等力量,盘活档案文化资源,营造档案文化研究氛围。
厚植根基,不断优化档案文化宣传资源。优质的档案文化资源是制作高质量档案文化产品的基础。一是高度重视红色档案收集。整合辖区内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的红色档案资源,如《共产党宣言》首译本,邵力子、俞秀松、梁柏台等绍兴籍著名革命先驱档案,建立革命历史档案资源库。开展改革开放重要人物、重大事件档案的专题收集活动,形成专题档案资源库。二是高度重视城市文脉史料的收集。主动参与市委市政府唐诗之路文化研究、浙东运河博物馆建设等重大项目,同步梳理馆藏唐诗之路文化史料和浙江古运河建设保护档案资料;协同绍兴宋韵文化的研究开发,向民间收集宋代墓志铭档案119通、关于绍兴人文历史的图书资料3200余册。三是开展绍兴记忆、名人档案专题收集。向全社会收集各个时期的学生毕业照2300余张,收集全市近百家上市公司档案2.2万余件,建成拥有700余种近6000册家谱的绍兴家谱馆,开展“绍兴台门”等古建筑、古村落、老字号档案的征集归档,逐步形成了城市记忆、乡村记忆、企业记忆、家庭记忆等系列档案资源品牌。
培育特色,着力打造档案文化宣传阵地。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绍兴地域人文精神,精心打造档案文化阵地。一是打造优质展览。杭州亚运会期间,举办《女排精神强国梦想——陈招娣档案展》,吸引了大批亚运健儿和群众前来参观;2023年举办“绍兴撤地建市40周年图片展”,参观者突破5万人次;2024年举办《鲁迅与共产党人》展览,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面向青少年群体,常年组织“红领巾进档案馆”活动,近3年年均接待学生和家长约5000人次。二是举办档案文化特色讲座。结合“6·9”国际档案日举办“师爷说法”主题讲座,普及档案法及档案法实施条例。与市家谱协会合作,组织家谱知识下乡活动,2024年在全市范围内举办家谱知识讲座33场。三是打造优质档案文化教育基地。推进基地—机关、基地—学校、基地—社区等结对协作,组织“品味2500年历史沉淀”“家庭档案建档服务与展示”“正气满乾坤——革命烈士家书诵读”等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思想道德、绍兴历史知识等教育。
多措并举,全面拓展档案文化传播途径。以文化惠民为宗旨,外拓内联,宣传档案工作,弘扬档案文化。一是加强与各方联动。联合全市各区、县(市)档案馆编研宣传“档案里的故事”,与市级新闻媒体合作开办“家谱档案文化”栏目,与“学习强国”、浙江在线、“越牛新闻”等合作推出“云游档案馆”“档案·绍兴有宝”“档案里的浙东运河”等专题,为社会公众提供档案文化大餐。二是充分用好档案自媒体。综合运用档案门户网站、“绍兴档案”App、“越里乡愁”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送档案编研作品、网上展览等。三是充分利用好重要时间节点。以重大纪念日、重要节庆活动、重大事件等为契机,举办档案馆日、公众开放日、主题展览等各种文化活动。在每个寒暑假,“学校放假档案馆开课”雷打不动,助推档案文化进入学生校外思政课堂。
(作者单位:绍兴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