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石门镇以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描绘共富新图景
春日大地,生机盎然,广袤田野奏响了春耕的悠扬序曲。
育秧、插秧、收割、烘干、包装……走进嘉兴桐乡市石门镇春丽桥村,新启用的桐乡市石门湾现代农事服务中心映入眼帘,在这里,可以见证一颗种子到一粒米的精彩变身。
“一座农事服务中心打通了稻米全产业链,也助推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石门镇党委书记沈其芳说,围绕稻米产业粮食收烘难、供应渠道不通畅、技术创新缺乏等难题,在市级协调机制的牵引下,镇里统筹联动春丽桥村等12个稻米产业特色村,依托党建联建机制打造稻米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党建试点,建成落地全省首批五星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推动乡村片区组团共同发展,去年累计辐射带动全镇18个村和周边6个镇街的80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平均为每个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
片区资源优质共享
下好产业共赢一盘棋
春日的石门湾,满眼葱翠,一切孕育着新的希望。
看桐乡现代农业发展,石门镇是一个很好的范本。这里不仅有各种优质数字农业项目,稻米产业近年来也表现亮眼,每年产出的石门湾大米供不应求。
“一湾好米”从何而来?春丽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卫兴对此深有感触:“稻米产业能够做大做强,靠的是资源的整合、服务的共享,最终实现了共赢。”
集零为整是关键一步。石门镇以石门湾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为核心,串联桐乡市现代农业创新服务中心、石门镇党群服务中心等服务阵地资源,将原本较为分散的阵地资源进行系统整合。
定位更清晰。桐乡市现代农业创新服务中心定位为稻米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专注于稻米种植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与试验。石门湾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作为综合服务型枢纽,提供稻米产业综合服务。
“我们采用‘小农户+合作社+抱团公司’模式,推出订单式、保姆式、托管式三种服务模式,辐射带动全镇18个村和周边6个镇(街道)的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张卫兴举例说,石门湾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还成立了“粮食银行”,农户把粮食存入“粮食银行”后,可以换取对应面额的米票,家里需要的时候可以凭米票随时兑换。
一揽子扶持政策,让产业发展更稳健。石门镇结合产业实际特点,出台了“助农八条”“乡村产业共富十条”,并制定发布《促进粮油产业稳定发展的意见》,协同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破解融资难问题,还累计授信4000万元,为水稻倒伏、小麦病虫等自然灾害及人身意外伤害等提供风险保障全覆盖。同时,以“365书记来敲门”行动为抓手,选聘技术骨干、农业专家等60余人组建石门湾“田保姆”服务团,为农户提供自主选定个性化服务事项,累计年服务生产面积达到10万亩次。创设“红网格”管理模式,有效推动管理高效精准、生产绿色生态,累计服务农户2.8万余人次。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助推特色产业增效富民
石门镇农耕文化繁荣,现如今,“石门湾”品牌大米已是该镇的一张农业金名片。
品牌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关键。石门镇在抓好稻米生产的同时,还充分挖掘水稻发源地7000年罗家角遗址文化底蕴,统一制定粮食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粮食生产技术,实施稻米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营销,通过“米票+粮食收储订单+市场营销”方式,做靓“石门湾”“罗家角”“一湾好米”等区域公共品牌,带动产品附加值提升。
以稻米全产业链为牵引,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石门镇通过“抱团公司+合作社+农户”片区组团发展模式,整合资源打造石门湾数字化粮油工厂、粮油生产数字化管理系统,建成高科技菜籽油生产线、烘干储粮中心、自动化加工车间等,以产业片区整体建强示范带动乡村产业发展,联动新尚文旅公司发展稻米研学经济,定期举办稻田摄影展、汉服节、趣味赛等系列活动,围绕“一粒米的故事”课堂载体,组织亲子割稻、打稻、收米、稻草人制作等研学活动,近三年累计为各村分红810万元。
春丽桥村2007年集体经营收入只有2.7万元,自成立抱团公司后,春丽桥村集体收入连年增长,目前已实现了固定资产近亿元、营运收入突破4000万元、累计带动村民增收2000余万元。
此外,石门镇还加强与稻米产业链上企业隆宸双孢菇、银海兔业、众成湖羊等结对共建合作,探索形成“水稻秸秆-蘑菇培养基料、湖羊家兔饲料”“菌菇残渣、畜禽粪便-水稻育秧基质”的无废生态循环,实现秸秆年综合利用6000吨以上,节省烘干燃料费约100万元,育秧基质成本下降75%。
片区组团发展,带来的是增收致富的美好图景。石门镇通过创新农户增收渠道,由村级党组织牵头建立“石门湾共富粮仓”,引导农户以土地、资金或者多渠道众筹等方式入股“飞地抱团”“共富大棚”等共富体项目,项目建成落地后,优先吸纳周边低收入农户就近灵活就业,农户获得土地租金、入股资金、就业薪金“一地三金”收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累计带动26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再就业,户均年增收约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