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华美学精神融入中华文明的景观化传播
人类历史贯穿着人类意识的景观化设计与表达历程。以中国历史而言,《诗经·大雅·灵台》篇记录了先秦时期具有儒家文化色彩的灵囿、灵沼、离宫等园林建筑综合体,景观化地呈现王道德政的社会图景。汉代的辟雍等文化场所,承载了儒家经典的景观化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以其田园诗文书写了道家理想的生活景观。唐代王维《辋川集》等诗篇以禅意之眼观照了山水风景。北宋欧阳修《丰乐亭记》以及李公麟《西园雅集图》等作品各具风骚。直至晚清,传统思想文化辐射到了景观表达的各个细节,相关的景观符号包含着深厚的中华美学底蕴和人文愿景。
作为中华文明的关键载体,多元一体的景观文化通过活化中华传统美学基因,为当代中国的文明发展及其景观化传播提供了丰富资源。我们要进一步激活以山水审美为基础的自然景观,营造交流互鉴的人文景观,将现代化成果重塑为数字景观,展现中华文明的全景景观。
山水审美理论下的自然景观传播
古代山水审美理论是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景观化成果传播的重要参照资源。大至“九州”,小至彩陶,中国古代审美传统中整体“俯察”的认识姿态,体现了古人对“物”进行整体把握和细部钻研的观赏传统,这是当今生态景观传播可以延续和创新的民族审美特色。北宋郭熙云:“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又云:“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阴晴看又如此,所谓朝暮之变态不同也。”由此尝试建立多维的审美认知体系,空间维度强调远近结合,通过不同距离产生的视觉差异形成层次丰富的空间认知;角度维度主张多视角审视,从正面、侧面、背面等不同视角形成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把握;时间维度注重四时观照,关注春夏秋冬季节变换对景观的影响;环境维度突出朝暮之变,注意到光线、天气等环境因素对景观呈现的作用。
落实到实践转化层面,应汲取中国古代美学“散点透视”“随时山水”这种打破时空束缚的审美态度,从而生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意。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可结合古代观景理论打造特色游览路线;在影像创作领域,在传统山水审美指导下创作兼具艺术性和文化内涵的自然风光纪录片。比如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三面云山一面城”,秉持“天人合一”的理念,通过创造性转化,让山水审美理论焕发生机,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新形态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共同体意识下的人文景观传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自周代以降,华夏各民族均以礼乐文明为共同的政治追求,这种围绕儒家社会思想的“文化共同体”不断驱动着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甚至血缘融合,当然,佛教和道教在民间起到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既有以汉民族为主导的统一王朝,如汉朝、唐朝;也有以少数民族为主导的统一王朝,如元朝、清朝。朝堂上载歌载舞、万邦来朝的场面,市井中货郎售卖的汉胡杂厝的琳琅用品,都是各民族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文社会图景。在儒家华夷之辨的思想影响下,中华美学精神更多展现的不是民族分野和民族冲突,而是民族之间围绕共同追求和共通信仰达成的情感联结,这在古代城市多元化建筑和朝野节庆文艺中展现得尤为突出。唐代郑嵎诗云:“花萼楼南大合乐,八音九奏鸾来仪。”张说诗云:“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中国古代人文景观描写中包含着丰厚的殊方协和、华夷一家式书写经验,值得我们在当代继承和发展。
在日常生活景观中培育起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可以通过民族文化公园、民族博物馆等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将各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追求景观化;通过推广民族传统节日等活动,将各民族共同参与社会建设的现实记忆景观化,从而回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需求。
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与天下观中包含着对人类命运的整体关怀。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仁爱思想表达了对人类一体的认同;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念,强调了人类共同生活的伦理基础。西汉丝绸之路开辟了商贸往来的通道,搭建了文明互鉴的桥梁。唐代“万国来庭”可谓包容多元文化的世界性都市景观。郑和下西洋展示了明代中国的和平邦交理念。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了历史的呼应与现实的共鸣。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人文景观,展现的是全球视野下的人类共存与合作,要坚持和平与发展主题。比如通过纪念性建筑与艺术作品等具象化的景观设计,传递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理念;开办展会,回顾世界和平历程中的重要节点,展示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成果,彰显共同追求与价值认同。
虚拟技术下的数字景观传播
物质文明的景观化历程生生不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纹饰精美细致,展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冶铸技术。唐代的“明堂”“含元殿”“花萼楼”等建筑今虽不存,但从相关文学书写中仍可见其设计之精妙。中华美学精神的文本外展,已从传统的艺术、文学转向数字文本,以及实体基础与虚拟呈现深度结合的综合文本。正如童强教授在《景观与想象》中所说:“传统时代通过古典诗文可以想见特定的情景,如今已经转交给了景观。视觉中心已经从传统的文学文本转移至景观文本;内在观看转向了外在观看;文字激发的如在目前的想象转变成为景观所导向的对现代化想象,基于生活世界的整体景观提供了一种对新共同体的想象。”
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体成果传递至数字空间,需要中华美学精神的表达经验与现代数字技术的有机结合。要充分运用5G、人工智能、VR等技术,将现代化建设的实体成果,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智慧城市等,输出为虚拟空间的景观体验。推动数字景观传播的普惠性,通过数字化方式让更多受众感知、体验我国现代化建设成果,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物质文明相融合的独特魅力,以中华美学精神为视野引导和观照数字景观的发展。
中华美学精神是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面向未来的创新动力,为中华文明提供了思想资源和实践范式。景观化传播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展示,更是承载历史记忆、文化意义和现代意识的多媒介的综合表达。致力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数字景观的当代互动与融合,推动景观实体的营建和景观文学的书写,是传承中华文明的时代使命,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担当。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