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的深情守望
——写在湖州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之际
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意志力量;一个复兴的民族,总有一种赓续传承的精神禀赋。
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优良传统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也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这片土地上,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构建起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1994年,湖州首获“全国双拥模范城”金字招牌,此后连续8届无一缺席。昨天,荣膺“九连冠”的喜讯从北京传来,湖州军地再次沸腾。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政主导、军地协作、社会支持、全民参与”模式驱动下,湖州锐意创新、扎实推进新时代双拥工作,谱写军政军民团结奋进的时代新篇,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
一
“后方”连着“前线”,“后方”稳才能“前线”强。
在驻湖某集团军机关大院,投资500万元、占地2500平方米的“双拥社区”去年底投入使用,已成为军人军属的“连心站”。
“孩子放学后可以去社区参加托管,我就能安心上班了。”军嫂杨楠对功能齐全、服务周到的“双拥社区”赞不绝口,她介绍,这里有瑜伽健身、心理咨询等,地方政府安排专人保障社区运行,军属“不出门”就能享受丰富的社区服务。
部队备战需要什么,地方就支援什么。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遵循“部队项目优先保障”原则,把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以项目化、清单化方式支持部队备战训练所需。
筹资500万元,与驻吉林省珲春市中朝俄边境边防连队开展“城连共建”;筹资3000万元,协助驻湖某部改扩建战备通道……翻看“双清单”目录,湖州先后投入12亿元、保障用地近3000亩,支持部队生活及战备设施改善提升。
“市委书记任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53个军地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网络体系。”市双拥办介绍,在党委议军会、军政座谈会等系列制度保障下,各部门扎实当好练兵备战的“稳固后方”。
从“拥军港湾”到“军属坊”,从“轻武器靶场”到“智慧营区”……多方参与建设下,部队备战训练多样化需求得到坚实保障。
二
一抹“双拥红”,自上而下,早已沁润这片热土。
“我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更是一名退役军人,希望能为战友贡献绵薄之力。”俞锦方是湖州籍企业家,他动情讲述自己的拥军经历。多年来,他开展慰问军烈属、走访部队等活动,捐赠物资超6000万元。
随着拥军氛围日渐浓厚,一批批拥军企业家、一个个拥军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双拥商业街区”“拥军古镇”把崇军服务触角延伸至“家门口”;以文化拥军为载体,“城市书房”开进军营;民营医院组团建起“拥军健康联盟”……
“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的转变,行业拥军、社区拥军、企业拥军等社会化拥军新模式,已成为湖州双拥工作一大亮点。
打开“浙里办”App,搜索“湖州老兵”应用,点击生成专属的“老兵码”,便能刷码在全市域免费乘坐公交;点开“码上办事”,全生命周期事务服务事项可“指尖直达”;持优待证还能免费畅玩全市63个景点……
“一张优待证,一个‘老兵码’,把老兵们的心凝聚在一起,也让拥军步伐迈得更矫健。”市双拥办介绍,目前全市已建起百名军创企业导师队伍,101家退役军人就业实训基地、累计提供岗位10万余个;“惠军贷”等金融产品为退役军人创业提供优惠贷款2.85亿元,涌现出美欣达、永兴、金洲等一大批优秀军创企业。
三
同频共振、同心同向、互融共促,合奏出这片土地的“主旋律”。
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亲人。在出色完成战备训练任务同时,驻湖部队始终坚持“地方所需、群众所盼、部队所能”,特别是在防台防汛、应急救援等大战大考中,闻令而动、听令而行。近年来,累计出动官兵1.37万人次支援地方。
驻湖部队还主动服务中心大局,先后协助湖州填补长三角中心腹地民航机场空白,协调土地置换审批支持地方交通建设,结合“南太湖精英计划”多渠道引进新材料、军工数字等行业顶尖人才……
军地“一盘棋”、军民“一家亲”。双向奔赴中,湖州也把政治素质好、群众认可的优秀退役军人培养进村(社区)“两委”班子,在美丽乡村建设、平安湖州建设等工作中发挥示范作用。目前,全市村(社区)“兵支书”占比达31.6%。
同时,湖州在全省首创“慈善暖军心”基金,累计救助现役困难军人家庭1300多户,发放救助金近1000万元;以“5个100%”做优转业安置、随军家属就业、子女入托入学等服务,让广大官兵不为后路担心、不为后院分心、不为后代忧心;群众自发设立“志国拥军奖”“飞颖军嫂奖”等8个民间拥军奖项,累计为292名军人军属颁奖。
……
浩瀚太湖水,承载着一座城的温度——这里有满目青绿,有簇簇薪火,更有让人难以割舍的浓浓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