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市县动态 > 衢州

从“追赶者”到“并跑者”的突围

——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衢州答卷”

发布时间:2025-04-25 17:32:15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郭黎霞 叶芃 潘海军

  每百亿元GDP专利质押融资登记金额居全省首位;

  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居全省第二;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幅位列全省第三;

  ……

  这些亮眼的数据,来自衢州市2024年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工作答卷。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浪潮中,知识产权已成为衡量地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衢州——这座地处四省边际的中心城市,正以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为突破口,以知识产权全链条集成改革为抓手,加快构建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工作新格局,走出一条山区城市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全链条改革激活创新动能

  锻造产业崛起“硬实力”

  创新是知识产权创造的源泉。近年来,衢州始终将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

  针对“沉睡专利”这一制约创新的痛点,衢州以改革为刃来破局。全市开展专利快速转化、公开许可等专项行动,推动专利资源高效流动,完成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2024年,全市专利许可转让量达4221件,较上年激增11.5倍;763件高校专利纳入国家专利转化平台库,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以12.38%跃居全省第二。

  当下,数据知识产权的创新应用已成为新的增长点。衢州率先探索“数智农业”全流程交易模式,“花菇种植环境监测分析数据”完成全省首单质押融资与许可交易,实现数据资产价值转化。2024年,全市数据知识产权登记量143件,交易金额超1.4亿元,为农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23项解决方案,实现数据知识产权的突破性进展。

  作为浙江的农业大市,地理标志的“富农效应”令人瞩目。衢州通过推动地理标志产品的培育和运用,龙游麻鸡、江山猕猴桃、开化清水鱼等6个农产品全部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成为全省唯一100%通过审查的设区市,获得“满堂红”,地理标志产品数量同比增长46.2%。同时,通过制定《衢州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办指引》,让衢州椪柑、常山胡柚等传统品牌焕发新生。2024年,全市新增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主体60家,带动4万余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成为一幅生动的共富实践图景。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手段。对此,衢州深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改革,构建“政策+金融+企业”普惠服务体系,推出“小微你好”惠企行动,实现企业融资“秒批秒贷”。2024年,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达240.9亿元,惠及52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使金融活水精准浇灌这片创新沃土。

  跨域协同与保护并举

  构筑创新生态“安全网”

  知识产权的生命力在于保护,而省际边界知识产权保护曾是治理的短板所在。衢州以跨省协同破题,成功举办浙皖闽赣四省边际知识产权行政司法协同保护联席会议,并与安徽黄山、福建南平、江西上饶三市签订《四省边际知识产权行政司法协同保护框架协议》,建立起“执法联动、标准统一、信息共享”的区域保护新模式。自此,跨区域维权有了“标准答案”。2024年2月,衢州承办全省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协作活动,进一步深化跨部门、跨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合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既要“快”也要“严”。

  为了提高知识产权的维权效率,衢州创新构建“预审+调解”的知识产权快速保护体系,即通过专利快速预审通道,将高价值发明专利授权周期最短压缩至75天。2024年全市快速预审数量达358件,同比增长近10倍;同时,创新建立的纠纷快速调解机制,将31.6%的专利侵权案件化解于诉前,平均处理周期从法定3个月锐减至16.5天。

  通过这种“预审+调解”的双机制建设,衢州打造了从确权到维权的全链条纠纷快处通道,让创新主体能够在这里安心创业、创新。

  维权速度与执法温度并重,能反映一座城市的营商环境。2024年,衢州开展了“铁拳”“雷霆”等知识产权保护系列专项行动,共查处知识产权行政案件87件,罚没款120.86万元。“企业商标保护行动”入选2024年衢州市十大“为企办实事”项目,进一步形成“严保护、强震慑”的知识产权保护态势。

  “保护知识产权不是简单处罚,而是引导企业走正路、谋创新。”衢州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差异化服务与全域赋能

  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知识产权的价值释放,离不开服务生态的支撑。针对山区县服务资源分散的痛点,衢州创新实施“一县一品”差异化服务战略。

  这种精准服务模式,让衢州市内的县域特色服务品牌遍地开花。比如,柯城区以“农民画”作为纽带,组建全国农创客知识产权联盟,推动涉农专利转化为现代农业技术,实现联盟成员专利成果共享。截至目前,该联盟已吸纳成员单位171家,136件涉农专利入池,单项农民画外观设计专利实现产品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衢江区首创“知识产权管家体检”体系,为企业提供高价值专利培育、风险预警等“6+X”服务,赋能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对于企业来说,能够拿到行业的国内(国际)的专利授权,不再是“纸面上的荣誉”,而是市场竞争的“利器”。

  通过差异化定位、特色化服务,衢州形成了“一地一品牌、一县一风景”的知识产权服务新格局,能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出满满的创新活力。

  为了更好地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衢州市全面夯实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基础,将公共服务下沉到基层,打通创新“最后一公里”。

  目前,衢州已实现市县两级“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全覆盖。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知识产权服务专区,推行“专人专岗+主动服务”模式,推动商标注册、质押融资、专利许可等业务“一窗通办”,实现从“企业找服务”到“服务找企业”的效能升级。2024年,该专区累计办理咨询事项1300余项,培训专业人才4015人次;同年10月,衢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揭牌成立,标志着全市知识产权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降低了当地企业的维权成本。

  人才与服务的深度融合,为衢州的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注入持久动力。据了解,衢州持续深化“政企学研”协同,与国家知识产权出版社共建专利转化平台;编制《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指南》等5本实务手册,成为企业家的“案头工具书”;在相关研讨班上,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家深入解读政策,几百名干部接受系统培训;“服务万里行”活动则组织多名专家走进园区,为百余家企业提供“一对一”的“把脉问诊”。

  外引智库、内强能力的“智力矩阵”,为衢州打造出多层次、高水平的智力支持体系,为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支撑衢州知识产权生态的持续优化。

  衢州,充分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的机遇,以知识产权的“关键变量”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在这里,每一项专利的转化、每一个地理标志的诞生、每一户农民的增收,都在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写下生动的注脚。这座创新之城,正在全力探索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衢州经验”,书写新时代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衢州答案”。

  (图片由衢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供)

标签:编辑: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