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三链融合”激发非遗传承新动能
新昌县立足非遗资源禀赋,创新构建“保护筑基—品牌塑形—转化造血”全链条发展体系,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新昌叠罗汉等3个项目入选“第六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入选数全省领先。
筑基强链,构建立体传承体系。组建非遗普查专班开展拉网式排查,系统采集民间文学、传统医药等9个门类非遗线索600余条,建立分级分类保护名录。实施“名师带徒”工程,邀请国内51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门授课,培养青年传承骨干200余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莺通过“口传心授+舞台实践”教学形式,培养调腔演员27名,其中多人在省级以上大赛中屡获佳绩。
品牌塑链,打造节会传播矩阵。创新“节庆+非遗”融合路径,将非遗元素深度融入传统节庆,打造多元文化IP。大佛寺景区举办“祈福灯会”,融合非遗灯彩、唐诗之路等地域文化元素,2025年一季度单日创8.5万人次客流峰值;梅渚村连续13届举办非遗主题村晚,年均参与超千人次;南洲村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新昌叠罗汉”为核心,连续举办6届“罗汉文化节”,年吸引游客5000余人次。
转化延链,激活市场转化动能。构建“非遗+企业+工坊”联动形式,推动非遗工坊与文化企业、电商平台等签订订单合作协议,联合开发竹编灯具、调腔文创等市场适配产品126款,达利丝绸以“越罗织造技艺”为基础,推出丝路文化主题展览,2025年一季度丝绸景区接待量增长25.36%。构建“技艺入股+品牌联名”利益共享机制,鼓励传承人以非遗技艺知识产权入股企业,孵化“天姥山居”等联名品牌12个,更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新昌县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