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个“中国航天日”访姚爱英:74岁,我还有一个航天梦!
平湖市黄姑中学退休教师姚爱英,是航天科普的名人,她还有一个响亮的称号:“中国民间航天教育第一人”。
三十年如一日,她带着学生们“不追歌星追科星”,编教材、作宣讲、建基地,在浙江乡村播撒航天火种,无数孩子因她仰望星空,点燃航天梦。

姚爱英和小朋友们一起看航天小作品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今年4月24日,恰逢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潮新闻对话姚爱英。74岁的她说,自己依然怀有一个航天梦,“我这辈子的航天梦,就是希望让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学习航天精神,为国家做贡献。”
一封信,点燃“追科星”的火种
“敬爱的科学家爷爷奶奶,当今社会‘科星’最亮……因为有了你们,中华民族才屹立于世界东方。”回忆起当年孩子们写给航天员的信,姚爱英依旧记忆犹新,每一个字都仿佛刻在她的心上。
20世纪90年代初,“追星”热潮在各大学校风靡,许多学生沉迷其中。
“学生们的课本上都贴满了港台明星的照片,还有孩子请假去‘追星’,跑到县城唱卡拉OK。”彼时,担任班主任的姚爱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嘉兴市第一中学的学生来姚爱英家
1992年,中国航天成功发射“澳星B1”,这一壮举震撼全国,也让姚爱英深受触动。
她意识到,“航天人那种克服万难、爱国奉献的精神正是孩子们所需要的”,于是决心引导孩子们正确“追星”,以航天人为榜样。
“不追歌星追科星!”她组织学生们给航天科学家写信,善良的孩子们还拿出自己的零花钱,声称要给科学家们“买水果”。336个孩子你一分、我一毛,最终筹措了181.2元。
“我找来一个大信封,把孩子们的零花钱夹在慰问信里,厚厚一叠,拿去邮局寄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姚爱英说道。
不久后,姚爱英及黄姑中学的同学们就收到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的回信。纸短情长,这封书信开启了姚爱英与中国航天人30多年的深厚友谊之路。
姚爱英说话的时候,不紧不慢,即使被打断,也会耐心解释。这是她30年来做航天科普留下的习惯。

姚爱英给参观者讲解
这些年来,她始终坚持推行“学科星”航天科普教育,开展航天讲座600余场,还是2024年度浙江省“我为科普代言”top10。
为了让“追科星”的热情持久,姚爱英还将航天科学家的故事编写成《学科星》等4本校本课程,创作了25首航天主题校园歌曲。
在她的引导下,学生们还自主成立了机器人、航船航模及天文小组等各类科技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航天科普活动。
33次北上,把课堂搬到科学家面前
1994年1月,应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邀请,姚爱英带着平湖的孩子们,奔向北京。
从火箭的发动机到火箭组装车间,从历史一路讲到当下,从航天起步谈到经济投入……回想起那次航天科学家面对面的“授课”,姚爱英依旧历历在目。
“我们是从小农村来的,但是大专家们却向我们敞开了心扉,我当时非常感动。”

姚爱英带师生在北京航天大院与老专家交流
从那以后,她一直带领学生北上参观学习,和科学家们面对面交流。中国航天人也应邀30余次南下平湖,传授航天知识,激励新一代科技人才。
“车票可以改签,但梦想不能。”记忆回到2024年,山东德州一场地震,扰乱了姚爱英带孩子们前往北京的行程。
候车厅里人群躁动,当得知火车因地震停运的消息后,姚爱英决然拍板:“改乘飞机!”
姚爱英迅速与同行老师商讨方案,决定将孩子分批行动,即刻着手买飞机票。她深知孩子们对这次出行满怀憧憬,绝不能让梦想因这场意外而轻易搁浅。

姚爱英带师生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向张履谦院士等学习
在改乘飞机过程中,姚爱英跑前跑后,协调各方资源,确保每个孩子都能顺利成行。几经辗转,这群来自平湖的少年,怀揣着对航天的向往,顺利抵达北京。这是姚爱英第33次带着孩子们去往北京。
“其实每次去北京都有不同的困难,但孩子们回来有收获,这就值得。有个孩子还对我说,我长大后要考进航天的大学,做一名航天人。”姚爱英说道。
为什么一定要带着平湖的孩子去北京?
面对这个问题,姚爱英的语气里多了几分严肃,“带着孩子们去很辛苦,责任也很重,北京有着丰富的航天资源,不仅仅是为了去北京,而是希望能够让‘航天梦’真正在孩子们心中立下,实地感受航天人的精神。”
如今,姚爱英仍在紧锣密鼓筹备下一次的“进京之旅”。她说,看着孩子稚嫩的脸庞,就像是看到一株株航天幼苗,这就是梦想照进现实的希望。
千亩基地,承载梦想的沃土
每至周末,中国航天科普馆内便人头攒动,孩子们在“天宫”对接模拟舱前早早排起了长龙,脸上写满了对未知的憧憬与好奇,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场馆。
姚爱英的家,离科普馆仅15分钟车程,只要得空,她便会去基地看看。
“航天科普,仅靠口口相传是不够的,必须要打造阵地,让航天精神更加真实可感。”为了扩大教育面,2009年,姚爱英提出在平湖建立“两弹一星”功勋馆和航天科普馆的建议,航天领导和专家们特别支持。

姚爱英给参观者讲解
终于,2021年6月,全国首个落户乡村的综合性航天科普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航天科普馆挂牌成立。
揭牌仪式上,当红布徐徐落下的那一刻,她不自觉眼眶湿润,“这是航天科普的一大进步,有了这个基地,就会有更多的人来,航天科普就更有希望了。”姚爱英说道。
如今,这座位于乡间的科普馆,已经成为了“航天热门打卡地”。到目前为止,中国航天科普馆已接待参观研学团队800多批次,参观人数约20万。

姚爱英带师生在钱学森故居前学习
除了中国航天科普馆,姚爱英还成立了“星星火炬个人工作室”,带着她的“航天教育梦”走出平湖,在嘉兴、温州、金华等地牵头建起了11个航天科普特色教育基地。
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姚爱英又收到了个好消息。“在平湖市等各级领导的支持下,中国航天科普基地扩大1000亩地的事情,已经谈好了。接下来的目标就是筹备基地扩建的事情,持续完善科普基地,把航天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虽然已经74岁了,孩子们都希望我能休息,但只要还能出一份力,为航天科普努力的脚步就不会停。”姚爱英说道。
“如果有一天,我真的离开这个世界,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做了一辈子航天科普’。真的,我把我的所有,都投在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