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先贤的读书精神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读书重学的优良传统,数千年来,在中国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读书故事。这些读书故事中,既有人们耳熟能详的读书故事,如韦编三绝、孟母三迁、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程门立雪、手不释卷等,又有很多感人至深的读书故事,如牛角挂书、以杖自击、划粥割齑、以荻画地、牧羊读书、砍柴买纸、买臣负薪、忍辱苦读、瞽者勤学等。
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读书故事,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代中国读书人的精神财富。这些故事之所以传诵不绝、历久弥新,是因为许多读书故事中蕴含着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勤奋刻苦、笃志好学的读书精神。我们需要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读书传统,赓续中国古代先贤的读书精神。
修身重德、自强不息的精神
从流传下来的读书故事中可以看到,古代先贤将读书与修身融为一体。他们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端正个人的道德品行,将读书作为陶冶个人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他们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刚毅坚韧,发愤图强,做到生命不息,读书不止。
许衡问读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古代先贤修身重德的读书精神。许衡问读讲的是元代思想家、哲学家、天文学家许衡的读书故事。他一生勤学好问,博学多闻,著作等身。《元史》记载了许衡问读的故事,也留下了许衡不食无主之梨的美谈。许衡7岁入学时,就问自己的老师:“读书是为了什么?”老师回答说:“为了科举及第。”许衡说:“仅仅是为了科举及第吗?”老师听了他的回答大为惊讶,深感许衡从小就有与众不同的追求。许衡尤为重视读书人的道德修养,做到身体力行。在战乱时期,他仍然坚持白天诵读,晚上思考。许衡曾经与人一起逃难路过河阳,天气炎热,渴得很厉害。道路旁边有棵梨树,大家都争着摘梨吃,唯独许衡在树下正身独坐,神情自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回答说:“不是自己家的梨就拿来吃,是不可以的。”别人说:“世道混乱,这棵树是无主的。”许衡回答说:“梨树无主,我的内心难道也无主吗?”从许衡的读书修身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他对读书意义的认识。在他看来,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在科举及第,还有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追求,也有对人生未来的追求。
瞽者勤学的故事,集中体现了古代先贤自强不息的读书精神。瞽指盲人,瞽者勤学讲的是盲人唐汝询的读书故事。唐汝询是明代学者、诗人、唐诗选家。《中国历代唐诗书目提要·〈唐诗解〉》一书,对唐汝询的读书经历和人生成就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唐汝询5岁就双目失明,成为盲人,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立志读书,自立自强。他在未盲之前,就是一个非常聪慧好学的孩子,婴儿时便能识字,诵读《孝经》,5岁目盲之后,跟随父亲和兄长耳学。父兄将其抱在膝上,授以《诗经》和唐诗,他都能流利地朗诵,听到的诗文讲解就暗自记在心里。待成年之后,他自己不能看书,便请兄弟辈取“六经”以及稗官野史,念给他听。对唐汝询而言,听书便是读书,他对书中的始末原委、编排次序、优劣长短了如指掌,详细考核。他旁通经史,能写各种体裁的诗词。他在诗词研究方面卓有建树,特别是在唐诗的研究和选编方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通过口述所著的《唐诗解》,共50卷,溯流从源,为其笺注,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唐诗总汇。除《唐诗解》之外,他还著有《唐诗十集》《编蓬集》《姑蔑集》等。从瞽者勤学的读书故事中看到,唐汝询虽为盲人,但他自强不息,读书著述,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这种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志存高远、笃志好学的精神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古代先贤做到一生勤奋好学,学有成效,大多与他们的读书志向和人生理想有关。他们有坚定的读书志向和人生理想,不断锤炼自己坚毅的意志品格。这种志向既包含了一个人的理想与追求,也包含了一个人勤奋刻苦的坚定意志。读书爱好与读书志向相互促进,读书成效与读书意志相互加持。有了坚定的读书志向,读书的习惯就会逐步形成,读书的成效就会自然显现。少而有志,笃志好学的读书故事生动体现了志存高远的读书精神。
《魏书》记载了南北朝时期宋繇少而有志的读书故事。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宋繇少年时期立志读书、振兴家道的读书故事。由于战乱,在宋繇出生时,父亲就被他人所害,5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他只得跟随伯母生活。宋繇少年时就立志要靠自己努力读书,以振兴已经衰落的家道。他对人说:“家庭突遭变故衰败,所有的负担已经落在我宋繇一人身上。如果我不卧薪尝胆,自立图强,怎么能够承担起振兴家道、继承先人家业的重任呢?”宋繇小小年纪,志气不凡。后来,宋繇从师受业,闭门读书,昼夜不倦。由于宋繇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被举荐为秀才,后任尚书吏部郎中、常侍、右丞相等。他虽然为朝廷重臣,但仍然做到勤奋好学,学品和人品都为人称道。
《梁书》及《南史》等典籍记载了刘勰笃志好学的读书故事。刘勰是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幼年时父亲去世,很早就成了孤儿。他从小就很聪慧,笃志好学。长大成人后,由于家境贫困,他没有结婚,在寺庙里跟着僧人一起居住生活了十几年。在这十多年中,他“两耳不闻窗外事”,潜心读书,博览经史,阅读百家之书和历代文学作品,并将它们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编排。刘勰耗时五六年,撰写了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文心雕龙》,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该书对文学的起源、文体类别、神思、风格、修辞、鉴赏、作家人品、文学与社会变迁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都进行了系统论述,富有远见卓识。这不仅是一部文学理论的专著,也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重要论著。刘勰笃志好学,在古代先贤之中具有独特的精神品格:一是潜心读书,一心向学,十余年心无旁骛,专心只做一件事,就是勤学苦读。二是用心研究,不急于求成,用五六年时间谋篇布局、精雕细刻,写出精品力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勤奋刻苦、心无旁骛的精神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与“苦”,是古代先贤攀登书山、横渡学海的不二法门。他们不是一般的“勤”与“苦”,是囊萤映雪的“勤”,是悬梁刺股的“苦”。唯有“勤”与“苦”,才能学有所成、功成名就,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与此同时,他们身上还有一种特质,这就是一心向学、心无旁骛的精神。在诸多读书故事中,除了人们熟知的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勤学故事之外,还有划粥割齑、目不窥园等读书故事流传于世。
划粥割齑讲的是范仲淹勤奋刻苦的读书故事。范仲淹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所作《岳阳楼记》成为历代传颂的名篇佳作。划粥割齑是指将冷却凝固后的粥划成几块,将酱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齑是指酱菜或腌菜。《范仲淹全集·年谱》中简要讲述了范仲淹在艰苦生活中划粥割齑、勤奋读书的故事。范仲淹当年与他人一起在长白山醴泉寺僧人住所读书,每天煮一小锅粥,待粥凝固后,他就用刀把粥切成4块,早晚各取两块,切数根酱菜,放少许盐再吃,就这样度过了3年。范仲淹当时的生活非常穷困,就连粥都不够喝,只能将熬好的粥分作早晚两餐食用,稀饭就咸菜,就这样坚持读书。《宋史》更为详尽地记载了范仲淹的成长经历和读书佳话。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改嫁到长山县一位姓朱的家里,他也就改姓朱。出仕之后他恢复了原来的范姓,改名仲淹。他少年时就有志气,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家世,很伤感,立志读书成才,于是就流着眼泪辞别母亲,前往外地读书。他昼夜都不休息,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缺食物,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都不能忍受这种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正是由于他如此刻苦读书,后来考中进士,出仕为官,多有成就。范仲淹学有所成,道德文章皆为人称颂。特别是他在《岳阳楼记》中写出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既反映了他的毕生志愿和理想抱负,也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为后来的读书人树立了高尚的人生典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的条件和环境,不但没有消解范仲淹学习的意志和读书的毅力,反而为他一生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不观园讲的是董仲舒心无旁骛的读书故事。据《史记》记载,董仲舒一心专注于治学读书,足不出户,3年里都没有去过自家房屋旁边的园圃散散步,看看景色,他治学读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从《史记》《汉书》中的记载看到,董仲舒一生以读书、研究学问和写作论著为主要的事业。他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所采纳,提出的“天人感应说”对后世影响深远。董仲舒的著作,都是阐明儒家经学意旨的,总共123篇,都流传后世。
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
许多流传下来的读书故事,都展现了古代先贤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读书精神。他们面对书山学海,决不轻言放弃,有恒心,有毅力,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最终做到“读书破万卷”,成就人生梦想。他们信念坚定、意志顽强、坚强不屈,跨越了一道又一道坎坷,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磨难,终于登上了知识的山峰,到达了书海的彼岸。我们从孟母断织、张溥嗜学等读书故事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孟母断织的故事阐释了读书锲而不舍、不荒废学业的重要意义。据清代学者王照圆《列女传补注》记载,孟子的母亲有一次见孟子学习漫不经心的样子,特别生气,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了。孟子问母亲:“您为什么要发这么大的火呢?”母亲对他说:“你读书漫不经心,荒废学业,就像我剪断这布一样。君子读书是为了成就好的名声,勤学好问才能不断增长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居则平安无事,动则避开祸害。如果现在不好好读书,荒废了学业,以后就免不了做一个劳役,而且难以避免祸患。这与一个人以织布为生、养家糊口是同样的道理。假如织布中途废弃,哪能使家人有衣穿、有饭吃?”孟子听后惊惧不已,对荒废学业的后果很害怕。自此,孟子幡然悔悟,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成为天下有名的大儒。后人都称赞孟母教子有方,人们也从孟母断织的故事中,懂得了读书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
张溥嗜学讲的是张溥坚韧不拔的读书故事。嗜是爱好的意思。《明史》记载,明代文学家张溥从小就爱好学习,勤奋读书。凡是所读的书必用手抄写,抄完之后吟诵一遍就烧掉,如此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都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泡好几次,后来他把自己的读书室题名为“七录斋”。张溥儿时特别聪明,像成年人那样好学,每天读书数千字。他成人之后,读书更加刻苦,有时边读书,边做笔记,家中墙壁和篱笆都贴满了做笔记的纸片。等到夏天炎热酷暑之时,他就找来一口盛凉水的大瓮,将两脚放到里面降暑,坚持读书不辍,即使有人讥笑他迂腐,他也充耳不闻。由于无钱买书,他就想办法借书抄录。他如此勤奋苦读,考中了进士,改授庶吉士。张溥一生读书治学,成果丰硕,著有《七录斋集》《春秋三书》《历代史论二编》《诗经注疏大全合纂》等,编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是研究汉魏六朝文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在中国古代读书故事中,张溥嗜学的读书故事确有其独特性。他这种对所读之书都反复抄录7遍,每抄写一遍都要吟诵一次,不达背诵记住目的不罢休的蛮劲头和“笨功夫”,体现了读书人坚韧不拔的精神。他心有定力,意志坚定,正因为有这种精神和定力,所以才取得了后来的学术成就。
乐而好学、博览群书的精神
古代先贤经历了读书求学的千辛万苦,但他们不以读书为苦,反以读书为乐,将读书视为人生快意之事,升华了读书的心灵境界,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时,他们不断开阔读书的视野,拓展读书的领域,做到多连博贯,取得超乎寻常的读书成就,留下了扬雄好学、博览群书等读书故事。
扬雄好学讲的是扬雄勤奋好学的读书故事。据《汉书》记载,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辞赋家扬雄小时候无所不读。在辞赋方面,扬雄创作了《甘泉赋》《羽猎赋》等赋,用词构思华丽壮阔。此外,他还有《解嘲》《逐贫赋》《酒箴》等,哲理深刻,很有特点。他模仿《周易》而作的《太玄》,模仿《论语》而作的《法言》,其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这两部著作之中。扬雄反对迷信和谶纬之说,肯定知识的重要性,认为渡海需用舟,乘舟要用楫,所以人必须有知识。唐代文学家韩愈将扬雄与孟子、荀子相提并论,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称赞扬雄为大儒。扬雄不仅好学,学有所成,而且在好学读书方面很有见解。扬雄在《法言》中对何谓“好学”提出了他的独到见解:“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在扬雄看来,所谓“好学”,可从5个方面来衡量:一是要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去学习、去探究;二是要静心思考;三是要与志同道合的人去切磋琢磨;四是只求学以成名,受到人们的尊崇;五是做到始终如一,孜孜不倦。如能做到这5条,就可以说是“好学”了。看来,好学的要求并不低。不过,扬雄就是这样去做的。我们今天读书学习的条件比扬雄所处的时代要好得多,只要立志于学,下决心读,做到“好学”是完全可能的。
博览群书讲的是王充的读书故事。王充是东汉思想家、哲学家,他的读书人生与学术人生交相辉映,所作《论衡》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部名著,涉猎广泛,见解独到,对后世影响深远。《后汉书》记载,王充少年时丧父,后来到了京城,在洛阳的太学上学。他喜欢读书,但当时的纸张和书籍都很贵,他买不起书,便想办法到市肆中站着看那些售卖的书。他在“立读”之苦中,读遍京城所有书籍,练就了“立读”的本领,培养了过目成诵的能力。由于他博览群书,因而通晓了各家各派的观点学说。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写了自己早年的成长经历和读书生活。王充6岁开始认字写字,有很大的志向。8岁就离家去书馆上学,后来又受人指点,学习《论语》和《尚书》,每天背诵1000多字。这样,经书学懂了,品德修养也养成了。长大成人之后,王充开始独立钻研学问,所读之书,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广。他无论为学还是出仕,都做到“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饱读古文经典,吸纳各家之言。王充博览群书,也成就了他的学术人生。他历时30年写成《论衡》,对古往今来的学说、思潮加以衡量,评论是非,批判虚妄之说。王充除了写作《论衡》之外,还著有《讥俗》《节义》《政务》《养性》等。从中可以看出,王充涉猎广泛,知识渊博,可以称之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王充博览群书的读书故事,给后人以启示:只有博览群书、博采众长,才能做到学识广博、学有大成。
手不释卷、惜时如金的精神
古代先贤尽管事务繁多,但是他们所读之书并不比别人少,用于读书的时间反而比常人多,原因在于他们更加珍惜时间,更善于抢抓时间,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于读书学习,真正做到了手不释卷、惜时如金。
在古代典籍中,有不少关于手不释卷的记载,也涉及多位历史人物。赵普是北宋政治家,曾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类似宰相)。据《宋史》记载,赵普年轻时忙于军务和政事,读书不多,但他在宋太祖赵匡胤劝读之下,能反躬自省,发奋读书,多有所获。他手不释卷,熟读《论语》,反复揣摩,学行结合,将书本中的学问运用于处理政事。中国历史典籍中,还记载了一些手不释卷的读书故事。《典论》一书记载了魏文帝曹丕的一段话:“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曹丕在这里讲到了他的父亲魏武帝曹操喜欢诗书典籍,虽然在军旅之中,但手不释卷,边打仗边读书。
手不释卷的读书故事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一个人能否做到手不释卷,发奋读书,与这个人对读书的认识和态度有很大关系。如果认为读书影响到一生的成长与成就,关系到一个人的精神生活,那么就会有读书的持久动力。或许开始读书时,目的性、功利性比较强,到后来慢慢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让读书变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可以使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到这个时候,读书就进入了另一种境界,人们就会抓住一切时间读书,自觉做到手不释卷。
中国典籍中还记载了不少惜时如金的读书故事,其中李密牛角挂书的故事常被人们传颂。李密是隋代末期农民起义中瓦岗军后期首领,早年重视读书,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眼光独到,足智多谋,在农民起义军中出类拔萃。《新唐书》较为完整地记载了李密的成长经历和他的读书故事。李密曾经做隋炀帝的侍从,但不久便借病辞官回家,专心致志地读书。有一次,他打算向远处的一位高人求学,因担心徒步走比较慢,就骑着一头牛赶路。由于路途遥远,不想白白浪费时间,他就在牛角上挂了一部《汉书·项羽传》,一边赶路一边读书。李密由于勤于读书,知识渊博,又长于谋略,打了很多胜仗,很快就成为瓦岗军后期首领,在隋朝末年农民起义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牛角挂书之所以流传后世,就在于这个故事为读书人树立了一个勤奋学习、惜时如金的榜样。读书的多与少除了取决于是否勤奋,还取决于能否利用好时间。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但每一个人利用时间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李密能抓住骑牛赶路的时间边走边读,今天的人们乘交通工具出行也是家常便饭,在旅途中,在汽车、高铁、轮船和飞机上,在所有的交通工具中,我们能否有这个意识,抓住一切能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呢?
勤于思考、学思结合的精神
孔子在《论语》中谈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认为,如果只是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受欺骗;反之,如果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有许多疑惑。古代先贤读有所成,除了好学苦读,还在于他们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做到读书与思考相结合,在思考中理解和消化书籍的内容,巩固和深化读书的成果。朱子问天、上山看花等读书故事都是勤于思考、学思结合精神的体现。
朱子问天讲的是朱熹的读书故事。朱熹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大家,儒家的代表人物。从《宋史》的记载来看,朱熹从小聪颖,悟性很高。他刚刚学会讲话时,父亲指着天说:“这是天。”朱熹便接着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呢?”父亲听到朱熹提的问题后很惊讶,因为孩子很少会去思考天外的事情。父亲认为朱熹是一个善于思考和学习的苗子,就让他从师受学。朱熹治学严谨,学有所成,而且还非常重视教育,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儿童教育和青年教育作为一个统一过程来考察的人。在读书方面,朱熹多有论述,他自己总结为“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熹的弟子将朱熹自述的读书方法展开,归结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朱熹一生著作等身,主要著作有《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周易本义》等。我们从朱子问天的读书故事中看到,他读书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刻苦用功之外,还与他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有很大关系。我们需要向朱熹学习,多学多思。
沈括是读书思考的典范,为我们留下了上山看花的读书故事。这里所说的上山看花,不是指赏花游览,而是指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上山考察桃花,了解桃花在山上盛开的时间与山下盛开的时间是否真的不同,以求证白居易诗中描述桃花开放时间的准确性。相传少年沈括在读白居易所作《游大林寺序》一文中的一诗时,对诗中桃花开放的时间提出了疑惑。原诗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沈括读这首诗时,他脑海里忽然冒出了一个问题:既然人间四月的花都开尽了,为什么山中寺庙里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解开这个谜团,沈括与几位好友上山实地考察了一番。这个故事在他自己所写的《梦溪笔谈》中大体得到了印证。沈括认为,花期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地气有早晚,天时也会有气候变化。比如在平原地区3月开花的植物,在深山中就要4月才开花。白居易的《游大林寺序》诗中所说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常理,因为地势高低不同,气温也会不同。人们传颂沈括上山看桃花的故事,意在赞誉沈括善于读书、勤于思考的精神。沈括一生做到多学多思,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医学、化学、工程技术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读行一体、知行合一的精神
古代先贤将读与行融为一体,强调知行合一,既提出“学至于行而止矣”,认为读书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践行,将学问和知识付诸实践,又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但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以此不断丰富人生的阅历和知识。
明末清初经学家、思想家顾炎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故事,蕴含了这种读行一体、知行合一的精神。《清史稿》比较翔实地记载了顾炎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读书人生。书中记载,顾炎武读书能做到一目十行,年少时就开始读经史典籍,9岁读《周易》,10岁读《孙子》《吴子》《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11岁读《资治通鉴》,14岁读《尚书》《诗经》《春秋》。后来,凡是国家典章制度、府县旧制、天文观测、河工漕运、军事农桑类别的书,他都无所不读,且考查订正利弊。顾炎武精力过人,从少年到老年,没有一时一刻离开过书本。他每到一个地方,常常用两头骡子和两匹马运载书籍,可见他读书之多,涉猎之广。
难能可贵的是,顾炎武做到了一方面读万卷书,一方面行万里路,追求经世致用,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互印证,深入探究。他一生去过多地考察,曾在山东开垦农田,又曾在山西雁门北面、五台山东面放牧,走遍了边关要塞。每当他经过边境要塞和驻兵之地,就叫来老兵向他们询问当地事情的曲折经过。凡是听到有与平时不符的地方,就取出随身带的书籍查对。顾炎武放弃科举而专务经世致用之学,广读天下之书,成就了他的学术人生。他一生著书立说,主要有《日知录》《求古录》《石经考》《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深入挖掘、系统整理中国古代的读书故事,从中总结、提炼中国古代先贤的读书精神,对深入推动全民阅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作者系中国期刊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