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大思政课”模式
让思政教育“活”起来

思政赋能,努力践行,积极传递正能量。衢州市技师学院学子开展各种志愿活动,服务社会。
“我们学校近日迎来了一件喜事——思政馆开馆了!”4月15日,衢州市技师学院(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思政馆名誉馆长郑东仁老师高兴地告诉记者,学院“三创”铸魂育人思政馆于4月11日正式开馆,它将成为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
郑东仁说,近年来,衢州市技师学院思政教育越来越“活”。思政馆的落成,是学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学校培养“德技并修、知行合一”新时代工匠的崭新起点,充分彰显了学校的教育情怀、育人初心和责任担当。
学生当先生,弘扬正能量
走进思政馆,记者看到整个场馆分为“创信、创心、创新”三个展区。“创信篇”注重讲活“大道理”,让党史“活”起来;“创心篇”从匠心报国、律心规行、润心养志三个立脚点为学生的青春护航,涵养学生的品格和情操;“创新篇”注重弘扬学校“技创”文化,激励学生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时代工匠。整个场馆图文并茂,声光电结合,能让人充分体验到沉浸式思政教育场景。
在场馆的另一边,一群高二年级学生正在专心上思政课,主讲人并不是老师,而是一位学生。
主讲人、23物流(1)班的郑欣怡在课上分享了优秀学生叶子航的奋进故事,台下的同学们全神贯注,目光如炬,时而若有所思,时而点头领悟。案例人物对学习的热情和态度,以及日复一日付出的行动,让在场同学深受感动,并从中汲取了正能量。
“这是我们学校‘石榴红宣讲团’的一次日常宣讲活动,在场的大多是宣讲团的成员。”衢州市技师学院思政老师赖丽芬说,为了让学校思政课“活色生香”,学校打造了“石榴红宣讲团”。宣讲团成员由学生组成,每次选定宣讲主题后,成员们自己查找资料,成稿后在校内进行宣讲。
学生当先生,弘扬正能量,深受学生欢迎。
来自23汽修技师(1)班的杨金奥告诉记者:“同龄人主讲的思政宣讲课我听了十几场,每场都有不同的收获。”
杨金奥说,刚进校的时候,他得过且过,有点“躺平”心态。但听了一次又一次宣讲,通过宣讲团成员分享的案例以及参加学校组织的劳模、工匠进校园宣讲活动后,他慢慢有了改变。特别是那些优秀人物的工匠精神,深深触动了他,同时自己也对宣讲课中传递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理念有了新的感悟。从宣讲的案例里,他逐渐学会了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宣讲他人事迹,提高自己素养
“‘石榴红宣讲团’的组建和活动,是衢州市技师学院深耕大思政课建设的一个缩影。”赖丽芬老师说,这支年轻的宣讲队伍很受学生欢迎,在校园影响力越来越大。
而学生宣讲团成员也纷纷表示,他们在努力引领大家逐梦前行,同时也在为自己的精彩人生加油。
“如何把宣讲工作做得更出色,把厚重的历史讲成同龄人爱听、愿意接受的青春故事,这是我的努力方向。”郑欣怡说,成为宣讲团成员也是为了锻炼自己。初中时期,郑欣怡因为一次登台演讲出现了失误,影响了当时团队准备的整个节目,这让她信心受挫,从此开始惧怕演讲。来到衢州市技师学院后,她对未来一度充满迷茫。一次偶然的机会,老师发现她做事认真,于是诚恳邀请她参加“石榴红宣讲团”校园评比大赛。
在老师的鼓励下,郑欣怡重拾信心,拿起笔来撰写自己对青春奋斗的理解。在写稿过程中,她了解了什么是斗争精神,并努力挖掘身边的案例,与职业教育场景进行融合,让同学们能产生共鸣。
最终,经过反复修改,她的《燃青春之火,扬斗争之力》获得了“石榴红宣讲团”校园评比大赛一等奖,为此,她也成功加入了学校“石榴红宣讲团”,成了宣讲团一员。
“宣讲别人事迹的同时,也在提高自己的素养。”郑欣怡说。现在的她,时常身着校服在讲台深情讲述工匠故事,让工匠精神在同学心中生根发芽。她也时常出现在学校志愿服务活动中,无论是给敬老院老人带去温暖,还是参与宣传,她都倾尽全力,用爱心传递正能量,展现新时代青年担当。
来自新疆的马滨涛是学校23新疆高考班的学生,他也是“石榴红宣讲团”的一员,同时他还加入了学校朗诵社。
“在宣讲团和朗诵社,我收获了友情,也提升了信心。”马滨涛说。
刚来衢州市技师学院就学时,马滨涛十分腼腆,但是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在一次学校组织的元旦文艺汇演中,马滨涛表演了一段朗诵,虽然普通话不是很标准,但台下的同学还是报以热烈的掌声。后来学校朗诵社的成员找到他,邀请他加入,这让他感到十分欣喜。为了练好普通话,他时常和朗诵社的成员对练,社员们也不厌其烦地对他的普通话进行纠正。
在自己的努力和同伴的陪伴鼓励下,马滨涛考出了普通话二级乙等证书。而他和同学互相帮助、一步步朝目标迈进的故事,让宣讲团的成员动容,于是邀请他参加宣讲团,把自己勇敢追梦的故事与全校师生进行分享。
“进了宣讲团后,我觉得浑身是劲。”马滨涛说,他现在的目标就是继续练好普通话,把更多励志向上的好故事分享给大家。
思政赋能,培育新时代工匠
“我们要让学校的思政馆成为学校思政工作的又一个鲜活课堂。”郑东仁说。
郑东仁告诉记者,衢州市技师学院是培养产业工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如何培养高素养的技能人才,如何解决好学生的思想开关这个问题,学校正在探索一条思政引领、匠心报国的培养路径,就是要重视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形式。
近年来,衢州市技师学院除了组织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团以及“石榴红宣讲团”定期开展活动外,还积极开展“小讲台·大思政”党员进课堂活动,组织134名党员教师开设专题党课,实现党课学习教育全覆盖。依托“行走的思政课”实践平台,每学期开展红色研学、技能学雷锋等党团共建活动10余场,有效地将思政课堂延伸至社会基层。
学校还组建了以新疆籍学生为主体的衢疆情艺术团。艺术团曾获浙江省中小学艺术节“民族魂·中国梦”合唱专场展演一等奖,参加浙江省第四届体育大会开幕式表演等。
“接下去,学校将充分发挥‘三创’铸魂育人思政馆的育人功能。”郑东仁说,学校将联合四省技工院校共建“红色教育联盟”,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讲好“技能报国”衢技故事,让思政馆成为擦亮城市文化品牌的“精神灯塔”,全方位服务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省域技能型社会建设贡献红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