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市县动态 > 衢州

在春天的泥土里播撒希望的种子

——记常山县春泥公益协会会长林晓剑

发布时间:2025-04-18 17:04:04 来源: 衢州日报 记者 徐佩

林晓剑为残疾人送轮椅。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38岁的林晓剑投身公益事业已有15年。2010年,他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了暑期支教活动,便毅然加入支教队伍,为山区孩子们带去欢乐和知识。15年来,他将“单兵作战”发展成“团队协作”,以“春泥计划”为名成立了常山县春泥公益协会。如今,19个“春泥计划”实践点如星辰般散布在常山的各个角落,累计为7000多名农村儿童送去了温暖的陪伴和心灵的慰藉。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被点亮的童年,一个被改变的命运。近日,2025年第一季度“浙江好人”公示,林晓剑榜上有名。

  以青春之名守护童心

  在常山县连绵的群山中长大的林晓剑,比任何人都更懂得留守儿童的星空有多孤独。作为曾经的留守儿童,他记忆中的童年是电话那头的叮咛,是春节时父母匆匆来去的身影,是日历上画满红圈等待团聚的日子。

  2007年,大学毕业的他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西部支教的梦想在心中激荡,但他最终选择回到家乡任教。这个决定,开启了一段意想不到的公益旅程。

  2010年,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自发组成小队,利用节假日带着图书和画笔穿梭在山村之间,为孩子们送去欢笑和温暖。

  转折发生在2012年盛夏,一群返乡大学生志愿者闯入了他的视野。这些年轻人在简陋的村委会办公室里挥汗如雨,带孩子们做手工、唱歌、学知识,林晓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他们让我明白,公益不在远方,就在身边需要的地方。”他毅然加入这支队伍,成为连接大学生与乡村的桥梁,为大学生志愿者对接教学点,提供必要的教学用具。2014年,“心向阳光”暑期支教志愿活动正式启动。

  那些年的支教条件艰苦得令人心酸。志愿者们每到一处都会带着铺盖和方便面,白天在闷热的村委会办公室上课,晚上就睡在村委会的水泥地上。林晓剑至今记得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一位女志愿者因用凉水洗澡发起了高烧,在漆黑的山区,他们不得不求助派出所。警车刺眼的灯光划破夜空,那一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志愿者们创造更好的住宿条件。

  于是,在球川镇芙蓉村的老家,林晓剑的父母成了志愿者们的“后勤部长”。每当有大学生来村里支教,林家的小院就会热闹起来。母亲会多炒几个菜,父亲则忙着收拾房间。“这些孩子大老远来帮我们农村的孩子,我们得照顾好他们。”朴实的话语里,是山里人最真挚的感恩。

  用爱点亮希望之光

  如果说教育帮扶是播撒希望的种子,那林晓剑和志愿者们每年组织的“小候鸟出游”活动就是为孩子们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窗。从孔氏南宗家庙的百年银杏到市城市展览馆的立体沙盘,从水亭门外的悠悠江水到市博物馆里的山水古画,这些山里的孩子第一次知道,课本上的文字会化作眼前的“星辰大海”。

  2017年的夏天格外炎热。在常山球川镇支教的最后一天,教室里弥漫着离别的愁绪。孩子们紧紧抱住即将离开的志愿者,哭成了泪人。不知是谁起了个头,大家含泪唱起《那些花儿》,歌声在简陋的教室里回荡,记录下这个夏天最珍贵的回忆。

  4个炎夏,30多个村庄,“心向阳光”暑期支教活动如春风化雨,悄然改变了近1500名山区孩子的人生轨迹。作为这项公益事业的发起者,林晓剑始终相信,这些温暖的记忆终将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明灯,在漫长人生中持续散发着温暖的光芒。

  但公益之路从来不是坦途。2017年,林晓剑的双胞胎女儿到了入园年龄,家庭开支陡增。面对账本上每年两三万元的公益支出,这位坚守多年的教育工作者第一次陷入踌躇。

  “当时我们空有一腔热血,却面临着现实的困境。”简陋的支教条件——没有空调的酷暑、时断时续的热水,都成为横亘在理想面前的现实难题。但每当想起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看到志愿者们无怨无悔的付出,林晓剑知道,这条路必须坚定地走下去。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只要有大学生肯来,我就会一直做下去。”这句朴实的承诺,支撑着林晓剑走过十多年公益路。在他看来,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关爱,每一个梦想都值得被点亮。而这些,正是他坚持至今的全部意义。

  在公益实践中,林晓剑逐渐领悟到:单凭一腔热忱难以成就持久的事业,必须汇聚社会各界的力量,构筑起可持续发展的公益生态,让这份善意薪火相传。

  汇聚合力守护成长之花

  随着志愿服务的深入,活动也好,帮扶也好,都从原先的碎片化、单一化朝着更加精准化、专业化、项目化发展。在多位伙伴的支持和常山县文明办的积极引导下,2018年,一个专注于青少年成长的公益组织——常山县春泥公益协会正式注册成立,林晓剑担任会长。

  这支充满活力的公益团队如今已发展壮大,截至2025年1月,拥有正式会员147名,本地志愿者560余名。协会以困境儿童、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等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精心打造了13个志愿服务项目,用爱心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成长的蓝天。

  公益活动开展以年来,他们共组织招募11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为全县94个“春泥计划”实践点的7000多名农村儿童送去陪伴和关怀。

  爱心接力也曾创造过生命的奇迹。2021年底,熊猫血患儿小凯被确诊急性白血病,生命危在旦夕。常山县春泥公益协会立即行动,多方联系浙江省青少年基金会“小鹿灯”公益项目,协调媒体寻求帮助。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为小凯找到了匹配的血源,点亮了生命的希望。而这样的暖心故事在协会不断上演——通过“红手印精准帮扶”项目,协会已累计带动志愿者和社会爱心人士结对帮扶227名贫困儿童,募集助学专款近90万元。

  有一年走访,林晓剑遇到了一对姐弟。姐姐刚上初中,弟弟读小学,两人一直跟着外公外婆生活,但因车祸,外公失去了一条腿,外婆身体也不好,需常年吃药。虽然生活艰苦,姐弟俩却很努力,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林晓剑被他们打动,决定和他们结对开展帮扶,于是他便和其他3位志愿者一起,每年为孩子们提供学费和部分生活开支。2021年夏天,这个女孩以638分被温州医科大学录取。更让人欣慰的是,高考结束后,这个女孩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前往山村支教。

  17岁的晓雷因交友不慎误入歧途,暑假期间参与网络诈骗。林晓剑与协会志愿者得知后主动介入,配合检察机关开展帮扶工作。经过多方努力,在晓雷18岁生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他收到了检察院附条件不起诉的“成人礼”。这样的司法保护案例并非个例,截至目前,协会已成功帮助17名辍学未成年人重返校园,10多名帮扶对象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就业。他们用一双双温暖的手扶正了一个个“偏航”的人生,用爱守护迷途少年。

  从暑期教学到长期帮扶,从物质援助到心灵守护,林晓剑与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的公益理念。在这片爱的沃土上,越来越多的“春泥”志愿者用爱心浇灌着祖国的花朵,守护他们的灿烂笑容。

标签:编辑: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