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市县动态 > 绍兴

寻根问祖祭禹情

发布时间:2025-04-17 17:35:52 来源: 绍兴日报 记者 童 波

  会稽山麓,大禹归葬之地。历经千百年风雨,禹庙巍巍,公祭和民祭大禹活动,既是中华民族对这位立国之祖的缅怀,也是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大禹后裔追思禹功、弘扬明德的重要聚会。

  4月20日,2025年公祭大禹陵典礼将举行。今年是新中国恢复公祭大禹陵典礼30周年。

  大禹子孙有五百余姓氏

  83岁的夏明显,四川省达州市人,曾任大禹后裔宗亲总会副秘书长。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夏明显就开始收集有关夏氏家族的第一手资料。10年间,他利用工作之余,走村串户,拜访知情老人,查阅考证墓碑,费尽心血编撰,终于完成了续修的40万字《夏氏族谱》。

  夏明显告诉记者,夏氏源流,考其血缘始祖,乃华夏开国君主夏禹王。古籍载,禹王生于“西羌石纽”。经专家学者考证,大禹生于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乡石纽村禹穴沟九龙山刳儿坪,姓姒,主要活动在中原(河南、山东、山西等)一带。承父业治水,地平天成,功垂万世。舜死后,禹受遗命继位。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自此便开始有了夏姓。

  为了与祖籍地族人以及其他地方夏氏族人建立联系,互通情况,交流信息,夏明显退休后,第一站就前往全国收藏家谱最多的上海图书馆查阅族谱资料。随后又到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10多个省份,遍访夏氏名人,收集有关资料。

  续修族谱,激发了夏明显对姓氏文化的研究兴趣。夏明显说,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写道:“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夏明显潜心研究《中华姓氏大辞典》《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中国人名大辞典》等,还根据部分族谱和自己的走访情况,完成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大禹宗族500姓》。

  据《中国姓氏大辞典》统计,中国的姓氏数量达到了23813个。这些姓氏中包括常见的单字姓,也有二字姓、三字姓、四字姓等。目前,全国在用的姓氏有6150个。

  据他的研究,目前涉及大禹宗族的姓氏有505个,其中单姓302个,二字姓154个,三字姓39个。多数是以国为氏、以封地食邑为氏、以居地为氏和以爵官职称为氏,也有以先辈名或字为氏、以帝赐姓为氏、以谥号为氏、为避讳避难而以他姓为氏的,音同音近而字异的姓多,还有抱养过继而改他姓的。

  夏明显举例说,比如,最早的几个姓氏——崇:唐虞之际,封禹父鲧于崇(陕西户县东),裔孙以国为氏;姒:相传夏禹之母吞薏苡而生禹,故以为氏;虹:尧初封禹于虹(安徽五河西),后因氏。又如,由大禹葬地会稽衍生的姓氏,有会稽、稽、嵇、越、植、坦、诸、诸稽、余、乌、欧阳、欧、区、欧羊、欧候、闽、沤、瓯、摇、讴、驺、多、杭、疆、灵姑、梅、畴等30多个。

  “这些姓氏中有一部分是夏禹王的血脉,但并非这些姓氏中的所有人都是禹王的裔孙。”夏明显说,涉及大禹宗族的姓氏,很多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目前还在使用的姓氏有300多个。

  大禹后裔至少2亿人

  “目前大禹后裔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以及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地,根据相关估算,总人口至少有2亿。”夏明显说,大禹后裔不仅有我们熟知的姒姓、夏姓,还有楼姓、余姓、顾姓、鲍姓、过姓、佀姓、禹姓,等等。

  在绍兴,姒姓大禹后裔有500多人。其中,越城区稽山街道禹陵社区比较集中,有姒姓居民200多人,此外,越城区北海街道、东浦街道等也有分布。目前全世界姒姓族人不足2000人。

  据《吴越春秋》载,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水“冠挂不顾,履遗不蹑”就发生于柯桥区夏履镇。后人感念其功,建桥兴志,命名“夏履桥”,地因桥名。大禹后裔主要分布在该镇的越王峥村、夏履桥村等。越王峥村有村民2600人左右,其中夏姓的村民就占到了60%。

  柯桥区稽东镇冢斜村是大禹后裔聚集地,古村80%的人为余姓。史载,夏禹三子罕封于涂山,赐姓余氏。

  佀(sì)姓为华夏八大古姓之一,始祖为大禹。《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佀氏族谱》记载,先人以为“女”就是“人”,将“女”用“亻”代替,于是有了第一次演变,变“姒”为“似”;明朝因战乱避祸,隐姓埋名,变“似”为“佀”。佀氏后裔现分布山东、河南、浙江、安徽等地,共有16000人左右,现有两大聚集地,即山东郓城县和河南清丰县,全国的其他地方也有分布。

  在大禹后裔中,禹氏一支以祖上的名号为姓氏,称禹氏,世代相传。禹氏族人尊奉夏禹为得姓始祖。禹氏后人在河南、湖南、江苏、贵州等省均有分布,其中以河南、湖南两省最多。如湖南省邵东市团山禹氏,就有4万多人。

  大禹自古以来就为东方各国共同敬仰,大禹文化作为大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东亚和东南亚也有深远的影响,形成大禹信仰、水神崇拜等,在历史典籍、文学作品、风俗传统、地理建筑等方面,留下很多历史痕迹。

  夏明显告诉记者,韩国丹阳禹氏是大禹后裔禹姓宗亲的重要一支。

  韩国“禹”姓是全国168个姓氏之一,人口40多万。韩国丹阳禹氏是大禹后裔,尊禹弦为始迁祖,约为十世纪后期从中国迁入。丹阳禹氏八世孙禹倬,字天章、号易东,是高丽王朝末期著名学者。禹氏后人为纪念禹倬,于1570年在庆尚北道安东市开办易东书院。1993年起,韩国禹氏多次组团到中国寻根问祖,1995年起,多次组团参加绍兴的公祭大禹陵活动及大禹文化学术研讨会。

  公祭民祭蔚然成风

  祭祀大禹,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成为当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民众增进了解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199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首次公祭大禹陵典礼,开启了公祭与民祭相结合的历史新篇章。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致信文化部,“大禹祭典”由此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我国将公祭大禹陵典礼升格为国祭,使祭禹典礼成为国家级祭祀活动。

  大禹祭典除公祭、族祭外,民祭活动亦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越城区稽山街道禹陵社区,每年正月初一,姒姓族人统一前往禹庙前拜祭大禹。在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大禹生日“六月初六”的民间祭祀已流传千年。在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北五里庙村,每到农历七月初一,十里八乡的百姓自发汇聚于此,举行隆重的“禹王祭典”活动。在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每年农历三月廿八,民众在涂山举办民祭大禹典礼……

  去年11月1日,在传统的寒衣节,2024民祭大禹典礼在大禹陵祭祀广场隆重举行。来自中国、西班牙、意大利、俄罗斯、法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禹后裔,以及台湾同胞代表、侨商代表、百姓代表、工商界代表等,共2000余人参与。

  大禹后裔夏侯氏,来自安徽天长,江西新余、吉安等各地。“这次民祭大禹典礼对于夏侯氏文史研究与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具有积极的意义。”夏侯氏文史委员会秘书处夏侯焕心说。

  2024年民祭大禹典礼主办方浙江大禹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陈永林介绍,基金会成立于2018年,第二年就接受公祭大禹陵典礼组委会委托,举办专场民祭活动。本次民祭活动共组织大禹后裔各族氏参祭人员1650人,涉及11个姓氏,创参与民祭人数历史之最。

  这次民祭活动后,各地大禹后裔呼吁民祭常态化规范化的愿望日益强烈,几位浙江省人大代表还联名提出了民祭活动制度化的建议。为呼应各方吁请并落实省人大代表建议,浙江大禹文化发展基金会于2022年公祭大禹陵典礼期间,宣布成立民祭大禹组委会。

  中国大禹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会长夏士延从2005年开始,参加公祭大禹陵典礼活动已有10次,也好几次参加绍兴的民祭活动。“相对于公祭,民祭在开放性、包容性以及游人的参与性、亲和性方面有其独特的一面。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大禹精神,这样的活动要多办。”夏士延说。

  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大禹后裔众多,近年来大禹的子子孙孙来绍兴寻根问祖的越来越多,他们中有政治家、两院院士、文化学者、企业家等等。

  夏明显已10多次参加绍兴的公祭和民祭大禹陵典礼。他说,借助寻根祭祖,大家要向大禹后人传递优秀宗族文化、优良家风家规,让后人做讲规矩、讲德行的人。

  四川省社科院杰出研究员、四川省历史学会原会长、大禹文化研究专家谭继和认为,要深挖历史内涵,推动大禹文化创新性、创造性转型和发展,让大禹精神活在人民心中;让数千年大禹精神家园更加丰富多彩,正风励俗,活在当下;让以大禹为标志的华夏文化进一步走向海内外。

  作为大禹治水毕功之地和大禹陵所在地,绍兴一直致力于大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据悉,2018年《绍兴禹迹图》发布,收录禹迹127处。2019年《浙江禹迹图》出版,收录浙江禹迹209处。2022年,《中国禹迹图》发布,精选了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23个禹迹点。禹迹图的编制,有力地促进了大禹文化的研究、传播和创造性转化,也为民祭大禹提供了学术和基础支撑。

  “反映禹裔心声,依靠禹裔群众,汇聚禹裔宗亲的集体智慧,共创大禹文化事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绍兴区域经济发展。”陈永林表示,2024年民祭大禹典礼,增设了为期4天的大禹文化周活动,组织百人圆桌讨论、传统庙会、文艺表演以及文化旅游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大众打造了一场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庆典。

  “这几年报名参加民祭大禹典礼的人越来越多,民祭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我们感受到全国禹裔宗亲强烈的民族感情和家国情怀。”陈永林说,欢迎大禹后裔到绍兴认祖归宗、寻亲访友、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形成大禹文化传播和区域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氛围。

标签:编辑: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