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市县动态 > 温州

再平凡的泥土里也有江河

瓯越艺文谭

发布时间:2025-04-17 17:36:11 来源: 温州日报 作者:吴思汶

  沂蒙二姐从沂蒙山走了出来。

  70后沂蒙山桃农吕玉霞不会想到,两年前在田耕农作拍摄的尝试,会在两年后结出巨大的硕果。她在各大社交媒体拥有了自己的账号,单抖音平台粉丝138.5万,累积获赞数超1200万。她被邀请参加中国农人诗会,被央视、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报道和评论,从前半生困于田间劳作的农妇,蜕变为拥有百万粉丝的“田埂诗人”。

  “诗词因融入生活才有了灵魂”,家乡的四季、生活的日常、土地上的变化,都是沂蒙二姐源源不断的素材。在她的视频里,有田间地头的骄阳和硕果,有烈日下劳作的人民,也有晒得通红的脸蛋和质朴的笑容;有自创的土味诗歌,也有卖农产品的助农直播。话题素材多元,离不开的,是长于土地的温暖与有趣的灵魂。

  二姐能火爆出圈,靠的不是诗歌的完美无缺,而是一种独特与真诚。对生活、对大地由衷的热爱,脸上的笑容和眼里的光,击中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引发了一场场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的集体共鸣。1200万点赞的背后,我们不仅在消费田园牧歌,更在见证劳动尊严的重构。那些沾着露水的短视频中,我们看到并震撼的,是二姐自我提升的学习精神、记录生活的热爱与坚持、表达自己的勇气,也是一个农村妇女将“面朝黄土背朝天”刻板叙事转译成“泥土里开出花来”的价值重塑。

  沂蒙二姐的走红并非孤例。

  陈年喜将地下600米煤矿中积攒的力量、阅历淬炼成文字,化为《炸裂志》,化为《微尘》,在寂静中喧响;王计兵在外卖的工作中记下如热锅蚂蚁般的奔忙,《赶时间的人》被称为“中国打工人的精神图鉴”,抚平了生活细微的褶皱。从“沂蒙二姐”吕玉霞、“外卖诗人”王计兵,到“乡村诗人”韩仕梅、“矿工诗人”陈年喜……他们用结茧的指尖撕碎了诗人须临风望月、孤芳自赏的陈旧标签。

  一系列平凡诗人的出圈和爆红打破了绝大多数网民对固有身份地位标签的扁平化想象,挖掘标签下的另一面。我们想起“矿工”“外卖员”“农民”等基层职业时,不仅想起“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劳作不得闲”“用双脚捶击大地,在人间不断地淬火”的忙碌与辛苦,也能回想起他们善良,勤劳,勇敢,笃定的个人特质,回想起他们背后丰富的“诗和远方”。

  毕竟,诗意从来不是文人的专属,而是所有困顿生命的自救指南,扎根于土地的平凡诗人也能借用诗词表达迎来春天。

  “泥里生活,云中写诗”,社交媒体时代带来的传播平权,为草根创作者提供了历史性的表达通道。“泥里生活的普通人”拥有了摄像头和麦克风,在公众视野中登场,有了被发现、被赏识的机会。尽管在普遍学历不高的工农群体中,有文学素养的“草根诗人”凤毛麟角,但展现农村美好风貌的方式有很多,淳朴的民风、丰富的精神世界也不会少,肩上的热爱、坚持与勇气不容忽视。当流量算法将镜头对准田间地头,对准生活的柴米油盐,我们会发现那些“面朝黄土”的身影背后,站立着无数鲜活饱满的灵魂。

  现如今,被机器算法控制的“霸权”正在肢解草根文化的生命力,更多的呐喊正在沦为大数据驯化下的文化标本。“猎奇向”的恶俗小视频在错误的流量导向下获得更大流量和收益,而以乡村质朴生态等为核心的“文化向”视频却无人问津。真正的文化觉醒,不应止于对个别“网红诗人”的猎奇式围观。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沂蒙二姐”、一个“外卖诗人”,而是一群人,一群扎根泥土又在泥土中绽放的普通人。

  沂蒙二姐的走红也代表了一种文化新取向——相较于追赶流量的“人造网红”,自发而生的纯粹质朴更为难得,也更需鼓舞和推崇。从“草根诗人”出发,探寻草根表达的新方式,算法推送的不应只是流量密码,更应是一种文化生态和文化选择。重构创作生态和评估体系,重置算法模型或参数设置,给予用户正确的流量引导,以质朴与诗意出圈,把流量还给扎根在泥土中,还原本真生活的普通人。这些从生活褶皱里打捞出的美与诗意,最终将汇聚成文明的长河——它不流向精致的象牙塔,而是在泥土上千万朵倔强绽放的野花。

  清代诗人袁枚所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生命的壮美不在云端,而在每一个认真生活和表达的灵魂深处。对于每一个普通的平凡人,小小的种子藏在泥土和山风里,再平凡的泥土里也有江河。

  而当务之急,是允许每一粒泥土中的江河,在时代的原野上自由奔涌。

标签:编辑: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