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就能看上“国字号”
王晨曦:30余年守护居民健康的“全能医生”

图为王晨曦正在坐诊。图片由椒江区葭沚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大医院的诊疗总显得比社区医院权威,椒江区葭沚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晨曦,在从医的30多年里,却让居民们生了病都往社区医院跑,甚至有居民在大医院问诊后,还要回过头来问问他的意见。
为满足居民们的医疗需求,王晨曦的手机始终24小时待机。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控局公布“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表彰名单,这位扎根基层诊疗一线33年的社区医院主任荣登榜单。
微信好友中超过6000名患者
椒江区葭沚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102室就是王晨曦的诊室。只要一开诊,总有患者排着队在门口等候。
4月13日上午10时,71岁的王阿婆在女儿的陪伴下走进诊室,“王医生,最近脚有点疼,你再帮我看一下?”
王晨曦仔细检查了阿婆的腿,随后建议她和之前一样,接受针灸治疗。
王阿婆家住椒江洪家街道上洋桥村,每次身体不舒服,女儿就开车带她来找王晨曦。她说,王医生刚开始在洪家工作,那时自己女儿还是个小孩子,现在外孙都十几岁了,全家几代人一有头痛脑热都是找王医生。
临近下班,徐女士匆忙赶来,她替患糖尿病、冠心病的丈夫来开药。
“我以前在洪家上班,经常找王医生看病,后来他调到葭沚街道,大家又跟到这边找他看病。”徐女士说,一个月前她丈夫被查出冠心病,王医生一再叮嘱日常饮食等注意事项,现在他们的生活都按照医嘱安排,一旦有事,会直接打电话或发微信,他都会回复。
在王晨曦的微信里,加为“好友”的患者已经超过了6000人。诊疗的时候,他总会把手机号码和微信号向患者公开,保持24小时畅通。
电话或微信找他的人中,有生病了需要紧急求助的,有咨询诊疗时间的,也有发来化验单征求他的治疗意见。
他说:“只要不是开会或看诊时间,都会逐一回复,毕竟生了病都会很着急。”
坚持不懈深耕诊疗一线
王晨曦有一份诊疗记录,年门诊量高达3万多人次,这在椒江区名列前茅。
2020年,根据组织安排,他调任葭沚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依然坚持在门诊坐诊,在这里又拥有了大量“粉丝”。
这份对诊疗工作的坚持,还要回溯到30多年前。
1993年,王晨曦从台州卫校毕业,分配到当时的洪家中心卫生院担任全科医生。“基层医疗机构主要针对社区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需要具备全科医生的能力。”他说,对医生而言,必须要与时俱进、学习新知。
自进入岗位后,他就不断提升学历,抓住所有进修机会,吸取专家经验。在工作中,他的耐心和细心也赢得了越来越多患者的信任。
30多年前,还没有手机,也没有网上预约系统,王晨曦每天提前上班,推迟下班,连周末都是工作日,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休息天。
很快,他就成为了居民们每天都能找到的王医生。
工作第二年,他便开始独当一面。1997年,他因业务能力突出,被提拔为院长助理。
有了手机后,为了方便患者找他,王晨曦从未换过手机号。
他所带领的家庭医生团队“晨曦之队”,签约总人数居椒江区各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首位。忙碌之余,他还担任洪家街道敬老院保健医生,带领团队为老人们定期提供无偿义诊服务。
30多年来,王晨曦一步一个脚印,从医士干到医师,又从主治医师干到主任医师。在他之前,椒江区基层医生被评上主任医师的仅有一位。
让基层医院离老百姓更近一点
前几天,国家卫生健康委员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联合发布通知,椒江区葭沚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荣登2024年度国家级“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机构名单。
“不同于人满为患的大医院,在社区医院,医患之间距离更近,长久的相处和贴心的服务,能够建立起彼此的信任。”长期扎根基层医疗机构,王晨曦深知社区医院、家庭医生是老百姓的“健康守门员”,帮助老百姓未病先防,以及把慢病管到位是他们的重要职责。
为了做好基层医疗服务,王晨曦自担任葭沚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以来,着力提升中心的医疗服务和科研能力,满足不同患者的医疗需求。
近年,该中心新增睡眠医学中心、皮肤激光中心,创建牙科、口腔科、皮肤科、中医小儿推拿等特色科室,并提供住院病房服务。
同时,王晨曦还延续了家庭医生服务,带头主动上门服务,做细做实诊前信息收集、诊中信息录入、诊后随访等集门诊医疗和慢病防控于一体式的闭环服务。
无论工作多忙,他都会定期跟团队一起去社区参加义诊活动,为重点人群、独居老人、残疾人等开展诊间随访、定期上门、居家医疗等服务。
因为医术精湛,出身基层医院的王晨曦,如今还在台州市立医院执业。这些年也有一些市级医院向他抛来橄榄枝,但他依然选择留在了基层医院。
“和团队里的同事一起,离老百姓更近一点。”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