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时代中非地方文化交流的市域样板
金华作为中国对非合作的重要枢纽城市,与非洲国家文化交流合作的历史悠久,并在共建“一带一路”和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逐步深化,形成了以经贸为基础、文化为纽带、教育为支撑,多领域协同发展的金华模式。未来,金华市可以进一步探索“科技赋能文化创新”“文脉赋能文化标识”“开放赋能文化交流”的中非文化合作模式,探索“文化驱动型”发展的市域样板。
一、中非地方文化交流的发展脉络
金华作为中非文化交流的地方样板,经历了从经贸互动到文化深度融合的演变过程。经贸合作奠定了文化交流的发展基础。21世纪初,义乌小商品市场外向度不断提高,金华市吸引大量非洲商人,如塞内加尔商人苏拉自2003年扎根义乌,将非洲商品引入中国,同时将中国商品销往非洲;义乌市场的“中非文化使者”骆玲娟发起首届“非洲妈妈”浙中地区高校非洲留学生足球邀请赛,宣传推广非洲文化和产品,也吸引更多的非洲人来中国、到浙江,在义乌经商创业,形成“非洲商人在金华、金华商人在非洲”的双向流动。文化品牌促进了文化交流的双向互动。2015—2020年,金华市着力于推动系统性文化活动与教育合作,通过开展婺剧国际传播、中非文化合作交流周、职业教育合作等举措,推动文化交流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互动。文旅融合巩固了文化交流的枢纽地位。2020年以来,随着中非博物馆开馆、“文化丝路”交流月、影视作品传播、中非文化和旅游合作交流会等标志性活动启动,金华市与非洲的文化交流逐渐形成为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网络,践行了“真实亲诚”的中非合作理念,落实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精神。
二、中非地方文化交流的发展机制
政策牵引机制,构建中非地方文化创新生态圈。金华市以政策牵引为核心,通过战略规划、资金绩效、产教融合、文旅创新等机制,构建了多层次、开放式的文化创新生态圈。顶层设计方面,金华市深入贯彻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精神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将中非合作纳入国家对外战略框架,以《浙中科创走廊发展规划》为核心框架,制定《金华对非三年行动计划》,促进“市县协同推进”和“市域整体发力”,积极构建政策协同样板、经贸合作样板、人文交流样板、区域联动样板、校地融合样板。具体表现为提出“一廊六城”空间布局,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产业园区等资源,打造贯通金义主轴的创新走廊、中非文化交流的文化长廊。金华市制度创新不断升级,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促进高校科研转化,培育构建人才引育机制,建设浙江光电子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实施“百博入企”计划,加大公共预算文化投入,探索“平台+人才+资金”动态引才新模式,创优人才环境“生态圈”。
平台支撑机制,擦亮中非地方文化交流标识牌。金华市着力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平台支撑机制,显著提升了中非文化交流的辨识度与影响力,形成以“文化丝路”为核心的国际合作品牌。打造教育与人才支撑平台,搭建常态化的中非文化交流载体,为地方培育“双向通”人才;依托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的高端论坛、智库建设,金华市积极举办多届中非文化合作交流周、中非文化和旅游合作论坛、中非法治合作对话会、中非经贸论坛等,发布了《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非洲法治发展年度观察报告》等,积极打造常态化交流载体。此外,通过搭建经贸与产业协同平台、文化传播平台、政策与法治保障平台,打通义乌市场与“义新欧”通道,打造“影视+旅游”“艺术+科技”等文化IP标识,通过常态化活动与市场化运作,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中非文化长效合作动能。
价值共创机制,深化中非地方文化开放度。金华市以对外开放为支点,通过平台共建、产业协同、政策创新、教育合作与民间互动,构建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联动的价值共创机制。政府以政策构建制度型开放新框架,依托浙江自贸试验区金义片区开展开放型政策试点,首创“文化保税区”模式。企业积极参与促进产业联动,驱动文化经济双循环,依托横店影视城,与南非、肯尼亚等影视机构共建“中非影视联合纸片中心”,推动“影视+文旅”融合出海,推动“中非文化创意产品”直达非洲,推动金华农机企业与尼日利亚共建“中非智能农机联合实验室”。金华市发起“中非匠人传承计划”,实施“非洲青年创客金华行”,打造“中非文化交融示范社区”,民间广泛互动交融,深度培育文化认同。通过制度开放、市场开放、文化开放,将深度的文化认同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动能。
三、中非地方文化交流的实践战略
科技赋能文化创新,构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的创新链条。金华市通过“平台聚能、数字赋能、政策促能、开放拓能”四维策略,以数字技术、智能装备、跨境平台为支撑,推动中非文化资源向文化资产跃迁,将科技硬实力转化为文化创新力,形成科技与文化深入融合的创新范式。金华市成立中非数字文化联合实验室(金华-开普敦双总部),加快科研攻关,通过开发“中非文化链”、打造“中非元宇宙”空间实现区块链确权技术、元宇宙交互引擎等关键技术突破;构建市场化运作机制,积极孵化“非洲鼓智能教学系统”等文化科技产品,搭建“中非科创云”平台等跨境技术服务平台;技术赋能文化价值链,积极促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开发“VR影旅联动系统”等智慧文旅融合,实现科技文化产品场景应用。金华市在制度创新试点过程中,不断实现政策与人才双向支撑,促进中非地方文化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文脉赋能文化标识,打造“内容生产—传播扩散—品牌塑造”的传播生态。金华市立足本土文脉,通过系统性整合文化资源、创新叙事方式与传播路径,将地方文化基因转化为具有全球辨识度的文化标识。内容生产方面,深挖文脉价值,构建“在地化+国际化”的创作体系,促进“万年稻源、千载婺学、百工艺都”市域文化符号提炼与IP开发,促进非遗技艺的当代转化;传播渠道方面,构建“立体渗透+精准触达”的传播网络,在TikTok非洲区打造短视频“文化微单元”等方式建设数字媒体矩阵,实施跨境物流媒介化、海外文化驿站等实体传播节点布局,面向全球发布智库报告,推动金华文化实践向学术研究延伸;品牌塑造方面,完成“文化输出”到“价值共同体”升级,设计“金非号”文化图腾等视觉标识系统构建超级符号体系,在各类IP活动中推动城市品牌联动工程,加速品牌出海,实现从文化展示到价值共生的升维。
开放赋能文化交流,创建“人才培养—知识生产—互动共享”的交流机制。金华市在人才引进、培养的多方探索,为人才创造发挥最大合力的整体环境,将文化交流从单一活动升级为系统性能力建设,形成人才互动、知识共享、资源协同的中非文化合作新范式。高端人才和知识创新服务是地方发展的核心驱动,金华市着力推动知识创新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构建知识生产与社会实践的良性互动机制。依托省级新型智库、联合研究平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平台,为地方开放发展构建国际化知识创新网络。校地联合开展中非合作金华样板研究以及“中非贸易指数”项目,每年发布《文化科技融合白皮书》《中非共同现代化指数报告》等,创新性地将全球发展趋势、地方合作需求、本地发展实际、高校知识创新创造相结合,为地方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提供了原动力。
未来,金华市需要立足于本土文化特质,面向具有全国乃至全球视野的以“集体记忆”为特质,以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创新来进一步扩展国内和国际知名度。深入挖掘发展所需的文化创新、文化标识、文化交流三要素,依托科技赋能、文脉赋能、开放赋能,探索“文化驱动型”发展模式,打造新时代中非地方文化交流的市域样板。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研究员,讲师。本文系2024年度金华市社科联重点课题(ZD2024012):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金华市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