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火灾现场给海宁火灾调查员当助手——
让废墟说出真相
刺鼻的焦味、横流的脏水、坍塌的房屋……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调查,火灾调查员既要忍受不适,还要仔细勘查、收集证据、科学分析,确定起火点、火灾原因以及火灾过程,并根据调查结果出具相应的报告和防火建议——这对耐力和脑力都是不小的考验。因此,火灾调查员中女性占比极其稀少。徐翱,就是“稀有品种”之一,她是海宁市消防救援大队唯一的女性火调员。
火灾过后,火调员如何在凌乱的废墟中找出蛛丝马迹,让它们“开口说话”?近日,我给徐翱当助手,走进火灾现场,一起还原事故真相。
寻找墙上V形烟熏痕
身穿火场勘验服、拎着工具箱,今年38岁的徐翱看上去格外干练。我们碰面的地点是海宁市的一个乡村,近日这里一幢4层民房发生火灾,徐翱接到指令,前来进行火灾事故调查。
尽管火灾已经过去了一夜,但站在失火的楼房外,依然能闻到一股烧焦的气味。一见面,徐翱指导我先穿好现场勘验的装备。又闷又重,这是我穿好衣服、拎上工具箱后最强烈的感受。
协助完成火场图像记录,是徐翱交给我的第一个任务。“拍照片,我在行。”我自信满满。徐翱却笑着摇摇头:“没那么轻松,图像记录贯穿整个火灾调查过程,勘验前后都需要通过各种角度拍摄起火场所。每一个步骤在完成前后,都需要拍照固定,做好前后痕迹对比。”
听到这番话,我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徐翱已询问过屋主和知情人员,基本确定最先起火处就在一楼。徐翱撕开一楼大门的警戒封条,打开门后,我被现场的混乱惊到了:100多平方米的屋子,燃烧后的杂物堆得足足有30多厘米厚,满屋子家具东倒西歪,感觉无从下手。
“每一个火灾现场,都像是‘开盲盒’。”徐翱说,因为灭火时被水枪冲击,很多现场被破坏,起火的痕迹也已经被掩埋。
但也不是无迹可寻。“你去找找墙上有没有‘V’形烟熏痕迹。”徐翱交给我一个任务,她解释,建筑物火灾中,火灾一般以“V”形由起火点向四周蔓延,“V”形的底点往往就是最先起火的地方,过火痕迹也最明显。
“是不是这个?”认真观察一圈后,我在客厅中间的一面墙体上,发现了疑似痕迹,立刻请徐翱确认。
“就是这里。”顺着燃烧蔓延痕迹,徐翱仔细观察,逐步缩小起火点的范围,“V”形周边还有一个烧焦的电源插座,“初步考虑是电气线路引发火灾,我们重点搜寻这片区域。”她边说边指导我用相机在不同角度拍照取证。

徐翱固定封装相关证据。通讯员 金雯怡 摄
挖出米粒大小的物证
初步勘验之后,就是细项、专项勘验,不同的火灾有不同的指向性证据。
“我们接下来要找的是‘熔珠’。这是铜、铝等导线在外界火焰或强烈电弧高温作用下熔融后形成的金属物质,也是关键的痕迹物证。通过专业检测仪器鉴别它的形态特征,可区分一次短路或二次短路。例如一次短路熔珠的表面有光泽、内部孔洞数量少,能为电气火灾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徐翱带着我用手电筒探照这附近的烧焦电缆。
寻找熔珠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其直径往往只有1至2毫米,近似圆珠状,常常凝聚在导线上——徐翱给我展示了以往火灾现场发现的熔珠图片,在一片废墟里找这么细小的证据,难度显而易见。
最可靠的依然是笨办法——徒手挖掘。戴上白手套,我们开始挖掘周边的燃烧残留物,先用双手一层一层地把杂物扒开,再用铲子、镊子一点点地把灰烬过滤。
空气里各种微小的粉尘不断地影响我的嗅觉与视觉,长时间埋头蹲在废墟里,我的双腿也开始麻了。徐翱却习以为常。
“我的第一个火灾调查现场是一个几百平方米的四轮电动车仓库,面积大,涉及的物品和线路复杂,很多线索都比较模糊。”徐翱从事消防工作已12年,但对这起事故她记忆犹新。为了这起事故,她和同事数次重返现场,好些天才最终确定了起火原因。
短则两三天,长则一两个月,这在火灾调查中是常事。好在当天我们比较幸运,不到一个小时,就顺利在一截烧焦的导线上找到了米粒大小、水滴形状的细小熔珠。
在徐翱的指导下,我架好相机三脚架,用视频拍摄进行取证记录,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熔珠封装进物证袋,以便后续送到专业的检测机构进行综合鉴定分析。
等到走出事故现场,我们发现彼此身上都是脏兮兮的,白手套已经全部变黑,身上也有一股炭烤的味道。

徐翱(左二)在商场开展消防宣传。受访者供图
既要细心也要做杂家
火调工作必须“认定有据、否定有理”。找到关键证据,我们胜利了一半。
几天后,熔珠等物证的送检报告出来了,报告显示,我们在现场勘验发现的熔珠由一次短路形成。“这个鉴定结果大概率证明电气短路时间先于火灾发生时间。”徐翱说。
接下去,徐翱又结合前期调查进行综合研判分析,然后指导我草拟火灾事故认定书:“现场勘验发现的熔珠,经鉴定为一次短路熔痕,结合现场勘验和知情人员的询问记录等,综合认定这是由屋主在使用割草机充电过程中,电线短路引发的火灾。现场无人员受伤,过火面积约60平方米……”起火单位、起火地址、现场调查走访情况、火灾事故事实……每个细节我们都反复校验、书写清楚。
火灾事故认定书完成后,徐翱又带着我重返事故现场,将认定书送达屋主,并对屋主不当使用电器的危险行为进行教育,还指导他对家中的火灾隐患进行全面排查。
调查取证,不仅考验毅力和耐力,还需要细心。徐翱说,女性的视角,让她会更注意一些细微的小痕迹。
前不久的深夜,一间两层的老木屋发生火灾,幸运的是当时没有人居住,但由于报警时间晚,一二楼的楼板和屋顶全都被烧穿了,废墟堆得有1米多高,而且周边没有监控探头。最初起火点是在一楼还是二楼?火源来自哪里?火灾调查一度陷入僵局。徐翱在反复比对残剩的楼梯和梁柱后,通过楼梯烟熏程度正面比反面更严重的线索,初步将起火点锁定在二楼。“二楼先起火,楼梯反面处于烟火方向的背面,所以烟熏痕迹不明显。”徐翱说,这个判断大大加快了火调的速度。
既要心细,还要做一个“杂家”。物理学、化学、材料学、心理学、法律……在徐翱的办公桌上,我发现有多个领域的专业书籍。
“随着社会发展,火灾起因越来越多元。”徐翱说,我们必须懂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还要有电气和化工的综合知识储备,汽车的结构和原理也得了解,以便调查日益增多的汽车火灾。
从事火灾调查以来,徐翱越来越感觉到身上的责任沉甸甸的。24小时待命,只要警铃一响,她和同事们就得第一时间奔赴现场。
在徐翱看来,查清火灾事故原因远非终点,而恰恰是全新的起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每一次火灾调查的结果,往往都承载着沉痛的教训与启示。让她感到痛心的是,不少火灾本可避免,却因人们的疏忽大意而发生。因此,她在努力做好火灾调查工作的同时,还定期梳理、总结火灾事故典型案例,走进社区、学校、企业宣传,用真实案例敲响安全警钟,增强人们的消防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

记者(左)跟着徐翱在火灾现场挖掘相关证据。通讯员 金雯怡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