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鲜花换纸钱”“网络云祭祀”“植树寄哀思”等方式,代替焚香烧纸、燃放爆竹等传统习俗
文明祭扫不减情,清明追思更“清明”
编者按:时代浪潮奔涌向前,总有一些旧俗沉疴需要破题。眼下,台州正上演着一场移风易俗静默革命,从婚丧嫁娶到节庆礼俗,从人情世故到生态理念,这座城市的“习俗基因”悄然重塑。
移风易俗非一朝之功,台州以春风化雨之姿,将新俗浸润市井乡野。从百桌婚宴到十桌家宴,从攀比彩礼到“为爱减负”,从爆竹喧天到静默追思……今日起,本报民生版推出“台州移风易俗的N种解法”系列报道,通过聚焦对比,以一系列移风易俗的鲜活样本,映照台州人卸下“面子”枷锁、重拾“里子”温度的集体觉醒。
4月5日,家住仙居南峰街道的林先生和家人一起出门扫墓,路过石板路村时,他在临街店铺买了菊花。“现在大家祭祖流行送鲜花,美观还有仪式感。”林先生说,以前每逢清明,附近店铺都会销售香烛纸钱,现在鲜花的接受度更高了。
作为祭奠逝者、缅怀先烈、寄托哀思的重要时节,相较于过去烧纸钱、放鞭炮等祭奠方式,通过“鲜花换纸钱”“网络云祭祀”这些更文明、更生态的方式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已经成为台州市民的新选择。
清明新祭,一束鲜花寄哀思
“阿姨,我们准备了鲜花,您可以将纸钱换成鲜花……”清明节期间,在玉环市龙溪镇塘厂村公墓,文明实践志愿者们向前来祭扫的群众发起“鲜花换纸钱”倡议。在志愿者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参与,鲜花成为祭扫现场的“抢手货”。
春风送暖,草木葱茏,一束束鲜花成为台州市民清明祭扫的新宠。在椒江永安陵园水门公墓,记者看到,一束束素雅的菊花、一盆盆清新的绿植静静靠在墓碑前,寄托家人的缅怀与思念。
椒江爱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陵园管理部工作人员管小燕介绍,椒江永安陵园下辖塔下程、黄岙里、水门、南山四个公墓,每年清明期间至少有10万余市民前来祭扫。2008年参与公墓管理以来,她发现随着文明祭扫宣传力度的加大,台州市民的祭扫方式也逐渐转变。
清明期间,公墓周边都会有公墓管理方、乡镇、村居等工作人员执勤劝导,今年台州市殡葬协会还准备了几千只白菊花,送给前来祭扫的市民。“越来越多的市民采用鲜花祭扫,特别是年轻人,很多已经告别香烛纸钱,纸灰渐少,香烛味渐淡。”管小燕说。
“用鲜花寄托哀思,既安全环保又有仪式感,值得提倡。”过去十多年,市民林佳英和家人一直坚持“无烟清明”,不仅如此,她劝导身边的亲戚朋友也选用鲜花祭扫。
台州人祭扫方式的转变,从花店从业者的眼中可以明显感觉到。“黄、白菊花是祭扫用的主打花,辅以康乃馨、玫瑰等不同花材,可制成花束、花篮,定价15元到50元不等。”店主林女士经营花店已经20多年,近年来清明节前后花店都会迎来销售高峰,而且市民选购鲜花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出上千支菊花。
科技赋能,哀思有了更多表达方式
除现场祭扫外,网络“云祭扫”及代亲祭扫服务,亦逐渐成为市民选择之一。
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管理中心充分依托“云祭扫”平台,鼓励烈士亲属、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网上祭奠,通过致敬默哀、敬献鲜花、签名寄语、点亮蜡烛等方式,表达对英烈的缅怀之情。其中,椒江一江山登陆战纪念馆网站累计收到线上献花、留言逾2万条,覆盖家庭1.5万户。
同时,陵园管理中心还推出“四个一”代亲祭扫服务,由陵园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为身在异地、行动不便的烈士亲属,擦一遍墓碑、敬献一束鲜花、拍摄一组照片、给烈属打一通电话。让烈士家属能够跨越千山万水,向逝去的亲人倾诉思念、寄托哀思。
在三门,现代技术被融入清明,怀念故人有了全新的表达方式。近日,由三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的“时光修复计划”活动走进社区,通过AI技术修复老照片,帮助大家追忆故去亲人。
62岁的章小平拿着一张家族四世同堂的老照片寻求志愿者的帮助。泛黄的相片中,一家人并肩站在老式照相馆的布景前,衣服的纹路和面部的轮廓都已淡去,在AI技术的加持下,不到一分钟,不仅相纸有了鲜艳的色彩,亲人的面容也清晰起来。
“有些老辈人已经走了,通过这张‘新照片’,我可以再好好看看他们。”章小平小心翼翼地摩挲着照片,怀念先人的情感得到满足。
吹响文明祭扫“新风号”
清明节前夕,全市各级文明办、民政部门相继发布倡议,吹响文明祭扫“新风号”。倡导以“鲜花代香烛”“植树寄哀思”“网络祭扫”等低碳环保方式寄托哀思,自觉摒弃焚香烧纸、燃放爆竹等传统祭祀习俗,减少火源隐患。通过家庭追思、书写寄语等形式传承家风,让清明祭扫更加庄重、文明、安全。
全市各地积极部署文明祭扫工作,通过组织宣讲会、电子屏展示、志愿者走村入户等方式,推广文明低碳祭扫方式。黄岩依托“青橘潮音”理论宣讲工作室,采用“小蓝巴”将开展殡葬改革、推进移风易俗专题理论送下乡,用情景剧、开放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文明新风尚;路桥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阵地作用,联合文化特派员广泛开展“我中意的村风”活动,带领群众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弘扬文明新风尚;温岭市中心陵园举行“生命?希望”2025年温岭市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近百人用肃立默哀、行鞠躬礼、敬献鲜花等方式,表达对捐献者的敬意和哀思……
台州市文明办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清明祭扫的本质在于真诚的情感和文明的践行,是对已逝亲人的缅怀和生命的敬畏,更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从最初在入山卡口、公墓入口派驻工作人员耐心劝导居民用鲜花替代香烛纸钱,到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自觉携带鲜花、绿植祭扫先人,文明祭扫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记者手记:千年礼俗有了当代表达
当春风掠过陵园挺立的松柏,一束白菊斜倚着青石墓碑,这样的画面,成为在台州清明采访中最难忘的注脚。
在水门公墓,志愿者手持菊花,换下群众手里的纸钱,数千只菊花被“一扫而空”,群众连连感谢。这种转变不仅发生在城市,在玉环龙溪镇塘厂村,许多老辈人也开始将纸钱换成鲜花,践行“无烟清明”。
这些细微处的新风,像清明时节拂面的春风,轻轻诉说着风俗的转变。陵园管理员管小燕记得,15年前劝导文明祭扫常遇冷脸,而今晨扫墓园,总能遇见市民自发清理周边杂草、打理碑前摆放的绿植。
文明祭扫的种子,已悄然在台州这片土地上生根抽芽。采访中,花店店主林女士的账本印证着变迁:十年前,清明节鲜花订单只有寥寥几笔,而今单日菊花销量突破千枝。
更令人动容的是科技赋予的温情。在三门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章小平老人捧着AI修复的老照片,满面笑颜。而在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的“云端纪念馆”,两万朵虚拟菊花在数字空间静静绽放。这些新与旧的交融,让思念突破时空的藩篱。
这些细碎的光影里,我看到了千年礼俗的当代表达——当追思不再需要烟火证明,当缅怀可以跨越数字鸿沟,清明的内核愈发清晰:它不只是对逝者的追忆,更是生者与自然、与传统、与未来的和解。